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写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写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篇一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摘要]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校中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215-02
毕元才(1965-),男,吉林集安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食品及学生心理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投毒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是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
心理障碍是指:在心理活动方面有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行为方面有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如果仅从身体疾病的角度来看,各种严重身体疾病的比例并不高,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情况并不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疾病,有的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如何使他们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为了了解我院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和心理素质,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为我院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的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所以对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措施进行专题调研。
一、对新手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早期发现与预防
利用CL—90自测表,利用比较科学权威的方法,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普查让新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社会支持能力,也为日后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问卷本身共90道题,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的项目,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评定方法:分为五级评分(从1=5级),填写时参考下列标准:无(1分):自己感觉没有此项症状问题。轻度(2分):自己感觉有此项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不严重。中度(3分):自己感觉有此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中度。相当重(4分):自己感觉常有此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严重(5分):自己感觉常有此项症状,次数多、程度十分严重。
调查方法:笔者对食品工程分院2013级部分同学共175人进行调查。此次活动沿用去年惯例,依旧选用SCL—90问卷,此问卷操作性强。主要以大一新生为对象,了解学生神经症、焦虑症以及其他各种烦恼、迷茫、不满、冲突等状况。包括:第一部分是专业、班级、姓名等。第二部分是问卷本身,共90道题,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的项目,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第三部分为统计表,主要了解被测对象身心状况的总评价。
调查结果:根据统一筛查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则属于超出正常范围:
1.总分在160分以上者;
2.因子分(单项均分)≥2分;
3.单项分≥2的项数超过43次,通过问卷筛查,超出指标范围的占施测学生人数的比率为18.28%。
新生普查统计结果
班级总人数超出指标人数超出率
130137人513.5%
130237人1027.0%
130338人25.35%
130438人513.1%
130531人942.8%
合计185人32人18.28%
筛查结果表
总分超过160分32人单项分≥2的项数超过43次躯体化19,强迫28,人际关系28,抑郁27,焦虑28,敌对26,恐惧27,偏执20,精神病症17,其他20。
因子分【单项均分】≥2分
分析结果:
1.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素质有待提高,由上述表格可看出超出指标人数占全体人数的18.28%。
2.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不良同学存在多种症状,存在症状不是单一的,是两个或多个同时存在的。
3.由上述表格得出:强迫、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所占人数比重较大。人际关系敏感指一个人的不自在感与自卑感,以及人际关系明显相处不好者,此类同学所占比重大,其余抑郁、焦虑等分值高者也较多,值得反思。
二、通过普查结果,对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调整自己
对于症状(2.0-3.0)间的同学,通过班导老师和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加以给予一定的信心、耐心,可以配合一些心理活动进行调整,分院心理部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30进行心理活动(如心理小游戏等);对症状严重者(3.0以上)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进一步了解这群学生,找到症结并发根源;对于个别学生(4.5以上)建议进行专业的辅助心理治疗。 三、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四、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要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避免出现挤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时的现象,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课程的考核中,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学生从课程中收获了什么,使学生真正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
五、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这样才能够把知识、技能、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从而形成学生的思想观、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保持发扬下去。
六、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个体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等,能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当前大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我院心理部成员及各班心理委员每周一至周五中午举行心理健康活动,大家充分准备,人员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分明,各班心理委员依据各班特点选定不同游戏,并积极准备活动道具。整个活动中,大家注重细节,顾全大局,态度认真,每个参与者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活动气氛活跃,使同学们自身压力得以释放,同学们拉近了心灵的距离,取得了预期的活动效果。其中,合力吹气球、合力起身、找零钱等。充分调动班级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度高,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并在活动中改善心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七、培养学生自我心理健康的调节能力
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使学生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物,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肯定对方的优点。只有承认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不足,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保持自信。
2.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消除依赖思想。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生活自理,培养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将来他们独立踏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压力会引发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大。大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生活,生活才会有规律。
3.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育学生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恋爱问题,帮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培养学生自然、文明地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既要懂得尊重对方,又要学会保持交往中的自尊、自爱和责任意识。
5.帮助学生了解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通过讲座、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求职技巧,树立求职的自信心。同时,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就业中可能遇到的挫折,让学生知道,求职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在挫折面前,首先要寻找失败的原因,分析自己的优劣势,调整目标,以最好的状态获得新机会。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指导他们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高校中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加以实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文化建设,2006(5):45-46.
[2]刘东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1):53-55.
[3]王慧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管理,2006(5):31.
[4]朱春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Z1):69-70.
