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毛概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伟大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高职院校毛概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全文如下:
摘 要: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高职教育需要走和普通高等教育不一样的路径,因为高职教育需要突出职业性,高职大学生有着同普通高校大学生不一样的认知特点。因此要提升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定势,在教学体系、语言表述、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胆变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 思维特点 实效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全国高校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基于《概论》课所承载的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大纲的制定,对全国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都有着统一的要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同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就一定会出现同样的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结果。特别是当我们面对不同的施教对象,尤其是面对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同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如何在这种差异里曲径通幽,就不得不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以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增强高职《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同样是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所要面对的施教对象是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知识结构、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亟待塑造和完善的学生群体。同全国统招的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大学生与他们的不同不仅仅表现为高考分数的高低,还表现为智能结构、知识储备、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带来了《概论》课教学方式区别对待的要求。
1、智能结构的差别
高职大学生智能类型的特殊性是重构高职《概论》课发展方向的理论依据。
就智力水平来说,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智能结构却大为不同,不同的智能结构将导致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特长、不同的发展潜能、针对智能结构的特点而开展的教育结果也大相径庭。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他的《多元智能结构新视野》一文中谈到:人类的智能结构和类型可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不同的智能倾向,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通过不同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可成为研究型、学术型或技术型、技能型两类不同领域的人才。高职教育所要培养的正是技能性人才,而这一点正好符合高职大学生的智能倾向,这自然就要求具体的施教过程也要符合高职大学生的智能结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他们更多地对专业实践感兴趣,而对纯理论的课程内容兴趣不高。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概论》课更具理论性的特点,显然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因而传统的理论学术型教学明显不适应高职学生的智能倾向。这就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构建新的有着更多实践内容的教学体系,以适应高职大学生的智能特点。
2、知识储备的差别
多重生源类型和差异显著的生源素质,增加了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因材施教的复杂性。
在高职生中,既有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也有职高毕业生,还有中专、技校生源等,多样化的生源类型造成了学生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然而《概论》课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理论素养。我们面对的高职大学生,不仅起点不一样,知识积淀也大为不同,特别是和《概论》课有关的历史知识的积淀明显不足,好多历史知识一个是没学好,一个是不重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也不高,一方面是兴趣爱好有别,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愿关注专业、就业以外的事物。这就带来了教师在课堂上互动交流的难度。
同时,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大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方面是知识储备的欠缺,一方面又是各种不良学习习惯的滋长,缺乏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在现实教学中的表现是学习任务的完成往往是拖泥带水,类似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真正要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除了要借鉴全国著名高校的各种教学方式外,更要探索符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多元教学方法。
3、认同意识的差别
高职大学生对《概论》课所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的双重作用认识模糊,只了解其宣传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知道其对专业课的学习所起的基础理论教育的作用,更不明白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最终导致对《概论》课的认同度低,产生厌学心理。当然这种认同更源于高职生对自身的认同和对高职教育的认同。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处于一个动态、多元化的现实之中,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也改变着人们对理论学说认知、内化的心理意识结构。高职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就读的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与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学校条件不好,学习氛围不浓,以致于学习动力和压力不足,在思想和行动上缺乏上进和活力。大部分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够稳定,对人生未来感到迷茫,对国家发展认识模糊,缺乏历史使命感,抱着功利的想法,只想学技术,别的不奢望,对社会现状自认为无力改变也不想去改变,只关心自己无心顾及其它,在教学中表现为课堂讨论没有激情、没有火花、没有创新。如何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是《概论》课教学的难点,也是增强其实效性的关键。
二、高职《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索
鉴于高职大学生思维特点的特殊性,高职《概论》课教学就应该突破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体系、语言表述、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凸显高职特点的大胆变革,以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1、重构教学体系
要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构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重构教学体系,就是将原有教材的理论体系打破,结合职业需要对理论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理论教学体系。高职教育所要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这就客观地要求《概论》课教学应当走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定式,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因此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定应当符合高职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寻找与职业、行业特色相关联的契合点。《概论》课内容博大精深,理论体系完整,因此教学内容的整合既要尊重理论的逻辑结构,又不受理论体系的束缚,关联度较小的内容少讲或不讲。虽然在知识点上不能面面俱到,但是,每讲一个问题,都要给学生在思想上打上烙印。真正做到讲得透、听得进、记得住,受益终生。
重构教学体系,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来推动理论教学。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积极参与意识弱,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学生“知而不行”、“言而不信”。要改变这种境遇就必须让学生有深刻的生活情感体验,否则学生是不会把任何认识上升为信念的。因此要积极创建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去探究实践当中的理论问题,真正体会理论的生命力,有了对理论的体悟再去讲解,才更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只有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印证、深化、丰富理论教学,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平台,才能真正提升《概论》课的实效性。
2、多元语言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服务于意识形态,更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感性需要。常言道“心动才能行动”,怎样心动?语言和叙事方式很重要,任何理论知识的传授都是在特定的叙事模式或者话语结构的建构下进行的,《概论》课的教学亦是如此。实践证明,以往政治化、激进化、简单化、口号式的宣传说教已经使《概论》课的教学吸引力与学生渐行渐远,使得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赋予《概论》课教学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底蕴,特别是教学语言要体现多元化、时代性。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敏捷、时尚动感、富于批判的青年人,要使他们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和政治观点的传授,得用真情善意和美的境界来感化他们,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阐释深奥抽象的理论,用90后的思维来演绎历史事件的真实,用21世纪的手笔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国家大事、身边小事、网络热事,让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穿透青年人的心,让不乏个人见解的叙事方式引起大学生思想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从多元化的语言描述中获得美的享受、视听冲击、时代动感和价值认同,使课堂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思考、一种共鸣。当然,强调教学语言的多元、动态、时代性并不是要哗众取宠,更不是要迎合学生,而是要求教师摆脱灌输、推陈出新,对课堂传递的知识胸有成竹,在明确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后灵活实现教学内容的转换,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来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变革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检验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这就客观地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学应当走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定式,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相应的在考核方式上也应改变一张试卷订终身的模式。事实上,对于奉行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高职生而言,考试已流于形式,写论文也不过是把铅字变成钢笔字。高分低能、说一套做一套已经证明了终结性考核方式的弊端,改变以往单一性、终结式和分离式的考核模式为多元性、全程式和结合式的考核模式是增强高职《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概论》课的育人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可靠的接班人。到底可靠不可靠,不是一张试卷能保证的,也不是一时一事能证明的,这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过程和结果兼顾、知识和能力并重,将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基础、日常行为操守、实践能力表现综合起来考核,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综合化的评价方式。考核不止考试一种方式定论,评价也不止《概论》课教师一人定性,而应形成全程育人与全员育人的氛围,建立评价互动机制和长效机制,同学、老师、实训实习单位人人都是考官,日常生活表现、学习实习情况、课堂内外反映样样都是考核指标,一学期、一学年、整个在校期间的每一天都是考试时间。要变评价机制为激励机制,降低学生在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之间的落差,真正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俞世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索》.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2、韩毅《高职院校〈概论〉课改革和发展基本路向的探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1月。
3、杨现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反思与重构》.黑龙江教育,2007(6):77-79。
关于高职院校毛概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