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创业艰辛的故事
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在这个创业时代里,很多创业的故事在激励着我们前行。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描述创业艰辛的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描述创业艰辛的故事一:
东北小伙包子铺创业 1万元白手起家一年卖一亿个包子
什么样的包子,一年能卖出去1亿个?东北小伙儿王海鹏十多年历尽坎坷,凭借1万元白手起家,最终成就千万财富。
东北小伙儿王海鹏,凭借1万元在烟台开了家包子铺,开业第一天就收入了1000多块钱。之后,他的包子铺每天排长队。他将馅料加工放到了包子铺现场,让顾客们看了更放心。随后几年,他又陆续在全国开办了300多家分店,现在每年总计能卖出1亿个包子。
来看这位创业者开包子铺白手起家创业的励志故事。
家在东北农村的王海鹏,从18岁起就外出闯荡。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打过短工,跑过长途,还开过饭店,好不容易积攒下了10万元钱,却误入非法“传销”组织,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走投无路之下,王海鹏带着仅有的1万元钱,来到了烟台。在一家农贸市场里,他经营了一家快餐摊子,一年下来刚刚有点起色。这时候年轻的王海鹏却突然决定要养猪!
没想到王海鹏的养猪事业,刚一开始就碰上了大钉子,一场瘦肉精事件,让他养猪场的猪全部滞销。眼看着猪场的猪一天天长大,王海鹏是心急如焚。苦闷的海鹏冥思苦想,突然想起做包子。原来,当年他刚到烟台的时候,经营过快餐摊,卖过肉包子,当时卖的好的时候,几天就能够卖掉一头猪的肉,如果重操旧业,也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缓解一下养猪场的燃眉之急。说干就干,王海鹏马上开始寻找铺面,很快他就在烟台大学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没多久,王海鹏的包子铺就开业了。
包子铺开业第一天就收入了1000多块钱。之后,他的包子铺更是每天排起了长队。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吸引人的好办法,他将馅料加工放到了包子铺现场,让顾客们看了更加放心。就这样,王海鹏的包子铺很快就走上了正轨,每天都能卖掉一头猪,小小的包子,一下子缓解了养猪场的压力。
没多久,王海鹏又用 47万元的高价收购了一家叫做“张包包”的包子铺。这时候的王海鹏仍然一点都不敢大意,无论是购买蔬菜,还是肉类的加工,他全都亲力亲为,为的就是能够保证自己包子的品质。就这样,全的包子店搞得风风火火,每到吃饭时间,店里都是排满了长队。王海鹏趁热打铁,一年时间内又在烟台陆续开办了三家店。
此时,烟台当地一家餐饮公司,也看中了“张包包”这个品牌,并迅速与王海鹏达成了投资合作。不到半年时间,“张包包”包子店就在烟台陆续开了20家店。然而就在他满心欢喜,期待未来的时候,问题又来了,好多老顾客都说,他家包子的味道变了。
原来那家餐饮公司将重点放在开发分店上,对包子质量不是很在乎。王海鹏无奈之下干脆提出两家分手。可万万没想到,“张包包”的品牌已经被那家餐饮公司注册了。如果想继续经营,就还得跟那家公司合作,可眼前的现实是,两家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无奈的王海鹏,陷入了极度沮丧中。性格刚强的他,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状态,他要从重新开始,注册新的品牌。
打定主意重打鼓、另开张的王海鹏,给自己的包子店起了新的名字:玄兴包子。而且这一次创业,他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就是要在2年时间里,让自己的新品牌再次在烟台打响。
经过了这一番风雨,王海鹏对再次起步的包子事业更加珍惜,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做包子上,因为他深深知道,决定未来成败的还是包子的质量。那个时候,他是厨房、前台连轴转,虽然很累,但却很开心,因为只要想到未来,内心就充满了无限的能量。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又陆续在全国开办了300多家分店,通过建立全机械化的中央厨房,机器包的包子更是让他的产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在每年总计能卖出1亿个包子。
如今老王的梦想就是在5年内,包子年产量做到13个亿包子,全国每一个人都能吃到他的一个包子。
描述创业艰辛的故事二:
80后小伙弃放弃铁饭碗,小岛上种稻养鸭的创业故事
毕业季又到了,怎样面对自己的职业人生,成为困扰当下许多年轻人的难题。然而,苏州有一位“80后”年轻人,在捧了7年事业单位的“金饭碗”之后,2年前,出人意料地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旁人看来颇为“另类”的选择。
王树基出生于1983年,给人的印象是典型的大男孩,青春,阳光,透着一股子灵气,还有些小小的狡黠。而问起他的工作,他会很兴奋地打开话匣子。“我可是个有知识含量的新型农民,种的是生态大米,做的是环保项目,而且还是为自己打工。人生的道路千千万,创业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长和价值。”
放弃文广局事业岗位,来到徐州的一个小岛上开始梦想旅程
