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逃生知识

发布时间:2017-01-12 14:16

掌握灭火逃生知识应对突发火灾有一定的保障,灭火逃生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灭火逃生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灭火逃生知识

灭火逃生知识

误区一:把棉被打湿,盖在身上逃离火场

正确认识:极大影响逃生速度,没有必要

在我国的许多消防宣传图像里,曾流行这么一幅图:人们披着打湿的棉被逃离火场。这种方法可能是日本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创造的,其时木结构房子在日本占很高的份额。发生火灾尤其是地震火灾时,木梁、椽子都能够掉下。后来这些图就传播到我国,至今还成为许多消防宣传画的经典作品之一。若是说日本人最初这么做还有合理一面的话,我国今日还这么做就是误导了。

首先我国如今很少有木结构的房子。其次,打湿棉被要花本来能够赶快逃生的时刻。第三,盖了大棉被明显影响逃生速度,若是在旅馆这种地方人人都披了棉被逃生,后边的人踩到前面人的被子上,不只影响人群的逃生速度,并且会导致逃生现场的紊乱。在我们都下楼梯时更加不行。第四,盖了棉被影响逃生者看清消防指示标记。正确的做法是赶快逃离火场。即便楼道温度较高只要能够接受就冲出去。若是家里备有灭火毯,这时可披在身上。

误区二:湿毛巾能过滤一氧化碳

正确认识:湿毛巾可过滤部分有毒烟气

许多消防科普读物里都写了湿毛巾能过滤一氧化碳,这是火灾逃生知识中最大的误区,一氧化碳的分子量为28,小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量,氧气能经过湿毛巾被人吸入,二氧化碳能经过湿毛巾呼出,而分子量较小的一氧化碳却能被过滤了?这显然缺少科学知识。湿毛巾中的那点水溶解一氧化碳的量也能够忽略不计:一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度还不及二氧化碳;就连火灾逃生面具里的过滤器也不能过滤一氧化碳,只是其中的触媒能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但值得注意的是,火场中很多有毒烟气极易溶解于水,湿毛巾对部分有毒烟气还是有作用的。

误区三:火灾逃生时必须用湿毛巾蒙住口鼻

正确认识:不要刻意找毛巾且打湿毛巾

用湿毛巾蒙住口鼻逃生,是我国火场逃生的经典做法,有些消防科普读物提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能够用啤酒、饮料,乃至尿液打湿毛巾,蒙住口鼻逃生,这明显是误导。有这些时间去打湿毛巾,不如早点逃离火场。正确的做法是,身边正好有毛巾,打湿它又花不了几秒钟,无妨用它蒙住口鼻,这样在逃生时能减少火场空气的吸入,又能阻止使用人不必要的呼喊。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找毛巾,更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打湿它,因为它的效果有限。

误区四:逃生时必须弯腰

正确认识:应依据烟气的高度采纳相应的撤离姿态

不少消防科普介绍火场逃生时高度为1.4米。弯着腰,人体低于1.4米撤离算正确,不然就算错误,这种简略的判别法有失偏颇。正确的办法是,依据不一样火灾烟气层的高度采纳相应的撤离姿态。火灾烟气比空气轻,它先在建筑物的天花板做水平延伸,再逐步往下分散,当烟气层离头部还有较大间隔时,人应该挺着身体尽快离开火场;当烟气层分散到头部时,人有必要弯着腰撤离;当烟气分散到腰部时,人有必要匍匐前进逃离火场。办法是在尽少吸入烟气的情况下赶快逃离火场。

灭火小知识

1、冷却法。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其温度低于燃点,从而燃烧过程停止。如用水和二氧化碳直接喷射燃烧物,往火源附近未燃烧物上喷洒灭火剂,防止形成新的火点。

2、窒息法。减少燃烧区域的氧气量,阻止空气注入燃烧区域或用不燃烧物质冲淡空气,使火焰熄灭。如用不燃或难燃的石棉被、湿麻袋、湿棉被等捂盖燃烧物;用砂土埋没燃烧物;往着火空间内灌入惰性气体、蒸汽;往燃烧物上喷射氮气、二氧化碳等;封闭已着火的建筑物、设备的孔洞。

3、隔离法。使燃烧物和未燃烧物隔离,限制燃烧范围。如将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助燃物搬走;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路的阀门,减少和阻止可燃物进入燃烧环境内;堵截流散的燃烧液体;拆除与火源毗连的易燃建筑和设备。

4、抑制法。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过程中去,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如往燃烧物上喷射干粉等灭火剂。

逃生小知识

1、主动学习消防知识,掌握防范措施,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平时要遵守学校消防安全规章制度。

2、留心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及宿舍楼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楼梯方位等。一旦发生火灾,及时拨打报警电话,迅速撤离危险区。

3、互救、自救与抢救相结合。当被困人员较多,逃离时不能拥挤,要有序地进行疏散撤离。

4、穿过烟火封锁区,可向头部、身上浇水,并用湿毛巾捂住嘴鼻,放低身体疏散出去。

5、当被烟火围困无法逃避时,应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可用手电筒、醒目物品不停地发出呼救信号,便于消防人员发现和组织营救。

6、身处高层建筑时发生火灾时,切勿盲目跳楼,可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条状连起来,紧拴在门窗框和重物上,顺势滑下。

灭火逃生知识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