[5]郑华萍,廖颖.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与教育,2006(5):58-60.
[6]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写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篇二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摘要:在校大学生校园自杀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影响着平安校园的创建,给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造成极大的损害,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迫切。本文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情绪控制方面略加论述,希望能够减少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自杀;心理健康;情绪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以及有关生命科学的显著进步,人类健康的课题必将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健康是人类获取幸福的前提,也是人类追求的理想。据专家预测,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的前沿带头科学。健康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是每个人所渴望和追求的目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理解使健康的概念超越出仅仅只是“没有疾病”的范围和仅仅是躯体状态方面。健康应包括生理方面,即躯体、器官方面;心理方面,即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还有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清华大学校长曾经在毕业典礼上说过:“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人生变革?如何应对工作压力和个人成就欲望的矛盾?现代社会拥有健康的心理越来越被提上日程,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承受挫折与痛苦、缓解压力与抑郁,这些都将成为工薪族乃至学生们常常面对的问题。为了防止英年早逝,过劳死等社会不良现象,还是要多注意一下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投资吧。”
通过对北京、上海、西安等46所高等学校提供的大学生校园自杀案件资料分析,在校大学生自杀案件逐年增多,大多数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变异和情绪焦虑等心理障碍所引起的人身恶性事件。
高等学校多数专业学科均未开设心理学课程,大学生心理知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和情绪控制方法。
1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心理活动的科学,涉及到心理活动的现象及其条件。如情感、欲望、认识、推理、决定等。心理现象不仅是以身体变化为条件,引起血管和内脏的变化,还必须考虑到心理状态变化的结果和社会环境因素。
人既是有机的自然个体,也是参与社会活动的成员,既要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也必须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人类只有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不断地调节自身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能有健康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常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都会诱发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取决于个体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和情绪体验以及对它的应答能力。因此对影响健康心理的因素,就应从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来考虑。
个体因素是指: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神经系统活动特点明显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生理结构的损害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例如甲状腺机能紊乱可出现心理变态及智力、性格的发展异常。
社会因素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环境变迁和都市化等。家庭是影响个体早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保持良好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变动,需要个体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调整和适应这些变动所带来生活变化,从而减轻精神压力。环境变迁也是重要的生活事件,人需要一系列的适应过程。都市化必然导致人口密度增加、环境污染恶化、人们常常会产生烦燥情绪,使焦虑、恐惧、寂寞等情绪发生。
人的一生是社会化的一生,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完整过程,突出心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心理健康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有个性特点,表明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渗透的。人的心理健康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人的生理遗传、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变化。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的表现之一,它是个体能够持续对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身体潜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应适能力。
世界各国都对人的健康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
1.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完格,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信、自爱,而且有自知之明。
第二,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行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并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
1.2马斯络的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第二,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
第三,生活的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第四,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第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第六,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七,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第八,具有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
第九,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第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1.3我国根据国家制度和现实,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
第二,正视现实并对现实环境有良好的适应。
第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热爱生活,献身事业。
第五,保持健全的人格。
第六,能协调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尽管对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不尽一致,但是在认知能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人际关系良好,充足的自信心和耐受力等方面,认识是统一的。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有利于平安校园的创建。 2培养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青年人由于心理发展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的时期,承受挫折、困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差,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当自己无法排解这种心理矛盾,并且这种心理矛盾作为一种恶性刺激不断对自身产生消极作用时,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就会形成。因此,要求学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2.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
一个人能否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和人生,决定着他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生活在现实社会,不可能出现世外桃源的情景。一个个接踵而来的残酷现实、一件件不公的社会问题、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都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我们应以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冷静思考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理智应对。通过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社会视野,丰富社会阅历,主动自主地适应社会,保持正常的心态,避免心理的失衡。
2.2形成正确的理想观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的保障
理想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可以点燃人的激情,激发人的才智发挥人的潜能和价值。高尔基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挥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是真理。”这段名言是对理想作用的精僻概括,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有了崇高的理想,会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充满信心,在暂时的失败中坚信胜利。
2.3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人际交往是一种以个人为对象,彼此联络感情、协调关系、寻求心理需要满足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复杂的人类社会是人际关系偶合的网络系统,而人际关系是将个人与群体联结成社会网络必不可少的纽带。正常的人际交往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减轻失望的痛苦和悲伤,可以驱散心灵的迷茫和仇恨。因此,不断提高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2.4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情绪控制的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努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培养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注意保持心理健康。
许多事实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成为社会谈论的“热门”话题,也必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课”。
写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