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散文发展
30年代,散文越来越完善的一个年代,在这个年代有着很多的著作出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描述30年代散文发展,供大家参考。
30年代散文发展(一)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在第一个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和二十年代相比,具有着自己独特的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化的分野。这是30年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1927年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后,受政治形势的影响,30年代的散文创作派系,通常都以政治倾向来划分,即属于左翼作家的散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以及政治态度比较超越的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等。
文体意识比以前大大增强。这是30年代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不同创作风格的追求在更大程度上还体现为对散文的社会功能和文体要求的不同理解,30年代的散文并没有因为政治化和诸多论争而走向危机,相反,却因为多方面的艺术探求而获得了生机,杂文、 小品文和抒情性散文都各自有长足的发展。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
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之中,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的效果,作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就很自然地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这样,30年代就又出现了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这些足以证明鲁迅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来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徐懋庸(1911-1977):其知识渊博,长于思辨,其杂文贴切泼辣,文风质朴,主要也是针砭旧物,但是和鲁迅比,视野和力度都比较小。主要杂文集有《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唐 弢(1913-1992) :其杂文简明而有文采,是政论和艺术散文笔调的结合。学到了一些鲁迅的风格,但是却比不上鲁迅的深刻和广博。主要杂文集有《推背集》《海天集》。
梁遇春(1906-1932):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文体家,杂感随笔作家。其生前死后结集的随笔有《春醪集》《泪与笑》,写的机智幽默、富有才情。其知识广博,能够旁征博引,好发议论,喜欢标新立异,但又不失法度。
第二节"论语派"及其小品
一、"论语派"的形成
论语派是以1932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这个流派拥有三个刊物,即《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代表人物是林语堂、周作人。该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保持"冷静而超远的旁观者态度"。其主张和倾向受到了当时进步作家的批评。
二、三十年代的林语堂和幽默闲适小品
林语堂是"论语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幽默大师"。1932年9月,他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1934年,又相继创办《人间世》《宇宙风》,一时幽默闲适之风盛行文坛。 文学主张:林语堂的文学主张主要就是幽默和闲适。
幽默。早在20年代,林语堂就开始提倡幽默,到了30年代,又将这个主张重新提起。幽默,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写作的立场和人生的姿态。林语堂所主张的幽默和讽刺是不同的,他认为,讽刺具有"酸辣之味",而幽默必须先有深远的心境,去掉讽刺的"酸辣之味",读者得到淡然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幽默。
闲适。林语堂认为,小品文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认为小品文,既不能安邦,也不能亡国,只是一种散文的笔调。作文时,和读者之间仿佛是老朋友之间叙旧、娓娓而谈,潇洒自在,这就是"娓语式的笔调",也是他小品文的主要范式,在实践上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在当时那种阶级紧张对抗的气氛中,林语堂的这种文学立场很自然地就站到了文学的主流圈外,并引起了左翼文坛的批评。不过他并不理会,仍然是和现实拉开距离,以自由主义的立场写"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文章。
30年代是林语堂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其散文题材非常庞杂,几乎无所不谈,他西学和国学的底子都非常深厚,熟悉中西文化,所以习惯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作品文化含量高,幽默从容睿智,行文轻松自然,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三、"五四"落潮后的周作人与"论语派"
周作人是论语派实际上的精神领袖。他和林语堂一样,都是现代散文闲话一派的宗师。这一时期出版的杂文集有《看云集》、《书房一角》、《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等,人生态度明显走向了消极,从1934年发表《五十自寿诗》之后,已经彻底地从早期的新文化运动的战士蜕变为一名隐士,虽然有些作品也暗含讽世的意味,但总体的政治倾向却是消极落后的,直至最后在政治上完全堕落,沦为汉奸。
第三节 抒情散文的创新和随笔、游记、报告文学
一、抒情散文
富于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在30年代继续得到了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陆蠡、吴伯箫、芦焚等人。主要以京派为主,单以文字之美而论,当首推何其芳的《画梦录》。
(一) 何其芳及其《画梦录》
