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本理论论文
教育理论是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基本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基本理论论文篇1
教育基本理论的独特探索
摘 要:叶澜《教育概论》的问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使用,可以说对每一个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学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本《教育概论》区别于其它教育著作,缘由对教育这个概念的独特的见解,使我们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探讨。本文主要从“什么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三方面对此书进行理解和学习,并谈论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教育;教育整体;社会系统
叶澜1983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开始独立讲授教育概论, 当年还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大纲,教学即科研。在教学与科研中, 她对已有的《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一系列问题与答案作了批判性反思,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一系列观点。1991年,出版了不同于前人并具有其独特价值的《教育概论》。这本书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使用,可以说对每一个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学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一些学者认为叶澜的《教育概论》思辨性太强,但笔者认为,这本书对于建构教育学框架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人对教育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对待纷繁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也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叶澜的这本《教育概论》区别于其它教育著作,是因为她对教育这个概念的独特的见解,使我们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探讨,在我看来叶澜对教育理论的独特见解有以下几点。
1 重新认识“什么是教育”
叶澜首先提出了“教育整体”的观念,即把《教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整体”,主张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研究。她把教育归属于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所谓复杂的开放系统(相对于简单的封闭系统而言)是指存在着两个以上内在联系的要素,并与环境有着联系和发生相互作用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1]从整体上对教育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改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教育简单化或片面的理解。如认为教育就是单纯的学校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看不到教育与社会以及其他子系统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等等。
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可以使教育学习者、研究者深入的了解教育、并意识到教育在个体、社会、经济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方方面面,不论是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等社会因素都与教育息息相关、相互作用。其次,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差异。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正因为教育的作用对象是人,基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基于对教育的独特认识上,叶澜还提出了复合主体论。这区别于以往只承认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把受教育者看成只是接受教育、被教育者认识和塑造的对象;以及只承认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否认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的两种观点。在《教育概论》中叶澜逐层次的探讨了这个观点,相对于教育活动中的其他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与其他要素构成了第一层面的复合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每个活动者又一身兼有主客体的双重“身份”,两者又呈现出多层次的复合主客体的关系;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者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此时在复合主体内部又呈现出互为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这一观点突破了上述两极式的思想方法,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关系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的方式。这一思考方式为日后“新基础教育”教学过程观、教学评价观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2]
2 系统地分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作为整体的社会大系统与作为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力图通过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各社会形态与该社会的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展示教育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形成、演化的历史过程,指出每个阶段教育的特点及其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并纵观历史发展全过程,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性联系。”[4]使我们清晰的了解到,社会某一方面的作用并不能直接影响导致教育上的变化,而是由社会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综合作用而导致的。
通过对这一方面的理解使我们明白在分析、认识教育的作用时,决不能离开对社会总特征的研究,要在还原并认清当时的历史现状下,分析、认识教育的作用。否则就会使自己的认识片面化和简单化,就不能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既要辩证的看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不能忽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其次分析教育子系统与其他主要的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更为深入细致的认识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关系。教育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时而相互促进,时而相互制约,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状态。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注意到一个问题,社会本位观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教育能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总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总是把其他领域活动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内容、要求、方式,直接搬到教育领域里,并强调即时效应。
社会上挂什么风,学校里就掀什么浪。这种直接搬运完全无视教育自身特点与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表面看来是使教育紧跟社会需要,为社会服务,但实际效果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连教育本身也受到极大的破坏。因此,以此为戒,我们在看到教育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良性的关系外,也要正确认识其相互作用,采取有效的改革来取得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对平衡。
3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新思路
为什么在研究教育时要突出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关系呢?为什么只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还不足以认识教育的全部,也不足以把握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呢?这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最终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变化来实现的。“教育的任何一种社会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如若不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关系,不按这种关系存在的规定性组织与开展教育活动,那么,再美好的教育也不能变成现实。”[5]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接触最多的是学生。认识教育与个体的关系对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活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如若不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以及自己作为人的本身,就不可能与他人的心灵沟通,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能对学生心灵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好教师。
叶澜认为教育学首先要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同时,她主张用动态变化以及在深入研究人的发展特殊性的基础上研究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叶澜提出的“二层次三因素”的动态关系模式。强调了两点:
1、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的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建构的过程。
2、发展的主题是“人”,而人的发展与生物学意义上的其他生命发展有着重要的本质区别。在我看来叶澜能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这个新的因素论与她系统性的看待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关。“二层次三因素论”在吸取其他因素论的合理思想的同时,又凸显了自己的独特性,系统而又有层次的介绍、分析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在理解上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可参考的理论结构框架。我想在我们理解理论的同时,也为我们在学习理论的道路上形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叶澜的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都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例如对教育的认识,要对“教育”这一概念作一界定,这绝不是一件易事。但叶澜教会我们用系统的思维去界定教育,把教育当做一个整体来看,这一思考方式为日后理解教育,教育思想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此外叶澜的《教育概论》虽然是一本教材,但却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思路、把问题与不同观点摆出来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时,不只是听,而是与教材的作者一起思考;不仅分析观点本身是否正确,而且分析得出观点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是否正确。使得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而且提高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思维的能力。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培养了读书人探讨,思考的能力,激发问题意识,以及谦逊的美德。
众所周知。许多专家学者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因此很多时候他们所说的就是“真理”,而叶澜教授却没有“学者”架子,在序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就像一个人一样,一本教材不可能完美无缺,也不可能保罗万象,它只能在事先选定的圈子里做文章,它的成熟度实际上是执笔者学术素养和理论成熟度的表现。对于我来说,写此教材是尽力了,但未必令人满意。
因此,这本教材若能引起使用它的同志的兴趣和思考,并从中有所得益,我就获释了;若能引来一些谈论,我就兴奋了;若能有更多本胜于它、不同于它的教材诞生,那我就举起双手欢呼了。”这段话生动反映了作为一名“学术人”的追求。也许就是这种谦逊谨慎的风格造就了她今后的不凡的事业。留给我们的知识、美德也是无限宝贵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
[2]李政涛.追寻中国教育学重建的原点―“生命、实践”――叶澜学术思想及研究实践述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3]李政涛.追寻中国教育学重建的原点―“生命、实践”――叶澜学术思想及研究实践述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4]叶澜.《教育概论》.
