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典故,名人励志故事
越来越多的年企业都会经常找一些名人励志典故来看,那么名人励志典故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典故故事:名人也曾就业难
1934年夏,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德文专修科毕业,成绩是4年全优。从1933年下半年开始,季羡林就经常忧虑毕业之后的去处,在《清华园日记》中,他多次写道:“要不择手段去抢一只饭碗。”但由于他学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少,所以到1934年秋天,季羡林的“饭碗”还没有拿到手。他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就倒了霉,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临渊羡鱼,有网难结;穷途痛苦,无地自容。”后来,他回到了济南,在母校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一份在中学教书的工作。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半年多,仍没有找到工作。无奈之际,他给自己崇拜的一位化学家写信,请其帮助找一个能够挣钱的差事。过了些日子,又寄去一张明信片,再次恳求帮忙。但这个化学家根本没有理他这个茬,连信也不回。一年以后,在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父亲的帮助下,爱因斯坦才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一份专门审查各种新发明的技术职位,终于摆脱了可怕的失业阴影。爱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这位同学的帮助。他多次说:“这是格罗斯曼为一个朋友所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
法国“银行大王”恰科早就立志要当一个银行家,但他大学毕业以后,把当地所有的银行都跑遍了,却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就在他第52次被拒绝的那一天,走出银行时,看见大门前的地上有一根大头针,便弯腰把它捡了起来。没想到,这家银行第二天就给他发来了录用通知。原来,恰科弯腰捡大头针的行为,恰好被该银行董事长看见了。董事长认为,精细小心正是银行职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名人励志典故故事:北京留不住马云
1997年1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要做一个大内网,加上一个官方政府网站。外经贸部最关心的是找到优秀的、最合适的人才,负责这个项目。
在杭州,因为经营《中国黄页》声名大振的马云,成了外经贸部领导眼中理想的人选。
刚到北京,团队成员一共13个人,分成三个小组,分住在三套简陋的房间里。
到了运营的环节,问题出来了,政府的“红头文件”下去了,业务非常冷清,原因很简单,大内网工程的商业运营模式行不通。
于是,马云开始游说高层,扩大内网,改建互联网。1998年7月,经外经贸部批准,成立合资的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由马云出任。
“国富通”成立以后,马云带领团队开发“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这是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项目,也是马云真心想做的。
很快,网站开始盈利,“国富通”和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站,都是在创建的当年实现盈利的项目,纯利高达287万元。
可是,马云并不开心。长期以来,他发现很多事情在政府的框框里很难做,存在着许多说不清的问题。
尽管外经贸部给了马云很高的礼遇,很高的职务,但马云心里清楚,他就是一个做网站的高级打工仔。如果部里有会做网络的人才,谁会找他们?
到了1998年,网络大潮席卷全球,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网络热。直觉告诉马云:中国的网络形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全世界互联网高潮马上就要到来,留在政府机构里,对不起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1998年年底,马云突然向大家宣布:我要回杭州。
马云把从杭州带过来的团队成员召集在一起,说:“你们可以留在部里,有外经贸部这棵大树,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非常不错;你们也可以到‘雅虎’,这是一家特别有钱的公司,工资很高,每月几万块;也可以去刚刚成立的‘新浪’,我可以推荐。反正我是要回杭州。”
接着,马云又说:“你们要是跟我回家,二次创业,月工资只有500元,不许打的,办公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的房间里,做什么还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做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网站。如何选择,我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