何其芳(1912-1977)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名散文集《画梦录》可以说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该书1937年获得了《大公报》文艺奖中唯一的散文奖。收入散文作品16篇,主要写于1932年-1935年。
《画梦录》艺术特点:
1、追求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采用"独语"的调式,刻意画梦,在黄昏的灯光下,抒写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现实出路的寂寞、孤独之情和有所期待但又无从追求的苦闷心理。
2、善于运用绚丽精致的语言、繁复优美的意象、奇特的想象、轻灵的笔调,来委婉 地传达内心的复杂情愫,诗情洋溢,而文字充满了纤弱的感情和雾般的朦胧,风格绚丽而缠绵,集合了晚唐五代诗词及外国印象派的艺术之美,是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的创作。其中的《梦后》、《岩》、《黄昏》、《雨前》等篇,都是精致的美文。
何其芳努力使散文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但有时雕琢过分,失去了自然。这种唯美到极致的情怀在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中很有共鸣,但是它也很容易就转化为对美的迅速放弃。他后来认为自己"先前由于孤独,只听见自己的青春的呼声,不曾震惊于辗转在饥寒死亡之中的无边的呻吟",从1936年写《还乡杂记》开始,他的感情开始变得粗起来了,艺术见解发生了巨变,从此再也没有了精致之作,抗战之后,他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风格日趋朴素自然,但却也失去了他独特的风格,不再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二) 李广田及其《画廊集》等
李广田(1906-1968)也是汉园三诗人之一,但其主要成就在散文上,虽然和何其芳一样都追求散文的独立的品格,却与何其芳的风格截然不同。散文集早期主要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等。
李广田散文的艺术特点:
1、 追求朴野无奇的境界,喜欢以记叙某种独特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如老渡船、
柳叶桃、问渠君、投荒者、看坡人、山之子等。
2、 善于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风格平实浑厚、感情沉郁而略带悲凉,具有较明显的
柔美格调。
抗战之后,李广田的散文开始进一步贴近现实人生、感情由沉郁转为泼辣,在柔美中融进了阳刚之气,但在艺术成就上没能超过前期。
(三) 丽尼及其《黄昏之献》等
丽尼(1909-1968)是专心写散文的作家。和何其芳相似,他的散文也经历了从低吟"悲风曲"到高歌"抗争曲"的转变。
丽尼散文的艺术特点:
1、 注重抒情,注重探索和展现灵魂世界,大多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显得率真热烈。
2、 注重文体之美,注意色调的搭配和韵律的和谐,无论是独语式、对话式还是诗剧式,都
富于音乐感。
3、 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来传达奇妙的感觉和意识
4、 风格悲哀而忧伤,虽然多是"个人的眼泪和向着虚空的愤恨",却因为他的真挚和不屈而具
有强烈的感染力。
《黄昏之献》是丽尼的第一个散文集,写的是青春梦幻消逝之后的空虚和怅惘,弥漫着一种忧郁而又美丽的黄昏气氛,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散文集《鹰之歌》和《白夜》,逐渐开始关注现实人生,抒情性有所减弱。由于生活的牵累,丽尼后来不得不从事其他职业,令人惋惜地结束了他的散文创作生涯。
(四)陆蠡及其《囚绿记》等
陆蠡(1908-1942)和丽尼齐名,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散文集《海星》、《竹刀》写于抗战之前,多是以青春回忆为题材的散文诗,写年轻人的回忆、幻想和沉思,歌唱童真和自然,探求人情美和人间爱,感情厚实,文字浓重,细腻真切。散文集《囚绿记》写于上海孤岛时期,名篇《囚绿记》是一篇咏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写常春藤永远向阳光生长的习性,而歌颂了一种不屈不挠地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文笔婉约蕴藉,看似幽婉的文字却表现出一种悲壮美。陆蠡后来被日本宪兵队拘捕,惨遭杀害。
陆蠡散文的艺术特色:
善于编织故事、勾勒画面、抒情含蓄委婉、语言凝练优美,节奏舒缓,具有散文诗的风味。
二、随笔、游记
这方面的作品大多出自于名家老手,如"开明派"的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以及郁达夫、朱自清、茅盾、巴金、沈从文等。
(一)、随笔
写随笔的作家主要以开明派为主。"开明派"大都是上海立达学院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代表作家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人,他们都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求品格、气节和操守,但是和政治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几乎都喜欢把散文作为一种思索方式,偏重于冷静观照,细心体味日常人生世事。其文章多重理念,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擅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
1、 丰子恺及其《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是浙江崇德人,1925年开始发表散文随笔,30年代结集出版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都是他著名的散文集。40年代又出版了《子恺近作散文集》、《率真集》等。
思想内容:
丰子恺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
①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奥秘,带有玄思的色彩
②描写儿童的情趣。
③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
④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这一类的散文也是丰子恺散文创作的主体部分,能够代表其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名篇有《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儿女》、《作父亲》、《车厢社会》等。
