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头的励志成语故事_关于一字开头的励志成语故事
我们时常都会有需要用到一些关于一字开头的励志成语故事,那么一开头的励志成语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开头的励志成语故事:一箭双雕
长孙晟(shèng)字季晟,是南北朝北周时洛阳人。他聪敏过人,又有军事学识和本领,特别善于射箭。所以,十八岁时就当了一名禁卫东宫的武官。
那时,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首领摄图和北周互派使节往来。为了炫耀各自的实力,双方都选派有勇有智的人充当使者,但傲慢的摄图对北周派来的使者大都瞧不起。
有一年,北周的皇帝为了进一步安定突厥,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摄图大摆酒宴。酒过三巡,按照突厥的习惯要比武助兴。摄图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只听得“格勒勒”—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支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好!”大家齐声喝彩。摄图见到长孙晟这一番本领后,一改往日对北周使者的轻蔑态度,竟要求宇文神庆将长孙晟留下来。宇文神庆答应了摄图的请求,长孙晟就这样留在了突厥。
一年过去了,摄图还是让长孙晟继续跟随在自己身边,不让他回北周,而且摄图每次出猎,总要长孙晟陪同。
一天,摄图在毡帐前看见空中有两只大雕盘旋着,正在争夺一块肉。他很有兴致地喊来长孙晟,并叫人拿两枝箭递给长孙晟,命令他把两只雕射下来。长孙晟接过箭,迅速翻身上马飞驰而去。他渐渐离大雕的位置很近了,只见他拉弓搭箭,认准目标一箭射去,竟射穿了两只大雕的胸膛!两只大雕顿时串在一起掉落下来。
“一箭双雕”的成语便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
长孙晟一箭双雕的高超箭术,博得了在场的突厥士兵的连声喝彩,摄图也异常高兴,他下令重赏长孙晟,并要求部下向长孙晟学习箭术。
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突厥及其他少数民族国家趁机进攻隋朝,为北周复仇。这时,长孙晟已回到隋朝。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勇武以及对突厥内部情况的了解,帮助杨坚多次打退了突厥的进犯。
长孙晟有四儿一女。儿子长孙无忌为唐朝贞观时期的名臣。长孙晟的小女儿,后来嫁给了未来的唐太宗李世民,这人便是着名的长孙皇后。——《北史·长孙晟传》
一开头的励志成语故事: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
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左传·庄公十年》
一开头的励志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话说东周有一国宝,九鼎,是君临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拥有它。当时的周朝势微,又想保住这个鼎,又不敢得罪各个诸侯强国。
秦国仗自己兵多马壮,想用武力来强迫周王交出宝鼎,周王(应为周显王〈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国,这时周出了一个能人,名叫颜率,能言会道,对大王说:“大王,你不用担心,我向东边的齐国借兵求救就可以了。”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贵国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无奈地撤了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王又忧心忡忡了。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次在贵国的义举下,我们国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们愿意让出九鼎,但是从我们国家到东齐要经过好几个国家,大王打算借哪条道将鼎运过来呢?”齐王回答:“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万万不可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商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
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由此可见,九鼎的分量之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先生(毛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意思是“一句话抵得上九鼎”,形容一句话的作用很大。后来,人们渐渐引申出“一言九鼎”的成语。——《战国策·东周策》
一开头的励志成语故事: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卫国有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人质),并将自己的爱妾赵姬献给子楚。等子楚回到秦国接掌王位后,吕不韦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谁料,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就因病驾崩了。吕不韦便辅佐秦庄襄王十三岁的儿子嬴政(赵姬所生)继承了王位。这个新即位的小皇帝便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商人出身的吕不韦,由于曾资助过落难时的秦庄襄王,功劳不小。现在他的地位更上一层楼,连小皇帝嬴政都要尊称他为“仲父”。
由于嬴政年龄尚小,所以秦国的行政大权全部掌控在吕不韦和赵姬手中。吕不韦急于巩固自己的政权,加上当时社会又非常盛行养士之风,便也养了三千能够出谋划策的门客,作为智囊团。与此同时,他还让这些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门客把自己多年来苦心钻研的见解和心得一一写成文字,呈现上来。
吕不韦见到如此包含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内容的文字资料,万分欣喜,便将其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巨着,题名为《吕氏春秋》。后来,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公布在秦国首都咸阳,并张贴悬赏告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然而,并没有人出面给《吕氏春秋》添删一字,领取千金之赏。谁不知道吕不韦是秦国有权有势的人,谁敢对他主持编辑的书籍增减一个字啊!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一字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
一开头的励志成语故事_关于一字开头的励志成语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