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组织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02 08:50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性之一。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对传统历史教育反思的结果,更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高校学生组织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析高校学生组织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全文如下:

[摘要] 学生组织以发展学生为根本宗旨,同时肩负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学生组织的运行过程应以学校引导为前提,以学生组织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在组织中的主体作用。但由于认识与实践的局限性,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完善学生组织的主体性需要培养学生在群体中的主体意识,建立常规管理机制,建立学校一学生组织一学生之间的合理关系,创新学生组织的管理模式,例如扁平化的管理机制。

学生组织是高校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以一定目的、理想而自愿组成并接受学校监督和管理的学生群众性自治组织。他们以“活动”为纽带,利用课堂以外的活动空间,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起来,自主、有序地开展课外活动,旨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锻炼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学生组织是促进学生成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高校的学生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关系构成,即“学校一学生组织一学生”。学生组织以发展学生为根本宗旨,同时有肩负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因此三者之间良好的关系应以学校引导为前提,以学生组织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在组织中的主体作用。当前,在高校的学生组织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尊重学生以及学生群体的主体性。但由于认识与实践的局限,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方面,缺乏对学生组织主体意识的培养。许多学生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仍然没有摆脱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决策权仍然集中在校方以及少数管理层的手中,成员之间缺乏自主、主动参与组织管理的意识。成员间主体意识的缺乏直接引起的是责任意识的单薄,对学生组织的后续发展带来不利。另一方面,学生组织主体性的不合理利用,例如管理者过度放宽管理力度。往往会引起组织活动的随机性、无序性。同时,由于学生组织成员本身存在较大的流动性,一般成员在组织内的活动时间不会超过三年。如果过度放宽管理限度,缺乏稳定而有效的维持力量,则很容易导致后劲不足,人才断层,甚至引起生存危机。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但对于主体性内涵的解读还存着诸多的差异性。对于学生组织而言,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表现在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三方面主体性的对象包含学生组织和组织成员两个层面。即学生组织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成员在其组织内部的主人翁地位。

学生组织的主体性是保持其独特个性的重要保证。许多学生组织以独特的兴趣爱好、活动方式、活动性质等组织起来,具有内部独特的个性。还原学生组织的主体性就是为团体的个性发展保留合理的空间;发挥成员的主体性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前提。让成员参与到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中来是取代被动的执行,激发学生活动积极性,培养成员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促进组织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发挥成员的主体性是使学成在组织中得到充分锻炼的必然要求。学生组织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生组织的主体性是校方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校方肩负着引导和把关的重要作用,这层作用的缺失则容易引起学生组织主体性的过度膨胀,引起管理松散,价值偏失等问题。

学生组织的主体性需要一个培养和健全的过程,要使学生组织的主体性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发挥,需要长效机制的保障,需要理顺学校、学生组织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需要创新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培养学生在群体中的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在学生组织中的主体意识,首先,教育者自身要加强主体意识培养,成为主体,才能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马克思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其次,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应贯穿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当中。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认识自我在群体中的存在意义,自我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二、建立常规管理机制,保证学生组织的主体性得到合理发挥。

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完善的管理机制应该具备自上而下完整的制度体系,学校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应当成立专门的组织进行专门化的日常管理。并加强学生组织管理制度的建设,从组织管理、经费管理、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奖惩制度等方面作详细的规定。从学生组织的诞生到日常工作的开展都应有明确的规范。

学生组织作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应加强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学生组织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同时也是最常见的难题便是成员的不稳定性。一方面学生组织的成员多由学生自发自愿的参加,不具有强制性,当成员认为该群体不能满足自身预期的需求时便有离开的自由。另一方面,每位学生在校时间短暂,能服务于学生组织的精力更是有限。因此,学生组织要完成自身的历史积淀并走向壮大,需要制度的长期保障。例如制定管理章程,经费管理制度,活动纪律和考勤制度等。

三、建立学校一学生组织一学生之间的合理关系。

学校可以理解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对学生组织起着导向作用,同时给学生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对学生而言,与学校的关系是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生组织的主体,学校不能替代学生在其中的权利,同时管理者又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历练自己的平台。而学生既是学生组织的主体,更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主体。

要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的是管理者应认清自身定位,积极合理的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是,管理者对学生组织及其成员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学生毕竟是接受教育的群体,其知识的局限性和经验的缺乏容易导致工作方向出现偏差,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举棋不定。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对学生组织运行状况具有把关和规范的作用。例如,学生组织中,尤其是由兴趣类的学生社团,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活动过多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过少又会影响社团自身的有效发展。因此管理者需要对社团的活动频率进行规范。三是,管理者还肩负培养学生组织负责人等后备力量的任务。学生组织中的管理层和负责人是群体的中坚力量,一个群体的发展人才保障是前提。

四、创新学生组织的管理模式。

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多以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为主,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保护管理者的权威性和决策权,但是对于发挥群体的民主性,实现群体成员的主体地位具有诸多的不利因素。因为,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一般成员很难参与到组织的日常管理中来,很难在群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决策层以外的大部分成员只能充当被动的执行者角色,因此难以真正实现成员的主体性。在市场竞争高度激烈的今天,许多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探索出了许多创新而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也为高校的学生组织管理提供借鉴。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下文重点介绍扁平化的管理机制。

相对于以制度建设为前提的层级管理制度,扁平化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在制度管理体系之外构建的信息管理体系,是一个信息传递与互动的平台。它应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生,更得益于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革新。在学生组织中,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以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和自下而上的基层意见反馈为主,而扁平化的管理机制则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一步到位和直接反馈。其运作原理就是组织决策重心的不断下移,让组织决策尽可能产生于发生信息的地方,减少决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滞后。

在学生组织中,扁平化管理机制建设的重点在于信息渠道的构建和管理。扁平化管理机制的信息渠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直营化和短宽化,渠道中的层级减少,渠道缩短,而宽度大大增强。即利用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点向所有成员传递信息,从而大大减少多次传递给信息准确性带来的落差。更为重要的是在管理层与普通成员之间形成了透明的管理体系,使普通成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群体动态,为参与活动掌握主动权。

学生组织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需要从校方到学生组织,从制度到实践多层次、多方面的共同协调。

浅析高校学生组织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相关文章:

1.试论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谈自控能力的培养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浅析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4.浅析从“谣言惑众”看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培育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

7.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8.浅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浅析高校学生组织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