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不应让科学沦为娱乐的噱头

发布时间:2017-03-13 16:09

【事件】江苏卫视播出《最强大脑》引发关注

【观点】电视节目的娱乐逻辑远远不是科学逻辑

一档引进自德国节目模式的栏目《最强大脑》已在江苏卫视播出了三集。舞台上的“最强大脑”们做出我们最不能想象的事:从两面超大“魔方墙”找出其中一面墙上被改动的色块,通过看指纹来认人,通过看斑点认狗,给16位数开14次方……我们下巴都要惊掉,其中得到满分的周玮甚至被冠上了“中国雨人” 、“天才”等头衔。但这个节目是否能像它的节目主持人说的那样“让智慧飞扬起来,让科学流行起来” ,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就像华罗庚在《天才与锻炼》文中谈到的,“我总觉得多讲科学化要比多讲神秘化好些,科学化的东西学得会,神秘化的东西学不会,故意神秘化就更不好了” 。引发华罗庚这番议论的,是一则关于一位印度妇女能在50秒内给出一个201位数开23次方答案的报道。这段话用在当今的《最强大脑》中何其贴切。

具体就以周玮为例来说说。节目在人物出场前的介绍中,就借用村里人之口突出了“智障”和“天才”两个词,强调了两者之间的高反差。当他上台演示其算术天才时,节目组找来一位上海的数学教授与他一同做题。一般人看到16位数时已经“晕”了,而教授又慢于周玮给出答案,此时观众已经被感染,就连一向自称“只用科学来衡量”的魏坤琳教授也激动不已,他为周玮因环境原因不能上学,为中国可能因此失去一位天才而惋惜,所以他打出节目开播以来的第一个满分。现场并没有人去质疑周玮给出的答案非常不精确的问题,相反节目一再渲染周玮有自己的一套计算方法,可惜谁也不知道方法是什么,如果他能说出自己的方法的话,对数学界来说是多么大的贡献,云云。如此一来,就把“天才”神秘化了。节目结束之后,方舟子提出质疑,“16位数开14次方取整数结果很简单,记下就行。如果他能小数都开出来,或者让他开个3次、 4次方也能开出来,算他有能耐。电视台找了一帮骗子在那里装有超能力”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小时候他们见过一种对数表,背下来,灵活应用,对付这种题也没有问题。

剥开《最强大脑》中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你会发现其实“最强大脑”可能只是“最强记忆力” ,这也可能正是节目想要隐藏的。我们可以看一下大部分参赛者和所有入选者的履历。第一个出场表演“魔方墙”找茬的郑才千,他在2008年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第二个出场弹琴记数的黄华珠2010年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 ,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世界记忆大师;辨认合成脸的李玉娟是香港记忆学总会会长;认斑点狗的杨万里也参加过2010年的“世界脑力锦标赛” ;表演指纹认人的吴天胜同样也是在2010年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盲填填字游戏的胡晓玲也是如此。然而,在节目播出的人物介绍中,除了介绍李玉娟是从事记忆教学的老师外,没有一人介绍到了他们经过训练在记忆方面超长的能力和获得过的荣誉,还有一部分把自己介绍成“有病”的人,仅仅是无意中发现自己对所有东西都过目不忘。这种把记忆力神秘化甚至攀附特异能力的刻意包装,纯属自欺欺人,对于科普或科学进步毫无益处。

以目前的节目来说,笔者以为,并没有展现出除了记忆力以外的脑力,逻辑分析能力、中国目前要倡导的科学创新能力等都没有看到。因此《最强大脑》只是记忆游戏的说法,让人颇为认同。超强记忆力也是一般人达不到的水平,同样让人佩服。但节目刻意包装了,却偏离了科学的本义,徒留无信之名。想象一下,如果节目是与小学门口10元一本介绍记忆法的小册子联系起来,是不是不那么高端大气?如果告诉你这是大脑神秘所在,并会同专家一起来研究入选者大脑是如何运行的,节目就显得很上档次了吧?这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电视节目的娱乐逻辑,但远远不是科学逻辑,更可能与科学无关。除了对此付之一笑,或奋起揭露,我们要呼吁的是,请不要再把科学当作娱乐的噱头,我们要科学但不要神秘化。

《最强大脑》:不应让科学沦为娱乐的噱头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