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

发布时间:2017-06-02 12:08

相关话题

如果没有好的教案,课堂教学就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如果预设不圆满,就会影响生成效果,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为此,下面小编整理了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

2.理解每首诗的意思。诵读时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四首古诗。

4.体会诗中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对戍边战士的关怀之情与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每一首诗,特别是《凉州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学习古诗,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安排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在自学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之间互相帮助,问难解疑。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讲授。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古诗教学亦是如此。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很多,“咬文嚼字”就是其中很有成效的一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对“孤帆”的理解;《泊船瓜洲》中抓住“还”字披文入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在诗中的作用……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既强化古诗的语言教学,又强化古诗的人文教育。

教学准备:

音乐《春江花月夜》 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芙蓉楼送辛渐》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二、新授: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结合注释,了解诗题

1.结合注释看看诗题什么意思?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二)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师: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三)深入探究,体会诗境

1.自己读古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师:一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一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敬仰之情,一个“孤”字也完全可以看出大诗人李白推敲词语的非凡功力。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四)借助诗境,训练表达

1.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芙蓉楼送辛渐》

按照上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自学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2.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在哪送? (王昌龄送辛渐于芙蓉楼)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师生共同解释。

“连”“入”:两字写出了雨的悄然而来、平稳连绵。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洁净的心。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友人登舟北归,不久便将隐没在江北的群山之外,回洛阳与亲友团聚,只剩下诗人伫立江畔,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三、四句句意: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的情况,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净无瑕。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水天相连的壮阔高远的境界,接着用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作比,使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傲、冰清玉洁的形象,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用意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余韵无穷。

三、总结:

这两首古诗都是送别诗,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凉州词》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凉州词》

一、根据已有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古诗。

二、检查自学情况。

三、质疑问难。

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四、启发朗读。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把你感受到读出来。

《泊船瓜洲》

一、 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下面我们将要学习另外一首新诗《泊船瓜洲》,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学生简介诗人王安石。(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3.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找出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还”字)

二、扣住“还”字,披文入情

(一)学习第一、二句。

1.请找出第一、二两句中的地名,搞清三者位置,板画显示。

2.学生尝试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重点理解“间”和“数重山”。

3.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语,你体会出什么?(说明作者这时已经靠家很近了,靠家近自然产生了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板书:靠家近——应该还

4.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三、四句

1.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提示“绿”字该如何理解。

2.从“又”字你体会出诗人什么感情?(离家的时间很久了,特别想回家去看看。)

引导学生板书:离家久——更该还

3.让学生对第四句质疑,尝试加上语气把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在你的陪伴下回到钟山老家呢?)

引导学生独立板书:思乡切——不能还

4.讨论:既然诗人已经靠家很近了,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因为诗人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当时肩负宰相重任,正在全国上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他是虽到家门,却不能入门,因此从内心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表达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5.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生说)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到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

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也来用“到”呀,“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春风给江南带来绿色;“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绿”字和“还”字有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色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3.反复吟诵,教师总结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四、选字练习

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

2.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