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融资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2 16:30

摘要:企业融资问题,尤其是企业融资的偏好和成本问题,成为我国21世纪资本市场争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从企业融资战略变迁入手,着重分析了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 融资战略 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部分企业纷纷进行国内企业并购和国际间企业的战略投资。企业发展和规模扩张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的融资已成为企业战略发展中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不重视自身的积累,供“血”不足,企业扩大规模所需资本增量无法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严重削弱了企业参与竞争的实力,也积聚了企业融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得到不断的拓展,企业多元融资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融资效率以及融资结构与成本,尤其是企业融资的偏好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热门话题之一。为此,本文对我国企业融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企业融资战略变迁

我国企业融资战略受企业环境变化而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融资,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融资工具日益增多,企业的融资渠道与方式越来越宽。

(一)银行信贷为主的企业融资阶段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处于形成阶段,也既企业的初创期,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于银行信贷资金。从1979年开始,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实行“拨改贷”, 1988年,国家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拨改贷”改为“基本建设基金贷款”, 这个阶段,银行几乎包揽了企业全部发展的资金的需要。银行信贷为主的企业融资形式改变了过去国家财政拨款的无偿使用性质,使企业在资金使用上充分考虑到了资金成本和资金时间价值,资金节约意识明显增强。但在单一的银行贷款融资制度中,我国企业的融资表现不佳,偏好银行债权融资实行,鲜于靠企业积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融资效率低下,造成大量银行呆帐。

(二)证券市场融资制度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也是我国股份制改造、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期,也是我国企业走向发展成熟阶段。一些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迫切需要解决资金瓶径问题,在银行贷款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一些股份制集团企业开始公开发行股票。1992年初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了第一支人民币特种股—电真空B股,1993年,第一家国有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1993年,上海石化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成功上市。特别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渠道。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境内股票筹资额达到2.84万亿元,相当于前15年股票筹资的3.1倍,中国证券化率也由五年前的17.5%跃升至约70.8%。但过度发展的背后,是我国证券市场盲目地追求筹资规模的扩张,只求总量而忽略质量,企业一味地扩张“套取”资金,而不注重股权融资资金的有效使用,使得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募集资金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率。

二、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源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外源融资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企业外部取得的资金,主要包括资本市场筹集、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其他外部筹资。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外部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外部监控机制。我国企业国有股权高度集中,董事会及董事长就只能是国有股的代表,由政府来任命,而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这就意味着董事会成员可以不向全体股东负责,不受股东的监督。在没有充分监督的情况下,企业对外融资往往成为领导个人意图的体现,其募集来的资金往往投资到很多项目中,融资、投资科学性不高,投资风险加大。金融机构贷款也是企业外源资金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企业从金融机构贷款获得了便利,也为企业盲目扩张提供了“动力“,因为银行贷款相比资本市场筹集条件更为宽松,速度也更快。所以,近几年来很多企业将融资眼光纷纷投向了金融机构,但金融机构既需要到期偿还,而且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进入2011年以来国家开始逐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提高存款准备率和存贷款利率,加大了企业外源融资的风险。

(二)内源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内源资金是指企业内部运营产生的资金流,和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主要由企业内部滚存收益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组成。企业的发展的基础还是靠内源融资,内源资金的规模了决定了企业外源融资的风险,以及企业扩张速度的可控性。但由于企业和地方政府利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往往不是按照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而是盲目扩张,人为地“凑大”,把一些不相关联的企业简单地划在一起;或者让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去“帮助”一些负债累累、多年亏损的企业度过难关。这样容易造成企业内部资金严重透支,违反了企业的发展规律,而且资本聚集有名无实,导致先天“发育”不良,必将导致后天“造血”机能失调,小资本无法带动和激活大资本。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往往很少考虑自身资金积累,求快求大心理严重,把过多的钱用于长期项目,致使流动资金不足,企业的资金分配比例失衡,运转艰难,财务风险陡增。

三、企业的融资战略的实现

(一)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资金保障,特别是处于发展成长战略期的企业尤为重要。首先,要积极推动企业进入产权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促进企业融资战略调整。二是创新融资形式,根据企业实际,灵活选择融资的途径,完善股权分置改革或利用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股权式融资,等等。三是组建财务公司,增强企业的融资功能。调剂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的资金余缺,提高内源资金比重,增强集团凝聚力。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关键

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标准来要求企业规范运行。其次,要全面执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确保企业投融资金经过集体决策和科学管理。再次,进一步约束和规范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企业兼并、重组的人为“调节”现象发生,确保企业在法律规定下能完全独立自主经营。

(三)发展其它融资工具

一是发展商业信用融资,商业信用规模在国民经济总值中的比重不足5%,发展前景广阔,我国企业可以利用商业信用来筹集大量的短期资金,减少银行债权融资,促进产权多元化的形成,优化融资结构。二是适应新的国际资本运作趋势,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境外融资。例如境外直接招股上市融资,境外“买壳”、“造壳”上市融资,境外投资基金融资等均可作为我国企业境外融资的切入点。随着我国企业不断融入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企业还可以通过国际金融机构进行债权贷款融资,以改善股权结构与债权结构,加快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步伐。三是发展租赁融资,与国外发达租赁业相比,我国金融租赁无论在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上都有一定差距。而发展租赁融资,不断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而且可以有效规避规模扩张带来的资产大规模购置的风险,为企业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总之,企业融资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企业决策层要从战略发展的眼光对其进行调控, 扬长避短,通过优化管理程序,不断化解融资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企业良性循环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劳平.融资结构的变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浅谈企业融资战略研究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