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心理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01 14:28

民族心理是来自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心理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民族学生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同时也影响着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认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心理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族心理相关论文范文一:民族心理学

民族 心理学是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规律的 社会心 理学分支。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又以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不仅研究特定民族集团影响下人们的社会行为,还研究他们内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具体研究涉及特定民族集团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民族集团与民族集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等。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这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同时,民族心理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直爽豁达、对人热诚等性格特点,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但在有些民族中却表现得异常普遍和突出。如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几乎人人都具有大度、私有观念淡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顽强等性格特点。如此普遍的强烈性格表现,并不是每个民族团体都能具有的。

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 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 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 艺术、体育活动等。

特定民族相同的生存条件对其成员心理的影响,一般通过民族中的每一成员的个人生活 经验和交往来实现。每一种心理特征都是通过某民族特殊的社会化过程而世代相传,并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与改变。因此,注重研究在民族团体制约下人们的行为和活动的规律,揭示具体的民族团体对个体施加影响的机制及特点。

所研究的是不同民族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它所强调的虽然是人在某一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心理特点,但其基本原则仍然离不开普诵心理学。因为无论是对民族心理的共性的探讨,还是对不同民族心理特点差异性的研究,都须从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及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等方面入手。

例如不同民族成员对颜色表现出不同的偏爱,这种现象就是爱好差异性的表现。因此,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而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会在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如民族性格的调查和研究会为普通心理学的个性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对于同样的研究素材,如某人或某民族的生活史人类学者可以从中发现结婚、 职业选择等因素对社会的影响,心理学者则以此分析被试的性格以及与权威者的关系。目前,世界人类学界非常重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人类学中的 应用。心理学也需要通过人类学的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与人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

1960年德国 哲学家拉察鲁斯和他的朋友 语言学家斯坦塔尔共同创办了《及语言学杂志》,共发行20期,继续到1889年。在此刊物中他们一面从事原始民族语言、宗教、神话及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一面探寻这些原始民族的心理历程。这可以说是的早期研究。他们认为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其不同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对民族成员心理的影响上。但他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的,解释也带有神秘性。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决心冲破这种神秘化倾向,建立起科学的。他认为,比较简单的精神现象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研究,比较复杂的精神现象因与人类的共同生活密切相关,故须用其他方法从事研究。因此他强调作为社会人的心理学或人类社会的心理学之,须和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区别,研究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个体心理学易于使用实验法,则应多使用观察法,观察民族的精神产物。冯特对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解释,在晚年花了近20年时间写了《》10卷巨著。在他的著作中,民族被解释为某种种族共同体。

他把看作是心理学分支之一,看作是人类心理发生、发展的知识来源。他认为,人的心理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民族心理则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体现,是人类的文化成果研究种族群体心理应通过研究其神话、风俗和语言,因为这些与种族群体的心理密切相关。他主张,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去理解每一个社会群体,一个民族的语汇和语法本身就能揭示该民族的心理气质。

19世纪末,迪尔凯姆针对个人表象提出团体表象概念。他主张对于像社会观念、价值规范等不应从个人的内在心理作用方面去考察,而应把它看作制约个人心理的外在因素加以研究。德国医生、民族学家巴斯蒂安对民族学理论曾提出三个概念,其中的原始概念即指人类的共同心理,它是人类一切文化创造的渊源。

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心理人类学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马利诺夫斯基受冯特的影响,认为应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看待各民族集团的行为与文化。

20世纪20年代后,民族心理的研究明显受行为主义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实验方法开始

被用于研究不同种族的 心理差异问题。并发现了与个人行为或人格有关的 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无论在心 理学界还是人类学界都表现突出。

心理学家加思1931年出版了第一本《种族心理学》,他将人的心理特点看作是遗传与 环境刺激共同作用的产物。他认为,种族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起有落。从直系血统遗传观点来看,实际上有一个种族,即人类种族。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些种族,仅仅是近亲繁殖的结果,或内部近亲繁殖的结果,仅仅是人类代代相传形成的一条条川流不息的涡流。