[5]叶澜.《教育概论》.
[6]叶澜.《教育概论》
教育基本理论论文篇2
论教师的素质
〔内容摘要〕
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而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教师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培育。学生的发展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培养教育,教师的素质与修养对教育、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社会在不断前进,科技在迅猛发展,时代对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 素质 修养 教育
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本文将从端正的工作态度、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的师德修养、广博的学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积极的创新素质七方面来对教师的素质谈谈我的看法。
一、端正的工作态度
记得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前提取决于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取决于教师对工作的激情。笔者认为,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最重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师的教育行为至少要面临三项责任:一是岗位责任。就是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二是社会责任。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家庭的美好希望,都寄托给了学校,我们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国家责任。“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和现代化宏伟目标,都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需要教育来承担,这也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2 、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的工作是繁杂的,不只是限于工作上的八小时,他充斥着教师的整个生活之中,如果教师没有奉献精神,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教师的工作又是精细的,它需要教师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它还需要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爱心,既要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
二、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即: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引领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不只是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是教育规律的研究者。
第三要树立正确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是可以塑造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的思想、观点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和责权的主体。
第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师的行为观:在处理师生问题上,不能强调“师道尊严”,而要强调民主、平等、尊重和赞赏;在对待自我上,要常常反思,每日“三省吾身”;在对待同行上,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第五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过程不只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与引导、师生交流、情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过程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通过积极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目的。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迅捷变化,面临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师生间的代沟的拉大,日益难以应付的杂事,以及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等等,都在冲击着教师。为了应付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付出代价,而付出代价往往因为无法获得可观的收益,这使教师常常疲惫不堪。面对这样的形势,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新时期需要新的教育观念,而更新教育观念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理论学习可帮助教师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去认识教育观念,获得诸如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认识教育的对象、如何教、如何评价教育质量等科学的观念定位,因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在学习的理论过程中不能从本本到本本,停留知识记诵和机械地套用上,而鹰之翼理论与实际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牢固地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为其形成科学、先进的教育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与其它的职业比较,教师的职业更具有其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因此,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修养。师德修养的核心就体现在一个“爱”字上,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们有些教师他年复一年的教,教了一辈子书,却从未在教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未涌起爱的激情,因此,他也没有把握到教育的真谛,也没有取得教育的成功。良好的师德修养,应该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教育、爱学生。你爱教育事业,你才会取得事业成功的乐趣;你爱学生,你才会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的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广博的学识
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
1、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
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姆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精工巧匠”。对每一个教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跟踪学科的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和新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前沿,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2 、教师应该博学多才
教师如要博学多才就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首先,可以极大的避免或减少被学生问倒。由于知识的相关性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会提出各种奇古怪、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对各种知识多方涉猎、研究,有助于给学生解难答疑。其次,有助于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探索的精神。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对于培养教师积极向上、不断求索的心态和精神有很大裨益。能够极大的促进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开展。再次,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更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更能不断探索新知、研究新鲜事物,更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五、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具有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1、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能力素质。它要求教师能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遵循教育教学应有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 2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实事不能一一再现,常常需要教师通过语言来描述,把丰富的知识通过语言描述来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科学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启发性。
3、较强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一名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有力保证。缺乏组织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如何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4、较强的教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教研是有机统一在一体的:教学为教研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形成理论奠定了基础,而教研及成果又可以指导学生,促进教学水平上台阶、上档次,并为形成新的理论奠定基础。
六、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其教育资源,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的整合能力:一方面,要具有高效获取、批判性吸收、存储、创造性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和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有其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教学信息反馈方式的变革,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积极的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教育理论要创新、教学模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各方各面都需要发展,都需要创新。“新”,才有特色;才有创意;才有教的多姿多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自己先具有创新的才能。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教育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必将出现一些不相适宜的东西。教师应靠自己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发现问题,靠自己高超的创造力及时解决问题,方能勇往直前、领导一代教育新潮流。
诚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要做到很多很多,如:胸襟宽阔、为人真诚、乐于助人、具有合作精神、敢于挑战自我等等。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认真地完善自我,用我们一腔爱生、敬业的热血,去做好教育工作,就会成为家长欢迎、学生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育基本理论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