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市场营销本科论文

发布时间:2017-02-22 14:26

人才市场上有关市场营销专业的数据,显示了人才市场对营销人才具有巨大的需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市场营销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市场营销本科论文范文一:新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纵观几次科技革命,都对人类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科技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的深刻而复杂的影响渗透到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各个层面,本文从新技术对新闻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以及传媒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体现了新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新技术,互联网,博客,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在最初的传播历史中,媒介表现为语音、语言和一些简单的符号等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随着现代印刷机的发明,传播第一次有了现代性的意义,开始跨越以前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摆脱了时间性与地域性的制约,使地球上每一个个体都身陷于现代传媒的巨大旋涡之中。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电台、电视等媒介也竞相跃上传播的舞台,并且,每一个媒介的产生,都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境况,甚至同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文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特别是电视的发明与成熟,其作用更是巨大,这也使得媒介技术分析的现实意义迅速而明晰地凸显出来。在媒介分析理论界中至今享有盛誉的理论大师:雷蒙·威廉斯、麦克卢汉、梅罗维兹都有着自己对独特的理论思辩。

 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的时间里,更是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更新提速的年头,数码技术、光纤卫星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大放异彩。在所有这些技术逐渐走向融合和协调的基础上,世界性的因特网迅速崛起,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媒介,它不但打向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破了地域限制和国家疆界,还打破了文字、声音、图象等各种符号形式的隔膜,更使得个人的单、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个层次类型和规模的传播走向统一。 其影响的触角也正伸向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传媒新技术主要指当代的电子传媒技术,包括数字电视,数字视音频广播技术和节目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新技术往往开启新的传播时空、丰富信息表现形式、提高媒体传播效率、推动传媒整体的结构性完善。随着卫星、光纤、网络等新技术的出现,电视新闻的传送更为便捷、成本更低。这不但为电视新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大的平台,还对其取材范围和价值判断产生影响。人类科技进步创造的新技术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进程,对各行各业,乃至千家万户都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推动了历史进程,给世界带来了难以置信的变化。新技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各个层面。

 一、新技术对新闻传播从业者的影响

 一方面,新技术使传播者掌握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使传播者“能量”得到极大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不断带来技术革新,使传播者要花相当的精力来学习掌握传播技术,同时,受众的可选择性增强,和对媒介日益紧密的接触,与媒介的互动性越来越强,不甘于处于被动的地位对媒介的批评经常化。使传播者面临的传播局面越来越复杂,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近代报业出现繁荣局面,当时的传播者主要借助与纸和笔以及简单的印刷操作进行平面传播,技术含量低,面对的受众人数相对较少,受众与传播者之间互动少。传播者可以较少地考虑受众的看法,在传播活动中具有较大地自主权,处于宽松的传播环境。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发现和无线电的使用使电子媒介开始出现,传播者开始应用录音机、摄像机以及相对复杂的编辑设备等工具服务传播业,传播活动中科技含量明显加强,传播者手中掌握的工具变得相对复杂,传播能力相应增强,同时,受众借助电子化通信工具对信息的反馈能力得到提高,传播者不得不开始接受较多的意见反馈并努力根据反馈改进传播活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新一轮现代技术革命,计算机在传播业的应用,使现代传播者的传播工具空前强大,可以在瞬间将信息传遍任意世界角落,其辐射能力极大增强。同时,现代传播者必须具有先进的信息传播技能,掌握驾驭现代化信息传播设备的能力。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播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传播技术,否则将会面临淘汰的危险,而此时已经形成受众的买方市场,传播者彻底变为服务的角色,必须满足借助现代化的工具经常、及时对信息作出评价和讨论的受众的需求。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脑以及连接电脑的互联网所代表的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满足一定的传输时效性和图像质量前提下的电视新闻素材远程传送。它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很低,大大节省了存储空间,关键是可以利用遍布世界的因特网,改善了卫星和光纤传送等高成本并需要专用线路等的不足。这种低成本、高效率、较富时效性传输技术,使电视新闻制作花费更低的传输成本和管理成本,也让更多的普通人有可能参与电视新闻的采集和制作。

