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论文
保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以色列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拥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经验,这种经验在实践中已显现出其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方经济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一:新一轮税制改革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一、新一轮税改对河南经济的影响
第一,优化税制结构,增强地方财政收入。以房产税改革为例,房产税是我国现有税收体系中典型的财产税和地方税,由于目前各地现有房产税制不统一,房产税改革需要考虑各地房地产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化费为税,简并税种,探索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物业税作为财产税,是以房地产的评估值为计税依据,课税环节是房地产的保有阶段,税基具有非流动性。该税种可以有效结合地方公共产品的成本和收益,这也决定了物业税应该成为我国地方税中的主体税。开征物业税是促进我国地方税改革、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选择。河南是资源大省,但从中部地区看,近年来河南省财政收入与周边省份一直存在着较大差距,优化税制结构将为河南省财政收入实现有力增长提供保障。第二,科学核定计征方式,改善资源产品结构。煤炭资源税改革从2014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按照销售收入乘以规定比例税率计征,税率幅度为2%~10%,再由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税率。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将煤炭、原油、天然气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停止征收煤炭、原油、天然气价格调节基金。煤炭资源税改后将理顺煤炭企业之间资源税费关系,有效消除费高税低、税费结构不合理和重复征收等现象,进而形成合理的煤炭资源产品价格机制,促进资源合理开采利用,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降低煤炭行业的税收成本,增强其发展能力。对于河南这个煤炭资源大省来说,这将对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第三,完善税制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实施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执行中,更关注“保增长”和“扩内需”,却忽略了“调结构”这个能够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新一轮税制改革将逐步减少地域性的税收优惠,突出行业性的优惠政策。通常而言,地域性税收优惠主要目的是“救穷”,而行业性税收优惠则是调结构、促发展。河南是资源大省,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较低,单位生产总值耗能较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始终居高不下。借助我国税制改革的有利时机,河南省可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层次,重点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如煤炭、化工等,提高以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同时,注重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推进重点产业集聚区集约化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速技术创新,形成以机械装备和有色金属冶炼为主体、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切实提高新常态下河南省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凝聚力。第四,调整税制结构,提高企业间税收公平程度。税制改革与调节垄断性高收益密切相关。例如,房产税试点不仅有利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而且将改善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现状。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要构建结构合理的地方税收体系,改革重点是构建一个能够保证地方政府稳定收入的税收体系,目前正在试点的房产税改革将成为地方政府重要且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二、新一轮税改下激发河南经济活力的对策
根据统计数据,河南省2014年度GDP达到3.15万亿元,财政收入3686.8亿元,全省财政民生开支4049亿元,较2013年度增长了11.9%,占全部财政支出的72.6%。河南省现行地方税税制的进一步改革,需要科学地协调地方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使地方税收对经济转型发挥积极作用。第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农业延伸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南省而言,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仅要发挥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优势,而且要对农副产品深加工行业和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和税收减免。第二,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理论上,个人所得税可以缩小收入差距,但现实情况是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很有限。为强化其收入分配的功能,河南省要积极探索并重新定位个人所得税的功能。例如,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在改革与完善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是附加福利课税问题,高收入人群享有的附加福利收入名目繁多,却不在个人所得税法的调控之内,这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加大了贫富差距,也导致地方政府在个税方面的财政收入减少。因此,今后地方个税改革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探索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使附加福利成为一个独立的税目并采用相应的课征方法。第三,积极推进“绿色”税制改革。目前,河南省经济发展所依靠的自然资源,正在由于过度开发使用而逐渐消失退化。所以,对高能耗和排放尾气等环境损害行为课税,是抑制环境破坏、完善企业节能环保标准体系的前提。政府应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和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企业开采利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资源所取得的产品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也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第四,对产业集聚区执行特惠税收政策。首先,鼓励产业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按照程序进行申报和认定,对政府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应自认定合格的当年起按照规定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次,减免公共基础设施和节能减排项目税收,对在产业集聚区内从事政府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环保、节能、节水项目的企业,其所得符合税法规定的,应于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年至第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再次,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政策的实施,企业购入符合抵扣规定的固定资产后,应将其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支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注意的是,税改将会导致物价上涨,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会使一些企业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加大民众生活负担。河南省要认真研究并尽快推出配套改革措施,使企业交易价格更加规范化,采取调整地方社保支付标准等措施,避免税制改革负效应的扩大化,促进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职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途径
一、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在政府大力推动下,高职教育发展虽呈现上升趋势,但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仍亟待提高。
(一)当前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
许多职业院校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但实际上,不少职业院校仍习惯于传统办学思路,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够,还不能看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双赢关系,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二)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
由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是城市就业,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成效不太明显。一是所设为现代农业服务的专业太少,而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的种植、加工等实用技术,急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生产。二是毕业生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不充分,能力还未全部挖掘出来,导致技能人才缺乏,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
(三)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没能充分利用
目前的职业院校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没有全面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职业教育的资源没能很好地利用[2]。特别是当前受金融危机冲击,农民工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更加艰巨。
(四)课程内容陈旧、科技含量低,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与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脱离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不适应,片面注重传统学历教育,没有真正体现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办学特色。
(五)没有突出实践教学
由于资金缺乏、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设备设施不足以及缺乏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由于条件有限,在“黑板上搞加工,教室里搞养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这样“纸上谈兵”,影响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
