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20 19:27

建立科学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推动内涵发展,增强顾客满意度、社会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力的重要途径,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注重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全文如下:

【摘要】:健全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关键。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思想方法,构建含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资源保障系统、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全面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已从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高,有专家提出,目前高职教育面临四大压力:招生压力、就业压力、教育内部的压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压力。[1]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人才市场化进程中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标志就是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追求的根本目标与首要任务。国务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要求“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与学院发展相契合的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院加强教学质量建设,推动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社会满意度及学校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即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其含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2]其目的是使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全员性、全过程、全面性和多方法,即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执行,产品形成全过程、全系统的各个方面贯穿质量管理,综合利用多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核心理念是质量第一、系统管理、全员参与、过程控制、预防为主和不断改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对改革高职院校传统教学质量管理观念与运行模式,构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管理有机整体。[3]该体系围绕教学质量将各部门、各相互关联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组合,使质量管理工作科学、系统、有序。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系统分析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按如下技术路线建立:确定质量目标-开展教学质量分析-查找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立质量管理点-制定关键质量控制点质量标准-收集质量信息-开展关键控制点质量评价-进行信息反馈并应用于质量管理调控-持续开展质量改进与提高。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组织协调各种力量,运用多种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2.系统性原则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系统分析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所需重点监控、考核和评价的各要素,理清关系,确定监控对象、标准、程序和方法,形成“全面覆盖、责任明晰、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规范性原则

以国家法律法规、条例和各种质量标准为依据,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及相关质量标准,使人才培养质量、各项教学工作、各项管理工作、各项保障工作都有衡量的尺度。[4]规范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标准,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规范,杜绝实际运行中的主观随意性。

4.可行性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国情和校情,注重实用性,突出操作性,要有较明确的、便于操作的工作目标、运行流程和评价标准,易于为师生员工所接受。

5.持续改进原则

要根据社会发展及顾客需求的变化,持续地改进和提高质量,使影响质量的各要素,包括技术、管理及人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建立纠错和预警机制,注重过程控制,优化目标和质量标准,完善信息反馈渠道以达成并超越目前及未来的顾客要求。

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资源保障系统、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见图1)。

1.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

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主要职能是对教学整体运行方式的组织和运作,制定教学政策,对教学工作的重大事项开展研究、论证、决策。如:学校定位、办学方针、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运用行政手段对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要素进行管理,对重要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导。

该系统由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两部分组成,行政管理由学院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的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所构成,按学院教学行政组织结构所构成的层级来运行;学术管理由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组成。

2.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

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的主要职能是按照教学决策指挥系统的指令,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及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为载体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及运行。包括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并认真实施,运用各种有效机制和方法,科学组织各教学单位和管理机构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并使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协调开展。该系统主要包括两个要素,其一是“教学管理”,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系列人才培养环节的具体实施与管理。其二是“运行系统”,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有关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以及该系统运行的规则。

该系统主要由教务处、各分院(部)、教研室、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务处主要对全校的整体教学进行运作、协调、检查和指导,各分院(部)等主要负责本院系内的专业、课程建设与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运行与管理。

3.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职能是对在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检查、评价、反馈和控制,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主要通过提出教学质量控制目标,控制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实行全程、全面、全员质量控制。教学质量监控的五大主要要素为:人,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物,包括设备、材料、教材、信息资料;方法,包括教学、学习方法;考核,包括课程考试、考核;教学环境,包括校风、学风、教风和教学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是进行有效监控的先决条件,人是质量监控的主要要素。要针对教、学、管各环节,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教学例会制度、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制度、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教师任课资格审批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制度、教学考核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教学质量监控采取全过程与重点监控相结合、全员参与与专职管理监控队伍相结合、多渠道与主渠道监控相结合、多形式与主形式监控相结合等方式。

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校外与校内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搜集高职教育、行业及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文件、技术标准,开展行业发展调研,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高职教育的前沿信息。收集校内日常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完善教育教学输入、活动、输出等环节的质量信息,将质量审核、监控、评估与信息搜集、处理相衔接;研究学院年度状态数据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重要指标的变化情况;深入开展新专业设置与改革调研、新生素质调查、用人单位关于毕业生质量意见跟踪调查;全面分析校内外多主体关于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评价结果以及经验与问题等素材,客观评估学院办学现状与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学校与家长沟通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师生质量座谈会制度;开通网上质量论坛与质量信箱,全面畅通信息渠道,探索信息实时反馈、在线调查、咨询等互动式管理。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及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在院长及教学院长的组织指导下运行,质量监控部门、教务处、学工处作为监控执行的中心组织,根据学院的决策部署及时处理各项事务及信息,并根据有关制度和方案制定每学年实施的监控环节计划。其业务工作由质量监控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质量监控中心、教务处、各院系和教研室组成教学监控链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进行监控。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为主组成教学信息反馈链。学工处、学生会和各级党团组织为主组成学生教育与管理监控链。实施院、分院(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重点主要是对各分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分院(部)、教研室主要监控本分院的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的安排、课堂教学效果、青年教师的培养、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和过程。

学院质量信息中心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及科学分析,依据信息处理结果分别反馈给学院分管领导、相关部门、院(系、部)及企事业单位。同时,对反馈的结果进行跟踪,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形成对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4.教学资源保障系统

教学资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按照“输入―过程―输出”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的人、财、物条件及教学环境,合理配置各项资源。人力资源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结构、思想、学术水平及其整体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支撑;物力资源的基础是实验实训设施、图书资料、教学用房及相关的教学设施,它们是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保障。因此,师资、设施、环境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三大支柱,是学校办学条件的核心内容。

教学资源保障系统主要由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实验实训中心、后勤处、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图书馆、国有资产中心等管理部门构成。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各项资源建立相互关联、相互信赖、相互制约、协同努力、职责分明的保障体系。

5.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

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主要职能是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标准对教学系统的运行质态和输出结果作出观察测评,对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估、反馈,严格控制不合格项的产生。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专项评估体系,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为主体,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建立分院(部)教学工作评估、教研室工作评估、专业建设工作评估、课程建设工作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顶岗实习评估等指标体系,从计划、执行、成效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评估与反馈。构建多主体、多维度的教育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充分发挥专家评估、学生评估、教师自评、院系自评和用人单位评估的功能。专家评估主要通过对院系教学工作、专业课程建设、教师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评价和调查,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学生评估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时评价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学习状况和学校的教学工作状况,并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

教师自评是以教师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评估。院系自评主要通过院系教学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检查本院系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用人单位评估主要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提出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采用定量测评、问卷、访谈、电话随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规范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社会评教、企业与家长评教活动。

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主要由学院质量监督部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教务处、各分院部、教研室及相关教师、学生组成。通过实施经常性的内部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现状的诊断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推进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有机整体,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是质量保障的关键,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是质量保障的核心,教学资源保障系统是质量保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后两个系统从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搜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将其过程和结果反馈给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及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不断改进与教学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运行方式,形成决策、执行、监控、信息收集、评价、反馈、改进的不断循环和优化,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效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关文章:

1.教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2.高职院校社团发展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3.略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论文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