 由于技术革命,媒介对传播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媒介从业者们又不得不疲于应对筛选信息的艰巨任务。据新浪网最近推出的《媒体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当代中国,有超过80%的记者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约57%的人感到工作压力很大,只有5%的人能够轻松应付。常年奔波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很多媒体从业人员感到很疲劳。2003年4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闻学院发布了颇具权威性的记者生存状态调查报告。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媒体从业人员普遍感到处于疲惫状况,驻外记者、编辑尤其如此。他们承担巨大的工作量,感到很大的压力。

 二、新技术对新闻传播内容形态的影响

 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媒介传播信息的形态由纸媒体的单一文字向广播电视媒体的声音、图像以及当今的多媒体过渡,传播内容形态逐渐多样化。

 报纸通过在平面的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版面设计符号传递信息,利用视觉供受众阅读,文字内容是满足受众了解时事讯息的唯一途径。电子媒介出现后,广播成为报纸之外的另一重要媒介,把信息通过声音的方式传播给受众。广播声音包括语言、音响、音乐等要素。满足了受众听觉感观的需要,它能够表达情意,能够渲染情绪,广播的出现丰富了传播内容的形态,它脱离了视觉,给人以崭新的感觉。电视则是给传播内容形态以极大丰富的另一重要媒体。它以声画结合的方式,给人以直观形象的画面语言。它能够再造现场、形象和过程,具备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通过视觉图像映在人的脑中,加上画面伴音,使人听其声、观其形、如临其境。

 尽管跨国媒体的国际传播依然注重本国国家利益、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宣扬,但商业媒介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它们出于商业利益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必然想方设法制作和传播适于推销的传播产品,以吸引受众,扩大传播范围。为此,一切出于竞争需要在国内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被沿用到国际传播中。目前,很多跨国媒体在产品的制作上,讲求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多样性,内容力求丰富多彩,并十分注重娱乐功能。在有意无意传播本国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同时,大量的经济、文化、科技、娱乐、生活等信息也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如在美国风靡一时的《幸存者》系列节目就被推销到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成为国际传播内容娱乐化的典型印证。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传播内容的形态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以其迅速、广泛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计算机通过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进行高速处理提供给受众更方便、直观的多媒体内容。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广泛接触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的多媒体内容已经成为人们了解接触媒介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技术创新对受众的影响