艺术特点:
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是典型的随笔体散文,其《缘缘堂随笔》融童心和禅趣为一体,既真率自然,又妙趣横生。 抗战前,丰子恺的作品转而接触社会,开始写灾难性的现实,但文字仍然处处浸润着那种疏淡隽逸的调创作子,于细微处发掘宏旨精义,如《肉腿》、《半篇莫干山游记》。
2、 其他作家及创作
除了丰子恺的散文之外,其老师夏丏尊的《平屋杂文》、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俞平伯的《燕郊集》等,也都属于缜密完整、细心体味日常人生世事的功力一派。夏丏尊的散文写的平实隽永,而叶圣陶的文章由于文字平稳流畅、布局严谨有序所以经常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名篇《没有秋虫的地方》和《藕与莼菜》等,具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清淡之美。
(二)、游记
游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水游记,重在写景抒怀,另一种是旅行杂记,重在了解社会。30年代,这两种游记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山水游记这时期主要以郁达夫为代表。1933年,郁达夫移居杭州,寄情山水,成为出色的山水游记作家。《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集里的作品,如《钓鱼台春昼》,脍炙人口,他家乡的富春江,也因为他的优美文字而增光添彩。其文笔清新秀美、才情纵横,极富神韵,但有时不够洗练。
旅行杂记这时期引起较大反响的有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李健吾的《意大利书简》;郑振铎的《欧行日记》;小默(刘思慕)的《欧游漫忆》等。这些游记多采用类似随笔的比较自由的写法,虽然写的是异域风光,却很能显示游记作者的个性。他们发展了旅行记、风土志的写法,有较强的社会性、民俗性、知识性和较高的叙事描写的技巧。
(三)报告文学
东北"九.一八"和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后,曾经形成了第一次报告文学热潮,到了1936年,抗战形势危急,阶级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因此成就了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丰收年。
夏衍的报告文学名篇《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当时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的问世,被看作是年轻的中国报告文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标志着报告文学结束了依附于新闻报导和旅行通讯的历史,开始成为自觉的文学创作,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以其新闻性和纪实性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30年代散文发展(二)
30年代文学即现代文学的第二十年,从1928年——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30年代文学较繁荣,尤其是小说成就突出,诗歌 散文 戏剧 也有一定的发展。
文学流派众多
30年代文学流派众多,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 郭沫若 茅盾 郁达夫 田汉 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加入了其中。左联的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光明》半月刊 《文学导报》,左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 传播与应用(2)自觉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设立国际文学研究会,极力输入苏联文学作品(3)推进文艺大众运动。左翼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始终标举革命现实主义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20实际30年代新文学运动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活动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文学流派——京派,也是当时的一个主要流派,他们继承了文研会“为人生”的传统,忠实于现实,是有平民意识及民族国家认同感,注重描写淳朴 原始的人情美 人性美,用儿童的视角看成人世界,如林纾华的《弟弟》《一件喜事》。表现了对美好童年的眷恋,及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另外一个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明的立场上来审视上海,用现代语言来讲述上海人的故事的文学流派——海派也竖起了自己的旗帜。海派作家的作品贴近大众生活,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展示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对人性的戕害,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来结构作品,形式上有创新,注重开掘,表现潜意识和病态心理。
优秀作者众多
30年代涌现了椅披新的文学作家,作家的主体性增强,身穷志不穷,张扬个性,持有着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自觉性提高,把文学作为一种工作,对文学艺术及技巧自觉追求 探索,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提倡悲剧,批判封建思想道德残害人性的本质,及对社会各种弊端的抨击,以人为本,表现出了一种人文关怀。他们充满活力的创作给文坛带来了新气象,如:丁玲 (1904——1986)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 写作的女作家,使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学的先驱者。她的小说有《在黑暗中》《莎菲女士的日记》《水》《阿毛姑娘》等等,其作品以女性为主要人物,对女性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怀,带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张天翼 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讽刺成了他切入社会人生的利益。