毕业论文目录如何自动生成目录

发布时间:2017-06-13 18:19

毕业论文用Word自动生成目录。这对那些写毕业论文的同学很有用,小编整理了毕业论文目录如何自动生成目录的方法,欢迎阅读!

毕业论文目录自动生成目录

1、在[格式]中选[样式与格式]

2、出现右边的一条“样式格式”栏,这里面主要就是用到标题1,标题2,标题3。把标题1,标题2,标题3分别应用到文中各个章节的标题上。例如:文中的“第一章 制冷概论”我们就需要用标题1定义。而“1.1制冷技术的发展历史”就用标题2定义。如果有1.1.1×××那就用标题3来定义。

3、用标题1,2,3分别去定义文中的每一章节。定义时很方便,只要把光标点到“第一章 制冷概论”上,然后用鼠标左键点一下右边的标题1,就定义好了;同样方法用标题2,3定义1.1;1.1.1;依此类推,第二章,第三章也这样定义,直到全文节尾。

4、当然标题1,标题2,标题3的属性(如字体大小,居中,加粗,等等)可以自行修改的。修改方法:右键点击“标题1”选“修改”,会弹出修改菜单,您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自行修改。

5、当都定义好后,我们就可以生成目录了。把光标移到文章最开头你要插入目录的空白位置,选[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

6、选第二个选项卡[目录],然后点右下的确定。就OK了。下图就是自动生成的目录

7、当你重新修改文章内容后,你需要更新一下目录,方法是:在目录区域内,点右键,选[更新域]

8、当选[更新域]后,会出现上图的选框,选第二个“更新整个目录”点确定。就OK了。

关于青春的论文范文

青春是一场迷梦

【摘 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日本青春影像大师岩井俊二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围绕一群青少年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求索,谱写了一曲特殊情境下的青春残酷物语。带有实验性质的视听体验,为影片青春迷茫的主题提供了镜语支撑,作者别具风格。

【关键词】改编;青春;印象派;莉莉周;以太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20-02

岩井俊二无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新生代导演中最具先锋性的导演之一,除拍摄电影外,音乐、绘画,文学皆为其所擅长,加上多年从事音乐MV创作的影响,其作品常流露出浪漫主义、唯美、印象主义等特征,并附着意识流、文学化的倾向。尽管岩井俊二在创作中总会有带有先锋实验性质,但其作品细腻的情感表现,唯美的影像体验,依然深受观众喜欢,其中《情书》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岩井热”,足以体现岩井俊二的独特出众。以2004年为分界线,以往作品包括《情书》在内,岩井俊二的创作中不乏有《燕尾蝶》、《花与爱丽丝》、《四月物语》等一系列优秀影片,且大部分影片皆表现青春影像,故岩井俊二在广大年轻群体中倍受推崇,更是成为“文艺青春”的标志。而2001年推出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尽管晦涩难懂,并未达到如《情书》那样的大众认可程度,但却是岩井俊二影片中极具作者风格的一部,也是一次大胆地实验尝试。

一、文学改编电影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在拍摄前,岩井俊二在自建的网络BBS征集留言对话,通过筛选后收入文学小说《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全书整篇都是论坛式的留言对话形式,他将虚拟的网络世界物理化,将人物身份、时间空间模糊,以菲利亚和青猫网络名称身份作为小说两位主体,通过散乱无逻辑性的对话,交代出现实中的事件,构建出“人物”与“人物”之间微妙的关联与人物特性。《莉》实际上消解了传统叙事中具体时空、事件三位一体的必然要求,以BBS文字的形式,将有效信息自然掩埋在无限盲目的网络语言中,呈现出一种零叙事的假象。将这样一部散乱无章实际却精确细腻地小说搬上荧幕,无疑只有岩井俊二自己能做到。

影片《莉》讲述在田园城镇背景下,一位压抑迷茫放弃现实的少年学生,寄身与虚拟网络论坛,将信仰寄托在虚幻的音乐当中以寻求慰藉,并在这个精神凌乱的虚拟空间里相互麻痹与陷落,最终却被现实捉弄,以极端的方式终结了一切。

电影基本承袭了原著文学小说无叙事的风格,保留了部分BBS论坛留言对话的形式,代替部分对话或旁白,交代信息线索,或者用做一种特殊影像体验,映衬影片基调,通过快闪的剪辑并加入键盘声响,产生奇特的视听感受,传递出一种冰冷的现代气息与一闪而逝的印象。影片虽然构建了具体的物理环境,具体的人物身份,但正如上文所说,影片的整个环境正是虚拟世界的视觉化,一个看似开放实际却异常封闭的环境,摒弃了生活气息、社会的存在感,甚至家庭也只是个体的栖居地,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青少年个体的漂流,对存在的质疑,以及精神上的异化。尽管影片在表现形式上与原著文学小说相去甚远,但影片的深层表达却与原著契合。

二、本体:叙事、影像、音乐

影片的特殊性还表现在电影语言多重风格的叠加:意识流的叙事,唯美印象主义影像、MV式剪辑,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等等。

从剧作的角度看,影片表达了青春的残酷与单纯美的统一,但故事却是破碎、随机的,没有故事主线,亦没有情节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更不用说人物的核心欲求。不同于生活流的日常叙事,影片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非生活”,“非常态”的,作者独立创造出一个类似虚幻死寂的青春世界,虽然主体聚焦于几名初中生,但人物的行为思想却与其身份极度不符,完全表现同学之间的欺压、援助交际、偷摸抢砸、暴力恐吓等等骇人事件。其实影片更着重的是通过一系列非正常的事件观察青少年脆弱的心理状态与转变,是一种基于内在逻辑性的变化,比如星野在去过海边旅行之后,见识了生死无常,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之后却性情大变,对曾经的伙伴以近乎残忍的方式任意折磨这一段落。这其中没有激励事件的必然逻辑联系,但若与人物内在本身就深深存在着的虽与现实生活混乱无助的心理相联系,则这样的转变遵循着内在逻辑。