 一方面,受众在经由技术创新促进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相对被动向积极主动过渡,由势单力薄的相对孤立的接收者逐渐变成掌握越来越多现代手段拥有相当主动权的主动接收者和信息的强大反馈者。在第一次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报业时代,报纸被报业主牢牢控制,报刊纯粹是传播者言论的工具。普通的受众对信息的反应能力极其有限,往往只能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传播内容的态度。即使有反馈的机会,也是通过相对缓慢的方式反映到报社,基本没有形成受众与传播者的互动,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通讯事业的进步,人们接触媒介后反馈的渠道增加了,比如可以通过电话、电报等方式相对快速的对媒介重大讯息作出反馈。但即便如此,反馈的力量仍然很单薄,难以对媒介产生经常和深刻的影响,媒介与受众之间仍没有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在第三此科技革命背景中兴起的互联网新媒介,受众可以通过BBS、博客等手段方便、即时地表达自己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评价和自己的观点主张。网上言论相对自由,使受众与媒介之间形成了广泛的互动,同时受众通过互相的沟通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发挥广泛的影响,我国领导人已经开始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声音,这是新媒体受众主动地位得到发展的体现。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倚重科技迅速地发展,受众日益表现出过分倚赖媒介地倾向。由于科技的进步,媒介的发展,人们与媒介的接触日益频繁。实际上,人们已经生活在媒体构成的虚拟环境中,绝大多数信息、娱乐都来自媒介地提供,对媒介的倚赖性很强了,离开了媒介,人们将会变得无所适从。同时,看电视、上网等活动占用了人们大量的时间,用于社交和接触实际的时间减少。现代人成为了“容器人”、“电视人”。再者,不少电视节目充斥着血腥、暴力等不良信息,对受众很容易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色情、暴力比起前者更胜,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大。网上垃圾信息、网络游戏对儿童、青少年学习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对受众带来地危害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四、新技术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科技革命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可以概括如下:单一信息传播速度提高、范围扩大。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前,纸媒介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非常有限。一条信息,通过报纸、杂志媒介,通过许多中间环节(如报刊的运输、报贩)缓慢到达读者手中。且报纸发行一般面向发达地商业城市,无法辐射到更多的城市和更广阔的乡村,这造成报刊的读者范围非常有限,所以一条信息的影响非常有限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机器大工业催生了商业的蓬勃发展,人口流动增大,随之纸媒介传播范围大大变宽,成为沟通商务,传递咨询的重要渠道,其本身的影响增强。一条信息通过报纸能被更大范围内的更多的读者看到,对其传播效果势必产生更大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电子媒介,传播范围更广能在广阔的范围内,以光速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使媒介成了“千里眼”“顺风耳” ,信息能在瞬间到达被目标受众所在的地区。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新技术革命产生的互联网新媒体,打破了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的界限,能在瞬间传遍全球,使“地球村”变成了现实。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一条信息能轻易在瞬间传遍全世界,让分布在地球各个角落上网的受众分享。由于国际信息网络几乎连接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在跨国界的信息交流中,大大降低了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们进行交流的限制。许多国家都充分认识到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信息的跨境传播。西方国家则利用它们在网络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正在加快信息传播范围的全球化,以谋求在世界范围内信息传播的垄断。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生,人类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制造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过量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条信息很容易被淹没在烟波浩淼的信息海洋中,被受众忽略,使传播效果无从谈起。在这种状况下,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越发重要。只有在主流媒体上对重要信息进行议程设置,才能保证信息传播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对传媒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促进新闻传播教育逐渐兴起和繁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作为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报业也由自由报业发展到垄断,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彼此竞争加剧,规模扩大,加之社会对政治、经济等各种新闻信息的关注需求更为膨胀和迫切,因而各家报纸就增加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报纸的繁荣与发达,其社会地位和影响日隆,而新闻传播业需要大批熟练掌握传播技术的人员。在此背景下,1908年,全球第一所新闻学院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建立。从此,各种新闻院校在世界各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由于新闻传播行业越来越细,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特别是现代传媒科技知识更新日益加快,需要相当数量的新闻培训和教育机构来承担新闻传播实践教育任务,因此,新闻教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得以确立和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形影不离”。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即媒介素养作用凸现。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2004年,我国教育部已经将媒介素养的课题列为了新闻传播类的重点招标课题。可见,此问题目前已受到比较充分的重视,而且将日益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上获得进步和提升。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纵观几次科技革命对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巨大影响,让人更加深刻理解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人类新闻传播史上每一次划时代的进步都是科技直接作用的结果,而科技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的深刻而复杂的影响渗透到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各个层面。我们对科技在新闻传播事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在不断借用科技推动新闻传播事业向前发展的同时,对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加以重视,并努力消除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才能让新闻传播事业借助科技这柄利剑披荆斩棘飞跃向前。

参考文献:

1. 周家群,张惠,《网络新闻与传播教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3.《网络技术入侵传统媒体》[J],国际新闻,2007.1.29

4.《全球化电子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5.《新技术条件下国际传播的发展变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4

6.《现代信息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4

有关市场营销本科论文范文二:养猪户饲料选择微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在相同的宏观背景下养猪户饲料选择行为分化受养猪户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养殖因素等微观因素影响。本文利用在江苏省调查所得到163个养猪户的有效数据,运用eviews5.0软件和 prob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养猪户的养殖因素包括养殖规模、养殖目的、对配合饲料的了解对养猪户饲料选择行为起决定性影响,而养猪户的个人因素-年龄和家庭因素-家庭人口数对饲料选择行为有显著的减弱和促进影响。

