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新观点新思路心得体会6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三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新观点新思路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十八届五中全会新观点新思路心得体会范文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胜利召开,面对新时期工作的新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工作,是摆在我们税务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市地税局和分局多种形式的学习,本人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我认为,要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使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必须树立五个意识”。
一是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是树立服从意识。党员干部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作为税务一员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纳税人”,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是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税务干部,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四是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子,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摆正位置,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五是树立创新意识。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要让自己的工作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创造出新的业绩。
十八届五中全会新观点新思路心得体会范文2
十八届五中全会今天开幕了。历经36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统筹兼顾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处想的共识、劲往一处想的行动。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李克强总理用“壮士断腕”形容改革的决心、媒体热议的“383”改革方案,诸多举措,汇集成一个清晰的信号: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当前,无论是国内外学者政要,还是普通黎民百姓,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寄予厚望,表现在对中国即将挺进的深度改革讨论热情空前。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会后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深化改革”的“红利”将长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世界和国人充满同样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 的铿锵有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 “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十八届五中全会新观点新思路心得体会范文3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会议公报这一开创“中国发展新境界”的纲领性文件中,“发展”一词出现了95次,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新的发展框架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健康中国”首次正式进入党的文件,成为国家战略,也是本次全会广受公众关注的亮点之一。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基于不断深化对健康既是发展目的,又是发展源泉的认识。健康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尚书·洪范》对“福”的解释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命终”,“寿”,也就是健康长寿列于首位。德国哲学家康德把人类对长寿和健康最深切地渴望称作自然愿望。健康也是发展的基本源泉,是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基础。经济学研究表明,健康对经济增长有巨大促进作用,因此“投资于健康”正成为世界各国在对公共支出进行投入产出考量时优先考虑的战略。
把发展健康和以健康促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是很多国家行之有效的经验。美国《健康国民2010》提出,健康是一种生产力,国民健康对于国家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国民的生活质量问题,而且涉及到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欧盟《为健康共同努力——欧盟2008年至2013年战略方针》白皮书提出,健康是一笔最大的财富,人口健康是生产力与经济繁荣的先决条件。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也都有类似的国家健康战略规划。
学术界的长期努力,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2003年“非典”之后,北京大学李玲等学者就提出了“健康强国”等政策建议。2008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和桑国卫两位院士领衔开展“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经过六个组数百位专家一年多的研究,又经过原卫生部内专家的多次修改和调整,2012年最终形成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地方政府的实践探索,为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奠定了有效的实践基础。浙江省于2004年根据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八八战略”,提出“卫生强省”战略,制定了《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全国第一个把健康卫生作为关键战略的省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健康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今年9月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健康中国建设,将全面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将健康战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促进和保障全民的健康和幸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离不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第一动力。一是技术创新。同疾病斗争和保卫健康,离不开医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重点领域。二是制度创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实现人人健康,需要医药科研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创新,更需要健康保障制度的创新。三是文化创新。现代西方医学的困境、西方医疗体制的困境和疾病谱的变化,使得社会对东方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包括蒙医在内的中华传统医学拥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但也面临着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相融合的创新挑战。
协调是健康中国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是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在医疗卫生设施条件、人才配备、保障水平等方面和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农村人均卫生总费用不足城市的一半,而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关键健康指标是城市的两倍还多。没有健康农村,就没有健康中国。健康城乡一体,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内蒙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包括村卫生室和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就是在补齐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短板上做出的努力。二是区域协调发展。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政府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医疗卫生投入和条件,存在很大差异。人口预期寿命最低的省份比最高的省份差10岁还多。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相对落后地区进一步加强健康建设,更需要扭转我国卫生财政等方面过度地方分权、以县级政府为主的状况,发挥中央、省级政府统筹作用。三是防治协调发展。研究发现,在预防上投资1元钱,治疗上就能节省10元左右。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新中国成立后的实践也表明,预防为主才能实现健康大发展。当前,重治疗、轻预防,过度追求高科技治疗的势头还没有根本扭转,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真正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四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非典”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建设一条腿长,社会建设一条腿短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健康在内的社会建设,彻底改变发展的“跛腿”现象。
绿色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基本保障。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的决定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医疗服务,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创造绿色的生活环境,首当其冲就是要保障阳光、空气和水不受污染;需要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民以食为天,首要的任务就是保障食品安全。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进一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影响健康,因此,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经济发展中设健康评估,立健康红线。同时,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也保障了经济的绿色发展。
开放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健康离不开开放合作。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新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卫生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全球问题。一个新发传染病,不仅能让一个国家停下所有的发展工作,甚至能让全球进入防御状态,需要更为广泛的合作。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卫生(Global Health)被纳入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热点的原因。全球健康不能缺健康中国,健康中国也离不开全球健康。另一方面,开放也需要健康助力。健康领域的开放合作,可以助推整体开放战略。历史上,健康领域的援助和合作,为我国打破西方国家封锁、实现对外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医疗卫生合作也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医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也是最佳切入点。比如甘肃省与多个沿线国家签订协议,以医带药,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带动养生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医药合作,也是内蒙古推动国家向北开放,再现草原丝绸之路的有效载体。
共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人民的健康,实现人人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建设健康中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彻底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是全面脱贫的重要任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实现健康中国,依赖于人人参与。国家应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但健康不只是国家的责任,更主要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如果放任抽烟、酗酒等不健康生活行为,即使有很好的医疗保障,也无法实现人人健康,无法实现健康中国。所以,健康中国,人人有责!
十八届五中全会新观点新思路心得体会6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