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

发布时间:2017-03-01 14:17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和心理学专家开始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宝贵的成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当“大学生”这充满荣耀、父母的笑容、自己的汗水的”帽子“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大家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它呢?是心里面翻滚奔腾,但表面却装着满不在乎;还是异常激动,心想自己从此将非同一般了;亦或是平静异常,心里壮志昂扬,暗自捏紧拳头,立志要在大学这个舞台上演精彩的人生,要让自己的青春在这四年里开出最灿烂的汗水灌溉的生命之花……

从一个对未来充满迷茫的高中生,一下之跨入了大学的门槛。昨天的一切已不复存在,明天的蓝图需要我们去描绘。但是,大学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处处都充满着未知的危险,稍一不慎,你就有可能堕入无尽的深渊。

你在高中,可能是班上的希望、是天之骄子、是众多光环环绕的对象、是同学们眼中的标榜 。所有的称赞在进入大学后让你不是那么自然,感觉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已不再围绕着你转。就如一句话说:人生就像一场戏,而我们都不过是些戏子罢了。我想问,倘若我们都是戏子,那么谁又是导演呢?在大学中,处处都是强劲的对手,由于大学与高中的落差,让一些心理相对薄弱的一些同学产生了一种叫做自卑的情绪,它让我们做什么都没有信心,让大学这个张扬个性的舞台变得暮气沉沉。当然还有一些同学尚未从高中生的角色转换过来,认为自己仍是NO`1,眼里瞧不起其他同学,这就是叫做自负的情绪。自卑与自负都是由于不能由于正确的认识自己造成的,他都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的行为不被别人所正真认可。我们应该时刻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真实的自己,那么做事就能很好的把握住分寸,能够恰如其分的控制自己,理所当然的就会拥有自信。

大学,是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那么就离不开交际这个词,这个让一些“书呆子”头疼的词了。交际从何开始,我想交际的一个重要舞台应该算社团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想大部分人都参加了社团了的。当然,加入社团的初衷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学分、有的是想锻炼一下自己所欠缺的能力 。暂且不管他们最初是为了什么。当我们成了大学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开始,我们就得与其他人打交道。有时我们心里有一百个不情愿但当我们意识到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必修课时,我们又不能不踏出那艰难的一步,去摸索交际中的一些规则。人们焦虑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交际。在交际中总是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做的总是很糟糕,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导致自己每天都是愁眉不展的,影响到学习。 所以学好交际这门课是很重要的。这时就会有人问了:交际如何才能学会呢?我个人认为不过很简单。所谓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后面的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自信是很重要的。其实大家也不用过度焦虑,只要你勇敢踏出第一步,然后再坚持下去。那么,成功,离你不会太远。

有人说:大学一定要做两件事”挂科,谈恋爱“,所以 大学生自然就离不开恋爱这个问题了。恋爱是一个深层次的交际,处理不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更有甚者会使我们产生一辈子的阴影。这将是毁灭性的灾难,恋爱的力量是无可置疑强大的。它既可以换发一个人的潜力,也可以让一个人堕落。在这里,我只想说,恋爱就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去掌控它,让他来激发我们的潜能。在大学里,对于一些还没有适应大学节奏的同学些会感到很无聊,由此而然就有了恋爱的念头,这仅是抱着一种消遣的态度。原以为自己可以掌控,可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不过就是对方游戏里的一枚棋子罢了!所以内心产生了一辈子的阴影。倘若不加以正确的疏导,那么,他的人生就杯具了。不是有句话叫做:”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吗?所以,谈恋爱前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爱情不是追求,不是做占有,而是祈祷。我们倘若真的爱她,就不能去伤害她。

我们来到大学是为了什么呢?我想哟有大部分同学是为了跳入龙门,使自己以后的生活能够幸福, 能够有一份好的工作吧!这自然是大学多了一些烦恼。在工作日益紧张的今天,就业压力压得大学生喘不过气来。因此大学生就在大四过后是否考研产生了烦恼。但是在这个只承认能力的社会中,有一个好的文凭就一定能够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吗?我想《这的打算改行一个问号吧!一方面考研,一方面找工作。这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了一个难题,因此左顾右盼,最后落得一个高不成低不就。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刚到大一时就应该考虑到四年以后自己要走的路,并为此而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到了大四就不会弄得手忙脚乱了。