论文关键词:猪饲料,选择行为,微观影响因素,江苏

 各种不同因素导致了养猪户的饲料选择行为出现分化,在相同的宏观背景之下,哪些微观因素会显著影响?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从微观角度分析养猪户的饲料选择行为和出现分化的原因。

 一、研究假设、变量说明

 (一)研究假设

 假设一,养猪户是理性的“经济人”。养猪户会根据自身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养殖特征等微观因素在不同的饲料品种、来源、价格和组合作出选择,以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假设二,每个养猪户面对的宏观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是同样的。养猪户的饲料选择行为的分化是由于其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养殖因素即微观因素差异决定的。

 (二)变量说明

 1.关于“因变量”——养猪户的饲料选择分化。

 对养猪户的饲料选择行为将从2个方面进行衡量:(1)养猪户选择什么样的饲料,所占比重如何。(2)养猪户是否选择配合饲料及微观影响因素。

 2.关于“自变量”——养猪户饲料选择的微观影响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同样的宏观环境下、同样的外界价格下,养猪户选择饲料行为出现分化的主要是微观因素。主要有:(1)个人因素,选取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党员作为分析指标。(2)家庭因素,选取了家庭总人口数、种植面积、是否外出打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四个作为分析指标。(3)养殖因素选取了养殖规模、养殖目的、是否听说过配合饲料、是否了解配合饲料的效果四个作为指标。

 表1 变量定义及调查数据

 变量名称

 变量定义

 标准差

 因变量

 是否选择配合饲料

 自变量

 1.个人特征变量

 性别 x1

 年龄 x2

 受教育程度x3

 是否党员x4

 2家庭特征变量

 家庭人口数x5

 是否外出打工 x6

 种植规模 x7

 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 x8

 3 养殖特征变量

 养猪规模 x9

 养猪目的-自家 x10

 养猪目的-副业 xg

 是否听说过配合饲料 x11

 是否了解配合饲料效果 x12

 是=1,否=0

 男=1 ,女=0

 年龄(岁)

 受教育年限(年)

 是=1,否=0

 按实际家庭人口数算

 打工=1;其他=0

 按养猪户种植农产品的总面积计算

 去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

 按三年养猪的平均数量计算

 养殖目的是否用于自家消费 是=1,否=0

 养殖目的用于副业出售 是=1,否=0

 是=1 否=0

 了解=1;否=0

 0.316

 0.009

 0.031

 0.383

 0.097

 0.380

 0.027

 0.146

 0.004

 0.317

 0.265

 0.310

 0.300

 二、基础数据与统计性描述

 (一)基础数据

 因江苏的农村存在分化,苏南和苏北的农村存在很大的异质性,本文选取了苏北的盐城农村作为代表,苏南选取了常州的金坛作为代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养猪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回收问卷200份,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163份,占总问卷的81.5%。

 (二)统计性描述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江苏省调查的163户养猪户中,选择使用配合饲料的养猪户占75%,完全使用自家余粮和剩菜剩饭喂养的占25%。其中,在选择配合饲料的养猪户中,选择浓缩饲料的占32%,预混料的占31%,全价饲料占12%。

 图1 养猪户选择各种饲料的户数和比例

 调查中发现,在江苏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依然不高,大多为初中,教育水平高的从事养殖的人员比重较低,年龄也以45岁左右及以上居多。其他变量见表2。