当时,不管别人多么反对,多么不理解,真正做抉择时,马云这支13人的团队,没有任何人犹豫,也不用三天时间考虑。五分钟后,结果出来了,都跟马云回杭州。
回到杭州,马云说:“我要创办全世界最好的公司。”
这个公司,就是此后的阿里巴巴集团,它诞生于杭州西部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湖畔花园。确切的地址是湖畔花园风荷院16幢1单元202号,一栋四层居民楼中的一套四居室的房子,面积150平方米,这里是马云的新家,“阿里巴巴”的办公地点。
“阿里巴巴”的模式,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是非常独特的。
起初,马云团队的大多数人认为,做一个像“雅虎”“新浪”那样的门户网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马云认为,“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已经轮不到你了”。于是,“阿里巴巴”选择创新,尽管创新的风险更大。
如此“出格”的冒险之举,放在北京,放在外经贸部,或者放在“国富通”的框架里运行,显然是不可能的。
马云离开北京,他必须找个合适的窝,孵化“阿里巴巴”,孵化他的理想,在他还没有真正壮大之前。
名人励志典故故事:笨拙也是上帝的恩赐
1933年10月2日,他出生在英国一个贵族家庭。从小,他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酷爱,捕鱼、抓虾、捉蝴蝶……乐此不疲。6岁那年,当得知飞蛾是由毛毛虫变成的之后,他无比好奇,就从野地里抓来几只毛毛虫,将之放进瓶子里,聚精会神地观察起来。可是观察了很长时间,他也没发现毛毛虫有什么变化,就责怪父亲骗他,弄得父亲哭笑不得。
1948年,他进入伊顿公学求学。在第一次班会上,他郑重地告诉大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伟大的生物学家。尽管对生物课抱以很大热情,但是他对于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问题总是云里雾里,以至于课余时间总要追着生物老师解答各类疑问。他经常要问多次才能弄明白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以致生物老师对他无比头疼。即便如此,他的生物课成绩还是非常差。在一次250人参与的全年级测试中,他的生物课成绩排最后一名,其他学科也非常靠后,他因此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
在这次成绩报告单中,他的生物课老师对他如此评价:“你是我教过的最笨的学生,我相信你真想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但以你现有的成绩来看,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对于你以及想教导你的人而言,根本是在做无用功。依我看,你换个理想或许更为实际。”
看着这份差生评价报告,联想到曾经的付出,他潸然泪下,感到无比难过和委屈。当他的父亲看到这份成绩报告单时大发雷霆。正在为他的母亲看病的家庭医生舒伯特先生将他偷偷叫到一个角落里劝他:“孩子,不要气馁,据我所知,这世上不缺聪明的孩子,但他们却没有成功,那是因为他们辜负了上帝的恩赐,忽视了努力的重要。其实,那是上帝在提醒你,你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成功。”他破涕为笑,将那张成绩报告单装裱在精致的相框中,以此来告诫和鼓励自己。
快毕业时,鉴于他身体健壮,他的父亲曾希望他去参军。为了进入大学深造,他私下里向舒伯特医生求助,舒伯特将他的小感冒故意诊断为支气管炎,从而中断了他的参军之路。
在申请牛津大学时,由于成绩不佳,他只能就读古典文学专业。但他还是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动物学知识,旁听动物学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后来,他经过多次申请,成功转向动物学研究,正式开启了他的科研生涯。
他将那份成绩报告单放在实验室的案头,以此告诫自己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会成功。为了学习动物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闲娱乐,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一天晚上,他在实验室做实验,由于实在太累,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一只猫闯进来将酒精灯打翻在地,桌面燃烧了起来。好在他的妻子为他送夜宵时,恰巧看到,才避免了意外的发生。
每当遇到什么麻烦,比如实验无法进行下去时,他就会看看这成绩报告单,提醒自己要坚持不懈,不然真的就被那位老师说中了。
1958年,他用从蝌蚪细胞提取的完整细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此后,他在这次实验中用于细胞核移植的工具和技术被动物学界广泛使用,他因此被称为“克隆领域的教父”,并荣获2012年诺贝尔生物学奖。他就是现年79岁的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
一个人如果真正喜欢自己的选择,即便笨也完全没必要抱怨命运不公。因为换一种角度来看,笨拙也是上帝的恩赐,那是上帝在告诫你,为了实现梦想,除了全力以赴,你别无选择!
名人励志典故,名人励志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