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最好治疗方法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的退变造成了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加上剧烈的运动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那么,该怎么治疗呢?接下来,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脊髓型颈椎病病因
发病原因
由于先天性,动力性,机械性等因素对脊髓及伴行血管产生压迫刺激而致病。
先天性因素(15%):
先天性因素主要指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从病因学角度来看,其是后述三者的病理解剖学基础,除非占位性病变体积过大(例如骨赘,肿瘤及碎骨片等),大椎管者的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明显地较颈椎椎管狭窄者为低,即使出现症状,也多较轻微,且易于治愈。
动力性因素(20%):
动力性因素主要是指椎节的不稳与松动,后纵韧带的膨隆与内陷,髓核的后突,黄韧带的前凸,以及其他有可能突向椎管,对脊髓致压,而又可因体位的改变而能够消失或减轻者。
机械性因素(25%):
机械性因素指骨质增生,骨刺形成及髓核脱出等,包括局部或蛛网膜下隙形成粘连无法还纳者,这些因素大多是在先天性及动力性因素基础上而对脊髓形成持续压迫。
血管因素(25%):
脊髓血管及其血供量像脑部血管一样,具有十分惊人的调节能力,以维持脊髓在各种复杂活动中的血供;其正常与异常状态的供血量可以相差20倍左右,如果某组血管遭受压迫或刺激时,则可出现痉挛,狭窄甚至血栓形成,以致减少或中断了对脊髓的血供,视缺血的部位不同,在其相应的支配区表现出各种脊髓缺血症状,严重者则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在临床上具有代表性的脊髓缺血表现包括: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引起的四肢瘫痪(以下肢为重),沟动脉受压引起脊髓中央管前方缺血,出现上肢瘫痪(也可波及下肢);软脊膜缺血,引起脊髓刺激症状;以及因大根动脉受阻所引起的脊髓变性等,此种在临床上难以被察觉的因素,实际上对脊髓的病理生理改变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手术时仅仅摘除脱出的髓核,四肢瘫痪症状可迅速减轻甚至消失,而如此惊人的速度只能用血管因素来加以解释,因此,在临床上应充分估计血管因素的重要作用,此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与判定亦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四方面因素易使处于骨纤维管道中的脊髓组织遭受刺激与压迫,早期,多系在椎管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动力性因素对脊髓本身或脊髓前动脉,沟动脉等造成刺激,出现肌张力升高,反射亢进及感觉过敏等症状,并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而后期,由于致压因素以机械性(骨赘等)为主,对脊髓的压力持续不消,不仅症状与体征日渐加重,且可形成难以逆转的后果。
脊髓型颈椎病最好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1.非手术疗法
仍为本型的基本疗法,尤其是在早期的中央型(上肢型)及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患者,约近半数病例可获得较明显的疗效,但在进行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切忌任何粗暴的操作及手法,一旦病情加剧,应及早施术,以防引起脊髓变性。
2.手术疗法
(1)手术病例选择:
①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经临床检查或其他特种检查(MRI,CT检查等)证实者,应尽快手术。
②病程较长,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
③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1~2个疗程以上无改善而又影响工作者。
(2)手术入路及术式:视病情,患者全身状态,术者技术情况及手术操作习惯不同等选择最为有效的手术入路及术式。
①手术入路:对以锥体束受压症状为主者,原则上采取前方入路,而对以感觉障碍为主,伴有颈椎椎管狭窄者,则以颈后路手术为主,对两种症状均较明显者,视术者习惯先选择前路或后路,1~3个月后再根据恢复情况决定需否另一入路减压术。
②手术术式:对因髓核突出或脱出所致者,先行髓核摘除术,之后酌情选择界面内固定术,植骨融合术或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对因骨刺压迫脊髓所致者,可酌情选择相应的术式切除骨赘,施术椎节的范围视临床症状及MRI检查结果而定,原则上应局限于受压的椎节,后路手术目前以半椎板切除椎管成形术为理想,操作时应注意减压范围要充分,尽量减少对椎节稳定性的破坏。
(3)视每例手术为第一次:每位外科医师都应该如此,包括高年资者,作者施术已近半个世纪,但仍然牢记恩师屠开元教授“视每次手术为第一次”的教诲,应尽全力提高疗效,并将手术并发症降低到最低点。
(4)重视手术后护理,后继治疗及康复措施:应像对待手术一样认真,切不可因掉以轻心而发生意外。
(二)预后
因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所致者预后较佳,痊愈后如能注意防护则少有复发者;脊髓型颈椎病中央型者对各种疗法反应收效较快,预后亦多较满意;椎管矢状径明显狭小伴有较大骨刺或后纵韧带钙化者,预后较差;病程超过1年且病情严重者,尤其是脊髓已有变性者,预后最差;高龄患者,特别是伴有全身严重疾患或主要器官(肝,心,肾等)功能不佳者,预后亦差,对后两者选择手术疗法时应持慎重态度,操作时更需特别小心。
脊髓型颈椎病最好治疗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