2006年,王树基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他获得了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的机会,并顺利取得了事业编制,主要的工作是组织和安排各类节庆活动。可以说,这份工作既专业对口又符合他的兴趣特长,更是很多人羡慕的“金饭碗”。然而工作七年后,一次随意的聊天却改变了他的人生。
一次因工作需要,王树基随车运输东西,坐在副驾位置的他随意和司机聊起了天,司机告诉他,自己是盐城的农民,到城市里打工,孩子和父母留在老家,老家有几亩地,他父母每年就靠国家收购和补贴过日子。开货车虽然辛苦,但每月至少5000元的收入,顶得上老家种地一年。现在农村大量的年轻人到城市打工,村里很多地都荒废在那儿。
无意间的几句话让小王上了心思,是不是可以把荒废的土地集中起来做些事情呢?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如果有了地,哪怕只是保障自己及家人的饮食安全也好啊!怀着这样简单的初衷和想法,王树基找到了几个朋友,大家竟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随后他们开始考察土地,筹措资金,王树基还来到了双塔街道创业能量站,专门了解了创业政策并参加了创业培训。两个月后,他们决定在徐州微山湖的一个小岛上开始自己的梦想旅程。小王顶着压力,毅然辞掉了事业单位的工作,一头扎进小岛,做起了草脚农民。
岛上没通路没通电,摆渡来回要1600元,拆下电瓶车的电瓶维系30瓦的灯泡
“现在想想,当初决定创业靠的是一股子没来由的热忱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甚至还有些年少轻狂。真正做起了农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过幼稚,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成长和成熟起来。”如今,说起创业初期的磕磕绊绊,王树基颇有些“都付笑谈中”的大气和坦然。
创业的首要问题就是交通,小王他们选择创业的小岛,其实是一块没有通路的河田地,岛上没有通路也没有通电,更没有人居住。附近的村民都是划船上岛进行种植,顺便捞些河里的鱼虾来卖,从而维持生计。
小岛地属南水北调的枢纽,京杭大运河和微山湖的岔口,周边50公里不允许有工厂建设,这让小王他们喜忧参半,喜的是岛上生态环境非常好,土质、空气都不受污染,为种植生态大米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忧的是创业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王树基介绍说,摆渡一个来回就是1600元,要运4台水泵过去抽地下水,才能维系水稻的生长需要,每天80升的用油硬是过了河从这头扛到那头,而走上一圈要好几千米。晚上晚了回不去,将就在地里的简易房里睡一宿,要知道荒岛无电的一宿是很难熬的,除了电瓶车拆下的电瓶简单维系一个30W的灯泡,整个岛上没有一丝其它的光亮。
上网查资料找到“稻鸭技术”种植生态大米,80后小伙伴开始农民生涯
“其实,这些在我们决定创业的时候就有了心理准备的,但是真正亲身体验的时候,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80后’还是有点扛不住了。可是,已经把自己工作七年的积蓄全部投进去了,当初辞职的时候还信誓旦旦对父母保证,一定不会退缩和后悔。有句话说得好,不逼一下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这么艰苦的环境我们最终还是HOLD住了。可是技术的难题却着实让我们犯了难。”
确实,这群“80后”小伙伴想要种植的是生态大米,不打农药不用化肥,而这几个创业伙伴却没有一个是学习农业相关专业的,技术从哪里来,这让大家一筹莫展。好在,年轻人有的就是探索精神,通过朋友圈和网上资料查找,他们发现了在我国已经实验十年之久并且已经相当成熟的稻鸭技术。特殊培育的鸭子孵化后第7天就开始到水稻田里与水稻共同生长,鸭子吃虫翻土提供肥料,而水稻田就是鸭子的家,利用生态循环达成共赢。这项技术吸引了他们,在参观了几个成熟的企业,学习相关技术后,他们聘请了技术专家,用稻鸭技术正式开始了农民生涯。
“困难是不少,但乐趣更多,野鸡野兔野鱼野虾,漫步小岛,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自己种的水稻每天长高,看着为水稻服务的鸭子每天长大,真的特别幸福。其实很多城市人都向往农村生活,那是真正的放松,没有朝九晚五,没有电脑电视,纯净得像回到从前。自己动手烧吃的,偶尔划划船捞点鱼虾,自己种菜养家禽,人生有这样一次经历真的很幸福。”王树基感慨道。
种植的大米一年就达到了绿色标准,最大的收获是女儿懂得珍惜粮食
创业两年,王树基的事业在街道创业能量站的关注和扶持下稳步发展,如今,已成为高校产学研教学基地,种植的大米一年就达到了绿色标准,而这个过程一般需要2年。创业的第二年,也就是今年,他们更准备在收获以后进军有机大米的种植和培育。
从“五谷不分”的大学生到掌握现代农业知识的“新型农民”,从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到担负十余人事业的企业负责人,王树基的青春充满了未知和希望,也更多了些责任和担当。
“做父亲了,家庭教育是大头,我有个三岁大的女儿,小时候挺乖,现在有些小淘气。”
王树基坦言,现如今的年轻人很大程度会依赖父母帮忙带孩子,于是就有了隔代宠,女儿之前吃饭总有些浪费,宁愿饭后吃零食,但是,自从爸爸开始从事农业,她就知道自己家里吃的米是爸爸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每晚的米饭吃得干干净净一粒不剩!“或许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吧!”说起自己的女儿,王树基满是幸福。
描述创业艰辛的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