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的体会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如何把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化,成为各地党员干部热议的话题。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的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的体会范文1
日前,省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对我省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提出4个方面19项制度要求,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在走进群众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方面,《意见》要求,省级领导干部到联系县(市、区)及以下、市厅级领导干部到联系乡镇(街道)及以下每年至少1次,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到联系村(社区)每年不少于2次。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结对联系2户以上基层群众,每年至少沟通走访2次。结对联系户1至2年轮换一次。机关干部集中走亲连心每年不少于2次、时间不少于6天,有组织地与党员群众谈心每年不少于2次。同时明确了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党员干部基层走亲连心、党代表工作室等制度。
《意见》还明确完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民主恳谈征集意见、重大事项民主听证、重要决策调研论证等制度,问需问计群众,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了领导干部定期下访约访接访、选派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网上群众工作、驻村百晓等制度,团结教育群众,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完善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党员干部志愿服务、乡镇干部住夜值班、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党员承诺履诺践诺等制度,服务关爱群众,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这19项制度,既贯彻中央要求,又体现了我省探索创新的做法。比如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我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益探索,自去年实施以来,已组织动员省市县乡四级机关事业单位75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当义工,认领群众“微心愿”38万余个,取得了“工作在机关、生活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良好效果。目前,这项制度已成为深入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载体,在全省市县机关党员中全面推行。
《意见》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定期进行工作通报,对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恶性事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每年底,各市党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教育工委和省国资委党委要向省委报告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情况。
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的体会范文2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操作性思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要求,更好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该探索干部党代表接待选区群众、党员干部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党员干部志愿服务等六个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优化。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从世界范围而言,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普遍具有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等多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党来说,则还有着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促进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等方面的特殊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笔者建议探索以下六个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优化。
第一,建立干部党代表接待选区群众制度。与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群体相比,各级党代表中的干部党员比例总体较高,而这一群体由于身在机关、忙于行政事务尤其容易产生不愿或不能直接联系群众的倾向。为此,可建立干部党代表接待选区群众制度,要求每位干部党代表每年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接待所在选区或所在社区群众,解答选区或社区群众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回复和办理工作。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和“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显而易见,干部党代表接待选区群众制度,正与乡镇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形成了衔接和配套,有助于后者更好地运行和发挥作用,否则,党代会年会表面热闹实际无效、党代表写提案无素材无的放矢之类的尴尬很容易产生。
第二,建立党员干部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制度。早在1957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出于党员干部队伍日益滋长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老爷作风的担忧和防范,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县、区、乡三级干部“每年以一部分时间,分别下田、下工厂、下矿山、下工地或者到其他场所,和工人农民一道从事可能胜任的一部分体力劳动(哪怕是很少一点)。”实践证明,党员干部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制度,可显著改善党群关系,有力遏制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有效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政策落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党员干部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使得党员干部通过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体力劳动等方面的投入和付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而避免仅仅依靠捐钱给物服务群众的路径依赖。当然,在当今时代,基层的范围很广,可以是村庄,也可以是社区、企业、工地、兵营和学校;劳动内容,也应根据党员干部自身所长和基层生产生活状况而定。
第三,建立领导干部直接联系行业代表制度。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曾从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角度提出,每个高中级干部都要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并要在各行各业广交知心朋友。他自己就与家乡几位一起搞过革命运动、比较敢讲真话的老朋友经常联系,以了解基层情况。很显然,陈云同志的建议和实践也是一种有效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如果每位领导干部都能直接联系几位敢讲真话、有真才实学的行业代表交朋友(具体行业选择可根据领导干部的分管工作而定),主动给他们交任务、提要求,经常向他们探民情、借智慧,则亦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罔知民情、漠视民意和错误决策。
第四,健全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制度。所谓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制度,是指党员干部利用周末、假期及其他闲暇时间,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的制度。著名学者郑永年就曾建议“中共党员要‘志愿者’化”,并指出“新加坡尽管是一党独大,但党员并不多,普通党员大都是志愿者,帮助执政党的议员和部长联系民众。”近段时期以来,浙江省及杭州市大力推动的机关党员社区报到服务制度,即是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制度之一种。为制度优化计,一方面是参与志愿服务的党员范围应进一步扩大,不仅应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干部,还应通过设立党员奉献岗等举措为数量众多且有热情有能力的无职党员,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和平台;此外,党员干部志愿服务的次数应该尽量多些;再就是,志愿服务的对象也可通过认领微心愿、党员干部雷锋广场志愿服务、“红淘”党员网上志愿服务等活动,而向住地以外的广阔社会中的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拓展。可以肯定,当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参与和投入到越来越多的各种志愿服务之中,则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的联系越紧密,党员干部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越来越正面、可亲、可敬,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越来越强。