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复兴的大任 。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拥有一颗干净纯洁的心灵,它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灿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是无可置疑的。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希望,是国家以后赖以生存的中流砥柱。是流入社会的人才根源。所以,洗洗我们的心灵,让自己变得更加空灵。让整个世界为我们而精彩。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二:大学生求职心理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政策、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给他们的求职造成了很多障碍。针对毕业生在求职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找出根源,合理疏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就业观,这对他们成功就业、适应社会及个人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常见的大学生求职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自卑和自负都是一种性格缺陷,源自自我认知的偏差。自卑心理是对个体交际活动动机的内在抑制,表现不出交际的积极性。有些学生进了大学校门,不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业,临出校门自觉综合素质不过硬,技不如人,加上就业口径比较窄,自然对自己缺乏自信,在招聘现场缺乏大胆尝试,努力争取的勇气,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是畏畏缩缩,自觉专业不对口或者达不到招聘单位的要求,面对考官更不敢充分展示自我优势,错失就业良机。自负心理是指那些自我中心强烈,对自己评估过高,优越感极强,轻视他人的言语和行动的心理现象。有的大学生认识不到时代的变化,认为自己依旧“百里挑一”,导致期望值过高,在求职中自以为是,怕吃苦,讲待遇,让面试者不敢录用。

2.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虚荣心较强,和同学比收入的高低,比工作环境的好坏,比工作的轻松程度,比职位的高低,对自己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忽视自身的特点和长处,不从实际出发,不愿从基层干起,不知用人单位有自己评判人才的标准。攀比的结果将导致这些“高材生”被拒和待岗。攀比心理直接导致嫉妒心理,有的同学不反思自己的不足,反将别人的长处视为对自己求职的威胁,看到别人找到理想的工作,心理失衡,于是借助说风凉话、造谣中伤甚至背后拆台来摆脱困扰,获得心理补偿。这种心理不仅增加了嫉妒者本人的痛苦和烦恼,也影响到同学关系的融洽,把自己置于边缘孤立的位置。

3.矛盾心理和焦虑心理。大学生们从踏出校门的一刻起就能充分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种差距带给他们剧烈的内心冲突,势必导致种种矛盾心理的产生。他们既希望有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又缺乏足够的勇气去参与竞争;既希望自主创业,做自己喜欢的事,又害怕承担失败的风险;既有雄心壮志,想干出一番事业,又怕吃苦,缺少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既希望有事业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又过分看重收入的高和低;既乐观自信,一旦受到挫折,又悲观失落,全盘否定自己。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面对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及招聘中的不公平的现象,让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无所适从。焦虑心理表现为心情烦躁、情绪起伏和担忧失眠。当简历投递不出时,心急如焚,不能冷静分析优劣势;接到单位面试通知时,不能精心准备,理智对待。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如果患得患失,没有稳定的心态,是不能做出正确抉择的。

4.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有的学生因为家境优越,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独立性,习惯了父母安排的一切生活;也有的同学对自己信心不足,以致无法主动参与到就业市场的竞争之中,没有勇气主动出击,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能力,更妄论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岗位了,而是一味等、靠,寄希望于学校的推荐安排,甚至把自己的求职,当成了父母的事情,似乎跟自己无关一样,不愿意承担责任,希望家长一切搞定,自己只需“拎包”入职。这种“懒人”思想是不利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有的学生职业观和价值观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特征和优缺点等,一心想去“北上广”等中心城市,一味追求热门的行业和职位,却没有把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殊不知暂时不够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更需要人才,机会更多,前景更广阔。

二、求职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1)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每年大学毕业生以几十万的人数递增。另一方面,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农村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年轻富余劳力向城市转移,劳务经济也挤占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虽然新兴行业和新技术领域在不断提供新的工作岗位,但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传统产业旧的工作岗位不断消失,同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直严控人员编制,致使社会就业岗位总量在缩减,“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