是对鲁迅讽刺小说的继承。如《笑》他的讽刺对象是人而非物,讽刺的是人缺陷而非人类的缺陷,叙述者总是有着健康的理想人格,而他的讽刺手法的高超之处在于巧妙的使用自相矛盾的手法。他的小说不仅给当时“革命+恋爱”风气的左翼文坛带来了新鲜气息,而且为中国现代讽刺画廊提供了新的讽刺形象 新的讽刺手法。茅盾 积极拥护 推进新文化运动,是最早从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知识分子之一,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林家铺子》《子夜》用形象思维的小说参加了与托派(认为这个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的论争。强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走上独立发展 繁荣富强的道路。老舍 一个北京市民社会培育出来的作家,在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在西方文化激烈的撞击下,第一个把中国小市民的命运思想和心理引进现代文学领域,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市民阶层最重要的表现者,批判者。是重要的市民画家。毕生创作了《老张的哲学》等14部长篇小说《月牙儿》等5部中篇小说《赶集》等3部短篇小说集。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三部曲作品及中长篇小说增多
30年代引人注目的是中长篇小说的数量的激增。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就有茅盾的《蚀》《子夜》巴金的《死亡》《家》《秋》《春》叶绍钧的《倪焕之》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生死场》等,较有影响的三部曲作品有 茅盾的《蚀》三部曲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中长篇数量的激增与三部曲作品的大量出现,显示了 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
诗歌的发展
忠实于时代,忠实于人民的真诚感情,始终是新诗的主潮的宝贵品格,诗艺发展 不断创新的多元化探索,推动着新诗进行新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新诗出现了政治倾向多种形态,艺术道路多向探索的新局面。成立了中国新诗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主旨,出现了一批新的诗人,如:艾青 臧克家,现代派诗出现,多用象征主义,著名诗人有:戴望舒 冯至 卞之淋等,他们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
戏剧的发展
中国现代戏剧灾30年代有了重大发展,上海部分左翼文艺家为提倡 推进无产阶级戏剧运动,策划成立了上海戏剧社,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开始了中共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使中国现代戏剧运动有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潮流转而走 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出现了“中国话剧的三大奠基人”——洪深 欧阳予倩 田汉。《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化的成熟。30年代戏剧展示了我国的悲剧艺术。
散文的发展
30年代散文继承了五四散文的传统,在新的时代的推动下,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作家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文体意识,使各种类型的散文作品均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普罗文学的推动和提倡,散文园地里最早呈现出繁荣景象的是杂文 , 报告文学 小品散文在本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时期最有影响的散文家有:鲁迅及其杂文 何其芳及其抒情散文 林语堂及其幽默小品等,游记散文有了新的发展如:朱自清《欧游杂记》等,具有较高的叙事描写技巧。
30年代是一个文学成就巨大的年代,呈现出了一种各种文学样式共同繁荣的景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为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散文发展(三)
三十年代散文诗不如二十年代形式多样、风格众多,从整体上比较,优秀散文诗人诗作的数量都少于二十年代。
二十年代的一些散文诗大家如刘半农、鲁迅、周作人、郑振铎、徐玉诺、朱自清、谢冰心等都不写或很少写散文诗,许地山、韦丛芜、高长虹等二十年代比较活跃的散文诗人的作品都日渐剧减。散文诗界不再有二十年代的文体大论争,散文诗文体开始由散文化的诗向诗化的散文发展,甚至分化为纯正的散文诗和非纯正的散文诗,前者使散文诗文体更加完善,后者根据文体的自觉性原则和随着作家的主观愿望,分别向叙事文体、议论文体和抒情文体转化,最后逐步被叙事文体,如(散文)、议论文体(如杂文)、抒情文体(如诗)合并。如鲁迅致力于写杂文,周作人写小品文,朱自清、茅盾等人写抒情散文,穆木天、徐志摩等人完全写诗。王统照是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散文诗作家,代表作是《听潮梦话》五十来篇。《散文诗十章》受法国象征派影响较深,在散文诗文体,特别是在散文诗题目上很有创意,如《“入于土的永变为土”》、《“水就变成血了”》《“是在身子以外的呢还是得罪自己的身子”》等篇,以口语句子为篇名,并且注上标点。这用标点注篇名的现象,在散文诗史上极为少见。另一位较有影响的散文诗作家是丽尼,代表作是散文诗集《黄昏之献》。丽尼爱用第一人称的笔调来诉说心中的愁苦,形成了一种低徊哀怨的风格。丽尼的另一本散文诗集《鹰之歌》。丽尼在当时较有影响。坚持散文诗创作还有陆蠡、李广田等人。陆蠡的散文诗集《海星》(1933)中有许多清新优美的短章,如《桥》、《钟》、《窗帘》、《红豆》、《榕树》和《荷丝》,他的散文诗情调柔美,技巧娴熟,意境优美,玲珑透明。李广田长于叙事性散文诗,文笔朴素细腻,感情纯真,尽管李广田是诗人,他的散文诗却偏重于散文,如《画廊集》中的《寂寞》、《秋天》、《无名树》、《白日》,《雀蓑记》的《绿》、《影子》、《雾》等,都是其代表作。这个时期还涌出了何其芳,方敬、南星、鹤西等新人
30年代散文相关文章:
1.程乃珊散文集
2.人生的经典文章:人生的奇妙缘分
3.浅谈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画画坛的国学回潮
4.俄罗斯抒情散文
30年代散文发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