(六)高职教育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职业院校针对当地农民工、下岗职工、退伍军人等开设的培训班采取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完全脱产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与他们的个人生活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二、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才能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一)高职院校要形成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共识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既是地方高职院校份内之责,又是地方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坚持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才能赢得最佳的发展环境,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早在几年前,临沂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大临沂,新临沂”以及把临沂建设成“商贸之城,物流之都”的战略目标,临沂市在农业产业化向农业国际化发展、建设工业强市的进程中,亟待培养一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地方唯一的高职院校---临沂职业学院于2008年及时提出了“立足临沂、辐射周边、面向全省、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思路,发挥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科研推广、职业培训等综合优势,注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不断为临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送人才、送技术、送成果。2009年学院又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学院改革步伐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规章制度,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求全体教职工要站在一个高度,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学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努力形成学院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共识。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专业人才及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构建两大体系,即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变化性的市场,高职院校可针对现有的区域人才市场需求采取一种微观式操作,即“订单式”培养,以期于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但还应有前瞻性的思路,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动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的宏观的规划,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区域发展对某些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
(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1.高职院校能否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关键在专业设置。专业是否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是衡量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选择模式,应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要体现毕业生的服务方向,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专业对劳动技术结构日益升级的适应性,培养对路人才,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支持。企业选对急需人才,能为地方企业创造利润,也就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2.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尽可能与地方企业行业对接。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所急需的学科专业,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结构与地方支柱产业的“零对接”。以临沂职业学院为例,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上,学院紧密结合临沂地区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在农科上创特色,积极改造传统农科类专业,撤消了2个生源逐年萎缩的农口专业,新设了两个农口专业―“金银花种植与加工”和“银杏树的栽培技术”等等,对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对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及时修订,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涉农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另一方面,学院围绕“工业和第三产业强市”战略,新上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物流、红色旅游、古代兵器考古等10多个专业,为地方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一些新上专业已逐步发展为学院的拳头专业,譬如传媒艺术系结合临沂市红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的实际,设立了物流,红色旅游,广告传媒,古代兵器考古等对口专业,这几个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
3.根据市场变化,挖掘培育新兴专业。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及招生就业情况,以现有专业为基础,将具有潜在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拓展为新兴专业,使人才培养更适应市场要求,专业名称更具引导性。如临沂职业学院机电系“机械设备维修工程”专业开设的模具CAD/CAM方向,单论模具设计与制造,在临沂地区就有众多优势企业,具有非常好的产业背景和发展前景,潜伏着巨大的人才需求量。仅临沂盛大五金模具有限公司,每年就需新增大专层次的模具技术应用性人才上百人。而“机械设备维修工程”专业却难以让企业接受,也不易为考生家长理解。所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在该专业方向的基础上,通过配齐、配强师资,建立专业实训室等措施,将“模具CAD/CAM”方向提升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并将其作为院级重点专业予以重点投入优先发展。该专业毕业生在本地区非常抢手,众多有关企业争先恐后与学院“预订”今后几年的毕业生,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非常高。
(四)推进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探索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职业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与企业合作中实现互惠共赢。比如,临沂职业学院每年定期召开工程类、商贸旅游类、农业类等各专业类群的校企合作恳谈会,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与地方大型国企联姻,与著名民营企业嫁接,与外企公司牵手。主动走出校门,积极与企业联系,当前企业技术更新需要智力支持,高职院校应主动动员专业带头人、相关教师主动深入合作企业,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与企业技术人员联手,组织设备维修,新产品开发,核心技术攻关,在帮助企业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对行业、企业新技术的了解,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重视为区域内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一些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设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我国的技术研发长期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3]。由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在生产第一线,对企业的需要不了解,这就导致我国企业急需科研成果但科研成果又被大量闲置的怪圈。目前,占全国科技成果近一半的高校,成果转化率却不到30%,许多科技成果被搁在实验室里,停留在论文或报告上,不能取得实际的经济效益。必须积极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职院校还应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市场上建立技术服务所,把科研机构、高校、民间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汇集起来,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服务。
(五)服务区域经济,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
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职业院校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以职业学院教育、科研力量为依托,以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成才需求为目的,按照企业的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大力实施“蓝领成才”工程,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职业院校要坚持立足区域,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成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
1.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如临沂职业学院设有国家和省市机械、电子、建筑、信息、会计、普通话、旅游等10余个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基地,拥有国家、省级多个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基地,是临沂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临沂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培训基地、临沂市再就业培训基地、临沂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等,年培训人员10000人以上。如举办了农村干部大专班,开展了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临沂市进网作业电工等,学院还是全国计算机考试考点、全国商务英语考点等。
2.积极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加大高职院校科技产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科技研发与推广指标;鼓励高职院校参与区域经济课题研究,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的科技推广研究基金和课题;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机构,组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科技产业园,使更多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力度。如临沂职业学院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力优势,积极参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攻关项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先后为9家重点企业集团进行产品开发。数十名教师被聘为企业技术顾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发明专利5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直接参加区域经济高新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上有很多高新技术项目有待攻关。有的高职院校有相当的科研实力,拥有很多掌握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学者,应鼓励他们直接参加地方高新技术攻关,借以突破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当前,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培训,是高职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大对农民培训方面的工作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有效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城镇生活能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系,强化了职业院校的服务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基础和人才支持,为区域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高职教育如何更好的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方针,就一定能让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更好地协调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1.县域经济发展论文
2.地质矿产经济发展论文
3.区域经济管理论文
4.社会主义发展论文
5.城市经济学 论文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