种族心理学的真正问题是确定种族间是否存在着心理差异。在心理方面,种族之间 是否平等,只有通过科学测量才能获知。作为一种实验事实,种族在感觉特点方面、智力方面以及颜色爱好和 艺术欣赏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但主要原因在于文化 、 教育以及宗教传说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本尼迪克特和韦斯特等人将心理学的知识和人类学的观点相结合。30年代末,由于从德国逃到美国避难的科学家的加入,使美国学术界中的新精神分析学派更加兴盛起来。新精神分析的学者,如霍妮、弗罗姆、亚历山大、埃里克森,格式塔学派的学者如韦特海默、科夫卡、克勒等,都在美国定居下来。特别是霍妮和弗罗姆的著作流行非常广泛。

精神 医学家久卡丁纳和几位人类学家在一次文化与人格的讨论会上,沿着这个方向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途径。他们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基本人格结构。卡丁是弗洛伊德派的学者,他相信生命开始的头几年,对个体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儿童养育的技术,如哺乳、排泄训练、性和其他的训练,都深深地影响着儿童。

就整体而言,在一个特定的 社会中,这些都是相当固定而月标准化的,虽然会有些个别差异。因此,在某个特定社会成长的儿童,会经历相同的童年期 经验,很容易以相同的方式加以反应,从而 发展出许多共同的人格特质。正如林顿所说: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类型,是大部分的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人格形貌,那是因为他们享有共同的童年期经验之结果?quot;这种理论基本上是童年期决定论的形式。

由于强调文化,包括习得行为的重要性,近代许多人类学家越来越被行为主义所吸引。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环境的作用。在行为主义影响下,从1954年开始,怀廷与同事通过对六个不同民族集团的观察与访问写出了著名的《六个文化-儿童养育之研究》一书。揭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化过程以及与不同民族个性特点形成的关系。

在当代的人类学者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是在中国出生、后任教于美国西北大学的人类学家许煊光教授。他认为对于民族心理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原始民族,也应对现在的发达民族,如欧洲或美国的社会或文化进行研究。因为,虽然这些国家在 经济方面、科技方面是进步的,但在道德状况,官吏贪污、犯罪率、暴乱及离婚率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人们似乎还没有找出新的标准,以判断人类社会及其生活方式是在进步或是在退步。

中国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陈大齐在1919年写文章论述了的意义。童润之在1928年 发表了《论民族意识》,粱乙真于1942年刊文《从心理学的观点论民族气节》,吴江霖在1947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上的文化观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心理学及民族学、人类学 工作者也曾多次以各自的方法对中国各民族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多种调查和研究。

民族心理相关论文范文二:从民族语言看民族文化心理

摘要:语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民族语言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形成的。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言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心理,进一步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每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都可以通过其民族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在进行民族文化心理分析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对民族语言的研究。

关键词:语言;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心理等

语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由于世界上各个不同地区都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因而不同的民族都拥有互不相同的语言。民族语言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形成的。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大林认为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所以,在定义民族这个概念时斯大林将其作为界定民族定义的核心内涵之一。

一、对民族语言的界定

语言是联结一个民族的纽带,是历史形成的。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历史传承性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和稳固性,这也是语言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独特的地方。一个民族的语言形成后,很难发生改变,不会像其他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那样轻易的发生变迁。当然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也受到民族语言的特点(共时性、历时性、长期性和稳固性)的演变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强烈的受到社会、文化特点(主要包括人口分布、经济形态、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的影响。

语言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民族认同上,民族语言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心理特征。不同的民族的人在一起,只要他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那么他们的民族性就凸显出来。所以,民族语言是民族性的重要体现,是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语言彰显着民族性。同时,语言也包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中有一部分是先天具有的,是全人类共同的,它是生物遗传与进化的结果。

总之,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是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语言又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记忆系统。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实就是在研究这个民族,就是在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习俗等。