(2)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保障的滞后,导致新一代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公务员考试的持续升温,反映了官本位思想愈演愈烈。一次就业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意向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欧美国家外企,就业区域首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其次为苏州、杭州等二线城市,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朝着务实和功利的方向发展,过分强调经济收益、社会地位和地域范围,而忽视才智发挥、社会需求等,抹杀了其作为独立人格个体所具有的价值需求和爱好。转型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造成了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各种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3)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还不完善。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社会的公开招聘中,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某些“官二代”、“富二代”,靠着父辈的庇荫,不费吹灰之力找到好的工作,而有些从贫困家庭出来学习刻苦努力的学生,即使公开考试成绩优异,也会因莫名的原因取消资格。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上,有的地方存在区域歧视,虽然有12个省启动取消农业户口,推行城乡户口统一工作,但是,现在的户籍管理办法还使毕业生跨地区就业受到限制,使得地区封锁、条块分割成为可能,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空 间,使 公 平 竞 争、统 一 的 就 业 市 场 难 以 形成[2]。有的企业依然存在性别歧视,对女大学生故意抬高门槛或拒之门外。

2.学校原因

(1)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当前,我国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与高校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密切相关。近年来,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社会对纯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幅不大,今后将有更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和基层从事实际工作,而高校原来的精英式教育的学术性课程难以胜任用人单位对员工应用性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所以,毕业生普遍感觉“学非所用”或“书到用时方恨少”。特别是部分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开设不足,压缩实训环节,完全脱离了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办学理念。

(2)专业老师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脱节。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有的专业老师知识结构老化,一直抱着老教材、老教案不变,很多授课内容纸上谈兵,缺少创新思维,不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如果老师不深入企业和市场,就无法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又怎能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呢?所以,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

(3)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3]。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这个队伍还比较年轻,师资匮乏,很多老师是通过短期培训才考取的职业指导师,远远没有达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要求。课程内容和教材老化陈旧,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讲授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政策、简历制作和求职面试技巧时,会邀请企业人士来校作职场讲座。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捕捉和加工组合分析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对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认知方面也需要学习,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明显滞后于学生求职心理的发展变化。

3.自身原因

(1)认知的偏差。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包括对自我、专业和社会的认知偏差。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往往不能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劣势,要么狂妄自大,不屑于基层或事务性工作,要么妄自菲薄,夸大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过别人。在专业认识上,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专业冷门,就业口径小,灰心沮丧,有的同学过分苛求专业对口,连相关专业的岗位也看不上,这样无形中就使得自己的就业渠道变窄。其实,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位员工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因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也缺少实际体验,往往把社会想象得比较美好。对影响就业的因素缺乏足够认识,而传统观念和舆论带给他们的精英意识让他们对择业的期望值往往偏高,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从而在现实中产生心理落差。

(2)就业前的准备不足。有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觉得自己进了保险箱,根本就没有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如果不注意对职位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和加工分析,也不结合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只是像大海撒网一样乱投毫无个性的简历,必然耗费大量成本却收效甚微。还有的学生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参加社团或集体活动,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缺少团队合作的意识,即使进入面试环节,也会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三、解决求职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提高综合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

(1)思想政治素质。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法制观念,勤于学习,善于创造。要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倡导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将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前途与个人的命运内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在步入社会、服务大众、热情奉献的过程中,能够从中看清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企业用人,也是针对岗位需要而招聘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专业课学好,才有与人竞争的实力,才能实现人才与岗位的对接。高校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科研成果展览、技能大赛等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专业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即使在未来的知识领域遇到没有学过的本专业内容,也能够通过自学与再学习掌握新知识,从而胜任本专业工作[3]。高校要产学研相结合,由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和企业需要设计开发项目,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实现实践教学立体化。高校要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将是他们求职的敲门砖,也是给自己积累些职场从业资质[3]。

