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散文三篇
茶之韵
知道什么时候,我喜欢上了喝茶,而且很奇怪,从不喝浓茶。人说茶愈泡愈香,而我却觉得越浓反而教苦。所以,从第一次喝茶开始,便渐养成了一种习惯,放茶叶时就那么一丁点,宁可多换几次,也不愿尝到苦味。
说到茶的味道,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有点甜但其中有夹杂着一股芳香,总之,是怪怪的。而且我还试着品尝过好几种茶,真所谓是各俱特色,虽然我不懂茶道,但打开茶盒那么深深的一闻,茶叶所散发出的那股醇香,也能知道个大概。好茶在色泽味觉上都有其独到的特色。人说喝茶会上瘾,如今我看来,却有道理。
人说,“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说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由此我以为,茶的雅致就在于它能给人清静的心境,能给人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茶使人心静。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行人也总是步履匆匆,精神紧绷得如同一根弦,无比紧张。一方面,人们依赖于咖啡,但是再香浓的咖啡,也无暇细细品味,匆匆喝上一大口,又被堆积如山的工作所淹没。
另一方面,人们又渴望心静、心安、心清的状态,好像水中皎月,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景。蓦然回首,方才意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茶使人心静,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清醇,暖暖的一份真情。
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蓦然回首中感悟着人生的真谛。所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
“寒夜客来茶当酒”,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茶的气质,跟万籁皆寂的夜晚契合。这些名山秀水间的灵物,经过杀青和炒揉,褪尽水分和颜色,安详地沉睡过去。水是茶的魔法师,冲茶是悄声唤醒那些睡去的青芽嫩叶。
最令我着迷的,是泡茶过程的繁琐和仪式般的庄严。清水净手,调匀气息,一招一式地冲泡,心平气和地观赏。刚沏好茶时,并不马上品尝,先闻闻茶由淡转浓的香味,感受被茶香围绕的欣喜。
觉醒吧,奋斗吧,我们所要的茶,不仅是味香色纯,还要平平稳稳,连续不断的冲到最后一水,喝一杯完完整整的人生茶,踏踏实实的走这段人生路。
我喜欢喝茶,喝真正属于我的茶,你呢?
茶之韵,在于那一抹淡淡的绿:能听见山风,能感觉到阳光雨露,唤醒出茶的前世今生。茶之韵,在于喧嚣城市中的回归自然,平复心情的清心静气。茶之韵,在于在袅袅茶香中感受到清淡里的隽永悠长,瞬间即永恒。
茶缘
望着白茫茫的天空,倦了。俯下身,品口茶,那轻柔似纱的清香弥漫到五脏六腑。那茶如酒,醉得我沉入梦中。伏在桌上,望着窗外,麻雀唧喳地叫着,引得多少凄凉。我不觉有些冷,接着品一口茶,暖遍了全身,又增添了几分惬意。
慢慢的,伴着窗外的怡人景色,韵味悠长的热茶,渐渐地飞向了遥远的远方……朦胧中,嗅到了淡淡的茶清香。
前些日子刚买的一套茶具,最近一阵子也就被我欣然的用上了,每天闲的时候就沏一壶铁观音,闻着那淡淡的茶香,也许用悠然自得是完足以形容的。
也记不起来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喝茶的,只记得的是无论在亲戚还是在朋友那边,只要是端给我的杯子里,一定都是泡好了的茶,当然也就也不管是绿茶、红茶、黑茶,喝着解渴的,也没有说特意的去品尝这些茶的味道和质地!
每次经过茶叶店的时候,我都可以进去溜达一圈,因为标价比较高,所以也就顺便了解了一下茶文化或者是让自己的鼻子过把瘾;更甚至是上超市的时候,茶叶专区是我必逛之地,什么安吉白茶、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等,这些多多少少可以让我了解一下茶的分类,另外就是听导购员介绍这些茶的色香味!
想起当初的感悟,不免悲怆,既然选择了道路,就永不回头,继续拼搏。奋斗吧!如初升的朝阳,放耀出最灿烂的光芒。
从平凡到辉煌,从朴素到高雅,一个个风雨坎坷的进程,一件件引人思考的往事。昔日,并肩大踏步而行,伴着夕阳,走在乡间小路。曾几何时,采过路旁的野花,晒过苦涩的茶叶,坐在湖边,慢慢地品着……
茶在我们中华文化里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位子,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记载,从古至今都在我国饮食文化里占了比较大的分量,经过流传,包括日、韩、东南亚在内的部分亚洲国家都深受茶文化的影响,甚至在不同的区域出现了独有的“茶道”文化。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茶文化被推广的面积越来越广,就连一些欧美以咖啡为日常饮品的国家都开始关注中华的茶了!