 表2 样本其他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变量

 总户数

 数据

 平均

 比例

 家庭人口X5

 163

 619

 3.8

 是否打工-是X6

 25

 15.3%

 是否打工-否

 138

 84.7%

 种植面积X7

 6.89

 养殖规模(三年平均)单位:头X9

 163

 25250

 155

 规模养殖:养殖规模≧50头

 39

 24436.67

 626.58

 户数占23.9%,养殖头数占96.7%

 散养户:养殖规模≦50头

 124

 813.33

 6.55

 户数占76.1%,养殖头数占3.3%

 养殖目的-自家食用X10

 养殖目的-出售xg

 是否了解配合饲料效果-是X12

 35

 128

 80

 35

 128

 80

 21%

 79%

 49%

 是否了解配合饲料效果-否

 83

 83

 51%

 资料来源:由笔者调查数据所得

 三、模型选择、估计结果

 (一) 模型选择

 在定性分析养猪户饲料选择行为与各微观因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设定模型如下:

 模型一,被解释变量为Z1, 首先将养猪户选择饲料的行为分为选择配合饲料和不选择配合饲料两种,当Z1=1时表示选择配合饲料,当Z1=0时表示不选择。采用二元选择模型中的Probit模型对养猪户是否选用配合饲料的选择行为进行回归分析,它的基本形式如下:

 Pi=E(Y=1︱x1i,x2i,…,xni)

 =F(β0+β1x1+…+βnxni)

 (二) 估计结果

 本文的模型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估计,采用向后筛选法。模型一估计结果

 变量

 模型

 系数

 z值

 模型改进后

 系数

 z值

 性别 x1

 年龄 x2

 受教育程度x3

 是否党员x4

 家庭人口数x5

 外出打工x6

 种植规模 x7

 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 x8

 养猪规模 x9

 养猪目的自家 x10

 养猪目的-副业 xg

 是否听说过配合饲料 x11

 是否了解配合饲料效果 x12

 Meandependent var

 Log likelihood

 -0.138

 -0.018**

 -0.029

 -0.127

 0.307***

 0.002

 0.019

 0.070

 0.009**

 -1.142***

 0.122

 0.336

 0.578*

 0.736

 -66.918

 -0.437

 -1.974

 -0.912

 -0.331

 3.177

 0.006

 0.691

 0.482

 2.415

 -3.600

 0.461

 1.086

 1.926

 -0.016**

 0.302***

 0.009***

 -1.066***

 0.752***

 0.736

 -66.918

 -2.298

 3.414

 2.506

 -3.686

 2.970

 注:(1)*、**、***分别表示10%、5%、1%的水平下显著。下同。(2)数据来源为本次在江苏省的调查所得统计数据。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由以上的分析和模型回归估计结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养殖因素对养猪户选择饲料行为分化具有决定性影响。说明养猪户饲料选择行为归根到底还是受养殖因素的影响,具体是由养殖规模、养殖目的、是否了解配合饲料的效果决定。

 2. 年龄越大则教育程度越低,越不选择配合饲料。年龄这个变量通过检验并且显著,说明了在养猪户中,年龄越大的则越不会选择配合饲料,原因在于年龄大的受传统的养殖模式的影响,不太会接受新事物和接受变革。

 3. 家庭人口数对养猪户的饲料选择产生正向影响。原因在于这个关系到家中的余粮,家庭规模的大小,家庭人口和种植面积的多少会对此家庭的养殖决策产生影响,家庭人口多的,则余粮相对较少,会选择配合饲料。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加强对农村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有利于他们采用新的技术和接纳、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养殖效益和养殖水平。二、目前在江苏农村生猪散养户仍然占多数,如果要推进规模养殖化,要充分考虑这部分人的就业、劳动力转移、他们的自身年龄和能力等问题,综合协调,才有其现实可能性。

参考文献:

冯永辉. 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趋势. 市场透视,2006(4)

胡浩. 中国生猪产地移动的经济分析——从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的转变. 中国农村经济,2005(12)

江永红. 农区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农业经济问题,2007(2)

李爱科. 我国饲料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 畜牧市场,2007(9)

吴秀敏,养猪户采用安全兽药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四川省养猪户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2007(9)

有关市场营销本科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市场营销的本科毕业论文

2.2016市场营销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3.关于市场营销的毕业论文精选

4.2016市场营销本科论文参考文献参考

5.有关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范文

6.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论文——营销策略

有关市场营销本科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