(3)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历史感和责任感,它不仅使大学生在专业领域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他们思维更加开阔、缜密,所以,高校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社团、摄影展、汇报演出等形式,不断渗透哲学、自然科学、音乐艺术鉴赏等内容,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思想文化陶冶和广阔的思维角度。

(4)创新素质。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为了确保自己在就业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获取那些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寻求知识的内在规律与纵横关系,进而根据自己的发展趋向和要求,主动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

高校要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根据大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创建优秀社团,搭建创新平台,通过开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工作项目,比如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全面发展[4]。

2.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更不盲目攀比而徒添烦恼,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平常心。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要有一定的抗挫能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增强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能通过合适的方法和渠道化解自卑、焦虑、怯懦等不良情绪,并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即使失败也不气馁,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和失败原因,寻找改善方法,找准定位,为再择业创造条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摆脱求安逸、求稳顺、怕担风险的思想,树立积极主动的奋斗观,不等靠,不依赖,充分响应国家政策和号召,哪里最需要,哪里有事业,哪里能作贡献,就到哪里去,不以地域、行业、待遇为自己设定僵硬的框框,限制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在择业的方向上,适合自己的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就是最好的。

3.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政府的政策配套。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作,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时,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动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以及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应配备专门的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通过授课、专题讲座、心理指导等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科学、专业的指导,从学生进校开始就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根据年级的差异,侧重点要有所不同。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识岗教育,了解相应岗位的专业需要,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认识,树立职业目标,同时在入学初通过职业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就业档案,记录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能力倾向等内容。

二年级时,引导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通过课内外的实践环节,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三年级时,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意向,结合个人特长,努力拓宽知识面,通过兼职工作或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培训课程,鼓励考级考证,增强择业的自主性。四年级时,切实加强对毕业实习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与指导,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企业文化,根据学生锁定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咨询及专项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行业特点、职业要求、个人和职业的发展前景,通过模拟面试,提高求职技巧,掌握求职礼仪。

积极联系企业,进校宣讲,配合用人单位的人才订制服务,开展职前培训,让学生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尽快进入职场角色。政府也应该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对紧缺人才,由政府出资,提供前期培训费用,建立培训基金。委托专业机构或院校与企事业单位配合,分专业对学生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可雇用能力,促进企业录用高校毕业生,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赢。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

现在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原来由家长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生活起居皆要开始自行处理。此时,如果不能很快学会自理和适应集体生活,就会产生自卑、困惑、茫然无措、无助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环境来说,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家齐聚一堂,交际圈子变广、变复杂,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心理会容易受到挫伤,感到孤立无援,而且这张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最大,伴随时间最长,解除的难度也最大。

(二)个性缺陷

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视,难免会造成学生心理和个性上的多样化。大学阶段,群体生活和交际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之一。个性的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交际和集体生活中的摩擦。有个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计较、胸怀狭窄、贪恋虚荣等个性缺陷的人在大学生活中比那些个性开朗、内心阳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三)自我逃避

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学生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这使得他们由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现在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懈怠和逃避,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还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长远的规划,使得学习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标性,感情容易变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弃,长此以往,会对学习和人生产生一种逃避心理。

(四)求职就业问题

高校的迅猛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对自我、对人生产生怀疑,变得消极悲观、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心理发展阶段

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正处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长久郁积在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社会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观念、价值观、利益格局等发生重要转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大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准则,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毕竟并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觉醒的民主、科学、公平等一时在面对社会现实尤其是负面现实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变得激进或者与世同浊。此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日益负责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滋生负面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三)学校心理教育缺失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成为单纯成绩、升学率等数字符号的机构,导致了对学生社会认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观”教育的缺失。这使得一些大学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为中心、“三观’’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从大学生群体校园文化塑造来看,当前学校普遍缺乏应对多样化的大学生文化群体的准备,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通过一个普遍共识的文化平台来加以交流和疏导,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谐、幸福等对学生的心理塑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现状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贫困导致学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没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主要成因,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它在注重学生思维、智力、知识、技能等系统性的知识认知学习之外,还注重对学生兴趣、情感、信念、决断、价值观等心理认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实追求。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