第五,健全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更加注重和更大力度地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出来的党员干部,往往有较长一段时期工作在基层、生活在群众中的经历,往往有着一批来自基层社会的朋友,有着自己连着基层群众的社会网络,并且他们往往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做群众工作比较擅长。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面向农村和社区基层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等定向招考,中央领导同志所关注和担忧的“领导机关中有不少干部特别是年轻同志,从大学门直接进机关门,没有经历过基层艰苦工作的磨练,缺少对普通群众生活的切身体验”这一现象和危险已有显著改观。但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仍有改进和拓展的空间。从目前来看,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招考干部,主要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群体,而大量的在非公有制企业谋职和工作的优秀人才则基本依旧被遗忘在这一制度之外,事实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工厂企业历来是培养产生大量既有工作能力又有群众基础的优秀党员干部的大本营。故而,今后必须进一步推进基层干部培养选拔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更多和更大力度地从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广大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充实各级领导机关。
第六,完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讲,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也是一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但是,这一制度也有进一步完善的需要。具体说,制度完善的主要方向是杜绝和防止党员干部“不进群众门、不闻群众声、不识群众人、不帮群众困”这一有悖于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四不”现象;制度完善的主要做法是要求党员干部与出生地或成长地的困难群众结对帮扶,以及通过抽样调查以获知帮扶对象对结对党员干部个人形象和帮扶场景的记忆和熟悉情况,从而使得党员干部因为有亲情乡情的动力、有血缘地缘网络的支持、有外在制度的监督,更加认真主动地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并有效避免和克服与谁结对最合适、帮扶什么最对路、何时最需要帮扶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和绩效不高现象。
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的体会范文3
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课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章立制的重要内容。
一、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性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中央对改进作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制度保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根本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联系群众“不直接”,以致脱离群众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一些党员干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意识越来越淡漠,不愿直接联系群众;同人民群众交流越来越少,不想直接联系群众;受文山会海等机关弊病所困,没有时间直接联系群众;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写文件,不会直接联系群众等,严重损害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直接联系群众。农业部门干部必须熟悉农业、熟悉农情,懂得农村、懂得农民,只有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一线,在直接联系和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提升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先下地头再回案头,做出决策才更有准头,履职尽责才更有底气。
二、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农业部党组通过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传统,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农民群众工作能力,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为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势头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是建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制度。2011年,开展北大荒精神、南沙精神、祁阳站精神等“三种精神”学习教育实践活动。2012年,组织开展农业部核心价值观大讨论。2013年,开展“践行群众路线大讨论”和“辛勤耕耘为小康”征文演讲系列活动。二是建立机关干部基层实践锻炼制度。坚持开展“百乡万户调查”、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建立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选派干部基层蹲点挂职,构建了多渠道分层次全覆盖的干部基层锻炼新格局。三是建立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制度。率先在中央国家机关开展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一个窗口对外,在门户网站上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网上审批,实行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网上投诉和信息公开。坚持部司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组织领导干部到部信访窗口轮流接访,有效维护了群众利益。四是建立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制度。坚持12年为基层和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每年为农民群众办实事都在30件左右。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呼声强烈、长期没能有效解决的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变化,得到了实惠。五是建立干部作风考核制度。从2010年起,率先在中央国家机关推行绩效管理,把中央决策部署和部党组中心任务作为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导向,突出对领导班子建设和机关作风考评。开展整治“庸懒散木推”专项行动,强化正风肃纪,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
在直接联系和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必须准确把握群众需求,必须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必须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必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思考
一要强化群众路线教育,推进群众路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激发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内生动力。二要改进调查研究,深化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工作,领导干部每年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热点难点和分管工作,深入基层一线调研,重点开展蹲点调研和案例研究,面对面听取群众呼声,下功夫了解真实情况。三要推动干部深入基层实践锻炼,继续开展“百乡万户调查”、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进一步简化组织方式,提高活动实效;选派干部到西部地区、定点扶贫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挂职锻炼。四要加强民意收集与反馈,坚持领导干部到部信访窗口轮流接访制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通过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定期听取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意见,健全落实意见建议办理反馈机制;深入开展“为农民服务”活动。五要开展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作用,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积极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六要建立监督落实和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情况报告检查制度,把直接联系群众情况纳入干部述职述廉、单位绩效考核,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的体会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