走在开阔的大路上,脚步在林间小路上迂回,累了,品口韵味悠长的热茶,劳累顿时消失。那茶散发淡淡的茶清香,我爱你,淡淡的茶清香! 当然,一个年轻的后生在这里谈论茶的文化,或许在那些国学大师面前是班门弄斧。但是我喜欢茶的清香雅韵、喜欢茶的味醇滋润、喜欢茶的清淡回甘,更乐意去了解那些我平时所未涉及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也许这就是我和茶所结下的不解之缘!
茶文化
杯中的茶叶,有沉有浮,但都是在尽情绽放。沉沉浮浮的历程,并不全是犹犹豫豫。沉下的是过去的幽怨,浮起的是明天的希望。在沉浮中,变得韵味悠长。
我相信这对文化的界定。几年前,跟文化局一位朋友侃天,想来唱戏演节目是文化,办个展览橱窗是文化,新年春节串街游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更是文化了,可见文化比比皆是;你这局也够累的,想必也管不过来。像茶文化吧,你管也不管,是发茶叶还是卖茶叶呢?文化软软地渗透了每个细胞,纵然简易到沙里淘金,也淘不尽地球的沙,据说,月亮上还有沙呢。
于是,放弃了对文化的研究,只是喝我的茶;而我粗劣的喝法,竟也离不了文化的呼啦圈。我们这里大多只喝称作青茶的绿茶。可能是北方天气的干燥,过分炮制的茶,喝了就要上火。沏茶与水质常大有关,北方的水碱性特强;家家户户的铝炊子,都挂了厚厚的、坚硬的壶碱于壳内;以至倒水时壶嘴几乎淤塞了,像那卖香油的端子与漏斗的吝啬。不消多少时日,就须拿了螺丝刀之类,石匠般地雕凿;不然烧起水来,既费时又费火,得不到许多开水。
在北京我是闹了茶荒的。十里堡一带,我没找见茶叶。北京的节奏,受不了品茶的悠闲;那些铺子只卖烟酒冷饮,而有别我家乡所有商店的烟酒糖茶。几天的白开或酸奶、汽水,便让我想家了。那时侯,也还没有我并不爱喝的矿泉水;喜欢全世界的啤酒,却又不能像茶一样的常喝。临行时,母亲在我皮箱里装了两件赶制的西装了,我谢绝了那些零碎,又不是小学生初入夏令营,不走人总备不停当。一直转悠到前门,才在商业大厦买了一包绿茶,一块洗衣皂。怕是不到前门也有得卖,只是我不能上车下车地瞎踅摸;因为在京都挤车,实在是一项体育运动,稍微的踌躇,是永远没有下一班的。那时侯,十里堡北里的南口还没有鑫帝,却也没注意这商场现有无绿茶。每去北京都揣上吃不了的茶叶,再兜回来了事。
回到小城要安逸得多,几乎没有耽搁喝茶的忙碌。无论闲居还是串门,都有小型的茶会。我不是济宁人,却生长于此。在这里,喝茶仅次于吃饭的重要。
奈何岁月沧桑,星转斗移。那茶会的末节,应是客人告辞的时候,将那茶根泼地,是否一种祭奠而多谦恭的内涵,不亚于抱拳禀手;而那时的居室,大多泥地或砖地的平房,那茶文化还使得;现今的小茶会,都转移至豪华富丽的楼厅,穷人地板也是水泥的,不需洒些多余的茶或水祭什么神了。
我是不太多串门子聊天乐趣的,即使真有事非去不可,也惧怕踩人家地砖,或鞋不常晒袜又不常洗,而毁了另一种高尚的文化。七八十年代,见面常问“吃饭了吗?”,现在确实有文化了,进门先问要不要换鞋。主人真心邀了入室,又觉这家装修得太像会议厅什么的,顶庄严顶神圣,坐在里面总想着为公家上班,不认真不行什么的;以至开不得玩笑,侃不得大山,更吹不得牛皮;竟也喝不下那上等的茶,急欲逃之夭夭,找个破沙发横躺竖卧地看一阵电视。
旧时的茶的文化,已衰落了。在我来说,今天的这茶文化,比前面的文化更有感冒发烧的不适,便时常想起不大喝茶的北京了……。
一杯清淡的茶,品味人生际遇。
一颗平常的心,穿越万千世界。
茶的散文三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