影片的整体风格带着印象主义的烙印,强调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契合,追求表现人物心理的视觉表现。岩井俊二极其擅长逆光拍摄,通过提高曝光度而使人物面容清晰,使背景过曝,整个人物存在于一片光晕之中,画面极度唯美、干净,造成一种非现实的迷幻,符合青春时期的单纯明净,这是岩井俊二影片的最大特点。电影正是反映了真实的岩井俊二自身的存在,他将自己的青春梦幻投入到电影创作中。[1]在片中多次出现绿麦田和钢琴教室的逆光拍摄,则是特定场景下运用,绿色麦田是雄一幻想中的以太,能感受到精神上的安抚与澄净。大幅度的晃动缭目镜头,除了表现人物迷乱的精神状态和所处不安定的环境之外,在节奏上也与固定静态镜头形成对照。影片的色调同样时暖时冷,表现青春的双面性,残酷与天真。

作者特意使用印象派音乐巨匠德彪西的音乐贯穿整部影片,不仅与唯美转瞬即逝的印象画面相辅相成,更有意识地将不同的钢琴曲对应不同情境和不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人物性格,德彪西印象派的音乐正符合青春的朦胧美和纯净感。与印象主义影像结合,使影片的视听更为和谐。音乐的功能在此已经不是简单的配合画面来打动观众,在画面被幻化、弱化的时候,音乐甚至站在了画面的前面,为观众塑造出极端单纯敏感却残酷的青春本质,[2]强化了电影本身传达的内在意义―迷梦青春。

三、青少年个体异化的死亡漂泊

影片中雄一和星野代表着青少年个体异化的两种极端,在面对无序的现实方面,极度压抑的雄一与极度暴戾的星野形成鲜明对比,但导致其自身异化的原因却来自同一个压抑的现实。而片中津田的自杀与久野的坚强忍耐则代表着女孩在极端环境下寻找出路这两种不同却同样令人心塞难过的方式。在影片中,青少年们毫无目的、不知所措地漂泊在他们所在的世界里,却无人能给予援手,家庭被解构成丧失父权权威的异状,而并未完全转变传统社会身份的母亲依然处于对孩子无法干预的境地,软弱的女教师没勇气踏入青少年的世界中,少年们如同被隔绝在一块封闭的小世界,无法与外界沟通,相互之间也会因年少而缺乏信用,以至于堕落到自己也无法与自己沟通的境况,少年们只能探索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寻求一丝解脱,于是就有了片中雄一选择了隐忍,星野寄托于暴力中寻找社会生存的法则,津田选择了“追求自由”而自杀,久野则迈着沉重的步伐继续走下去,却不知道前方到底有无出路。无论是雄一、星野、津田还是久野都曾在精神世界中寻找到同一个寄托,即莉莉周的以太,但这种寄托无法帮助他们寻找到出路,甚至可能是一种精神麻痹与毒药,雄一刺死星野是最好的例证,久野也早早放弃对以太的幻想。

四、莉莉周与以太

莉莉周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元素,在影片中是以一种虚无、迷幻、神秘的方式存在,歌声、CD、海报等等,实体却从未出现,在影片中是一种信仰的象征,被认为是最了解以太的人,影片中主要人物都是喜欢听莉莉周的歌的人。而以太,本是现代社会互联网络的名称,在剧中用来代表一种虚幻的概念――光的传播媒介,情感的催化剂。

影片中,莉莉周和以太被包括主要角色在内的广泛群众所信仰,盲目到每个人都自信地以为听懂。但事实上以太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因过度崇拜而将其神圣化的精神幻觉。在片中的作用便是突出主角们对现实的自我怀疑与绝望,只得将自己沉浸在虚幻中寻求安全感。而影片的最后,却是莉莉周和以太造成了星野和津田的死亡悲剧,而雄一在看见星野便是青猫的时候,这种虚幻的信仰便瞬间崩塌,颇具讽刺意味是,雄一大喊着莉莉周的名字引起现场骚乱,从而趁乱将匕首刺向星野结束了过去的一切。缺失信仰的雄一陷入更深的迷茫,结局雄一在家中及理发的一系列镜头都表明他内心的绝望和想要自杀的不稳定心理状态,但久野的坚强却是使雄一活下去的动因,最终影片以雄一站在从窗外穿透进教室柔美的光束下看着久野弹奏《阿拉格风格曲》结束,以一种反讽上扬的结局,来表达青春之光与希望的传播媒介不是以太而是坚强的内心。“以太”本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交流主要的工具之一,在影片中作为一种被赋予神话的虚无,无疑是一种讽刺,网络会造就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孤立,表面上方便的沟通造成的是实际关系的陌生与无法沟通,也表达出个体化进程所造成的集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信仰的缺失,精神的空洞和无法与现实沟通的孤独感,在自我怀疑与无助中,盲目地寻求精神寄托,不断地沦陷与沉溺的状况。

参考文献:

[1]王一波.逆光下的生活:岩井俊二电影的美学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2010,(1):32

[2]郭瑾,李玮.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听德彪西音乐[J].电影文学,2010,(15):134

作者简介:

陈 鑫(1991-),男,湖北省荆门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毕业论文目录如何自动生成目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