二、关于民族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是指由于某一民族所处的文化和所使用的语言的特质而使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所形成的有关语言的集体心理习惯和定势。它包括一个民族的语言观、语言感情以及他们对待语言中的“异己分子”的态度、容忍度和接受程度。而作为民族学家或者是人类学家,我们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分析他们语言的发展变化,能够清晰的了解到这个民族的心理变化过程。

语言是民族文化心理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民族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也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

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心理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民族文化的界标和“民族—国家”生活的重要工具包含着强烈的民族性。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语言所折射的民族文化心理现象,认识到了只有对语言进行文化心理层面的分析,才能使大家更准确的理解与掌握语言,通过对该语言的学习与了解来认识民族的文化心理。

三、从民族语言看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因此,语言符号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语法、语义等都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与社会意识系统有关,这当然也包括民族心理。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民族心理特征也在某种程度上浓缩在民族语言中,通过民族语言体系来体现和表现。语言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这些特殊性,与语言在民族文化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有关,也即我们可以通过民族语言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相关心理。

作为民族文化心理载体的语言,以各民族所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语言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演变本身就蕴涵着民族文化心理。语言是民族成员之间、民族群体之间进行交流与活动的根据,语言与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语言是民族心理的折射,投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涵。

笔者于2012年7月,参与的青海省社科项目——《青海省民族教育领域双语教学问题研究》中关于海北州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的教学情况,就能很好的透过该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心理活动状况。

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是在海晏县民族中学进行。对海晏县教育局局长、民族中学的校长、哈勒景蒙古族乡的乡长进行了非结构性深度访谈。通过对问卷和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在双语教学的意愿性问题上,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校长都支持用汉语教学,都不再支持把蒙语纳入到国家普通教育的课程中。学校的教学是根据学生和家长意愿为主来进行的。在学校,学校规定必须说普通话。其民族文化也会跟着发生变迁,融合进入很多主体民族文化的元素,慢慢其民族文化的心理也会变化。(2)该地区是完全寄宿制学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学生很难进行管理,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影响了升学率。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就去当学徒了。只有一半的人上高中或者去职校。这体现了寄宿制存在的缺陷。孩子的教育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维一体。而寄宿制由于脱离家庭,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偏差和缺陷。这一状况在青海省的整个牧区教学中都存在,这一现象必须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3)经济基础和经济状况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经济条件优越或者是良好的情况下,人们都会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放在教育上,大力的发展教育事业。该县的蒙古族由于家庭的经济收入比较高,较富裕,与外界交流频繁,所以他们的思想和社会观念都比较靠前。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生存的一席之地,每个民族都在为自身的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开始的完全使用本民族语言甚至是排斥其他民族的语言,发展到开始接受(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其他民族的语言(包含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这之中都体现了该民族的发展演变。而我们在研究中,则可以根据该民族的语言使用情况,看出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发展状况。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折射出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变化情况。同时民族心理是民族的社会、文化等特点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包括民族自我意识、民族情感、民族特点等,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对语言文字的应用也起着制约的作用。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作为具体民族成员而使用语言的人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而民族又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底座。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语言的发展也是同民族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斯大林认为,从氏族语言到部落语言,从部落语言到民族语言,从民族语言到民族语言,这既是语言发展的规律,也是民族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要注重每个民族语言的发展。

总之,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将自己对于环境做出反应的种种经验即文化都凝聚积淀在自己的语言中。这一事实要求,以民族研究发展规律为己任的民族学家必须掌握坚实的语言学基础知识,以便使自己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同时,也应注意,对民族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在对一个民族进行研究时,决不能忽略对这个民族的语言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静.民族心理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戴庆夏,何俊芳.语言和民族(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4]吴利琴.语言与民族身份和民族心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浅谈民族心理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2.浅谈从众心理的相关论文

3.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

4.浅谈历史心理学论文

5.浅谈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

浅谈民族心理相关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