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受众心理学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6 16:57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析受众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受众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网络流行文化受众心理浅析》

【摘要】本文借助“贾君鹏事件”这一网络流行文化的典型,探析受众对网络流行文化的接收过程,从受众心理层面揭示网络流行文化的形成原因,以期能为正确引导网络文化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网络流行文化 狂欢节 集合行为

互联网以狂风暴雨之势深人人们生活。在网民的集体努力下。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颠覆传统的方式大行其道,同时也被扣上了低俗文化的帽子。但是。以广大受过良好教育、有着较高素质的青年为主体的网民.为什么会“浸润”其中,自愿为其充当摇旗呐喊者的角色呢?

一、网民的接收过程

我们以极具代表性的“贾君鹏事件”为例来分析一下网民从接受到传播网络流行文化的过程。

首先是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约定俗成的意义解读。按照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每一个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构成。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音一形象两部分构成。声音一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想象。这种概念一意义就是所指。对于“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网民在刚开始看到时只是按照平常在现实生活中的思维路径去理解其原有的所指.并产生一种唤起儿时记忆的温馨感觉。

其次是分裂信息原本的能指和所指然后赋予其新的所指并传播出去。在第一阶段之后.网民会马上意识到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是虚拟的网络世界而并非现实生活,对于这么一句空洞洞又十分平常的话,会觉得它必定不会这么简单,于是会将“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能指和所指进行分割,去掉原有的所指,然后结合自身环境。赋予其新的所指――“没有《魔兽世界》来打发时间,我们很无聊”、“《魔兽世界》到底什么时候能重新开服?”――网民在虚拟空间里大肆发泄自己的不满.通过不断的跟帖转帖来填补自己无聊的时间。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贾君鹏这个并不存在的人“被”火了!网民也从中获得了狂欢的快感。

然后将已经被分裂的信息继续剥离,去掉能指,只保留所指,于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平淡普通的话就被简化成一个公式,即“×××,你××叫你回家××!”

最后,人们再赋予它新的能指,于是便有了“贾君鹏爸”、“贾君鹏姨夫”、“贾君鹏侄子”等“贾君鹏家族”,以及仿造这种句式的无数变种的粉墨登场。

二、网络流行文化的“狂欢节”特质

可以说“贾君鹏事件”是一个网民寂寞无聊时自己举办的狂欢节。

狂欢节被认为是一个在官方世界之外的属于大众世界的第二种社会生活。在这种社会生活中没有地位差别或森严的社会等级。狂欢节的功能是解放,它纵容一种创造性的、游戏式的自由。它也遵守一定规则,但与体育运动的规则倾向于复制社会规范不同,狂欢节的规则是反转既定规则。狂欢节将那些等级地位与特权悬置起来.沉溺其中的大众(即使是那些有特权享受的人有时也乐得放弃特权的限制――悬置特权,与民同乐,返回“本我”)得以从社会创造与规训出的“主导性话语结构”中逃遁,身体暂时脱离它的社会定义与控制,从解脱中获得狂喜式快感。狂欢节是解神话式的,因为它暴露了社会秩序的随意性与脆弱性。狂欢节为人们的快感理想提供一种深层模式――这种理想是乌托邦式的,又是反霸权的。狂欢节是一种深入渗透大众“观察世界的特殊角度”和“体验人生的特殊感觉”的形式和活动。

对照西方中世纪的狂欢节活动,我们会发现,如今每一次网络文化的流行从根本上就是一次网民自己举办的狂欢节。网络文化以其对生命本能冲动的宣泄、轻松幽默的形式以及虚拟匿名等特点,使广大网民能够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放下各自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摘掉种种面具,发泄不满,消解压力,从而获得一种狂欢的快感。面对社会的不认同和巨大的社会压力.强者生存的游戏使人们不得不借助中世纪式的狂欢来暂时逃离现实。

三、网民的接收心理

对于广大网民为什么会沉浸于网络文化而自得其乐,并且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受众被动地接收网络流行文化.同时也是作为传者的身份传播网络流行文化,笔者认为从心理层面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主体地位获得满足的快感。

在现实社会中,广大网民(以青年为主)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社会资源占有量较少,社会地位不被重视,对于公共事务缺乏发言权和主体地位,社会身份不被认同.于是他们转而向网络l聚集。试图在网络世界里向同龄人获得认同,进而获得自我价值被重视以及向前辈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快感。

在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网络世界里,网民可以自己发现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进而获得别人的认同,于是,人们便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话语和地位劣势而在网络世界里获得满足。另外,也可以通过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主体再创造之后再进行传播.这样也能获得一种自己被认同的快感。

(二)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形成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即趋同心理。在网络中,当网民看到某个词某个句子比较流行的时候,许多网民会认为不拿来自己用一下就是落伍的表现,就会被同龄人看不起.于是他们纷纷拜倒于网络流行文化.并且由于长时间浸润其中。他们对其都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能够在某个现象还不流行时预料到它以后的流行,看到它所蕴含的流行潜力并充当摇旗呐喊者,成为推动其最后流行的力量。

(三)网络虚拟匿名条件下的集合行为心理。

从“春哥”、“曾哥”以及“蛋疼”、“插入”、“淫荡”、“华丽的一射”等这些较为淫秽的词语的流行.可以看出网民的一种狂欢节心理和集合行为心理。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等。在集合行为中.有许多特殊的传播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的暗示与人际传播中的不同,它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换句话说,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地盲信和盲从。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种机制是群体感染。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网络流行文化多是以论坛BBS为阵地,以帖子为武器,表现为一对多的传播。当某人(信息最初发布者)在论坛上发了个具有一定网络流行特质的帖子.倘若没有人顶或乏人问津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上升为一种流行文化;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有人参与讨论发表观点,那么在这个暗示和感染机制的作用下.很有可能会带动其他许多人参与讨论发表观点.这样就导致了某个现象在网络上攻城略地.最终形成一种流行文化。

2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与一般模仿不同,它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匿名性”则是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作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在这种机制作用下.网络流行文化中经常出现大量的黄色暴力词汇。

3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异常的状态。在这里.要辨认谁是信源、谁是信宿是十分困难的.几乎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动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受者。美国社会学家H・布鲁默认为.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所谓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以“哥抽的是烟,吐出的是寂寞”为例,到第一个人那里可能会变成“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第二个人又改成“哥发的不是帖,是寂寞”,然后又是“哥上的不是猫扑,是寂寞”、“姐喝的不是酒,是寂寞”……或许反馈到发帖者的时候,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这样。发帖者又会作为一个接收者继续添油加醋加入主观改造再传播出去,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奇异的信息回流现象。

可以看出.网络流行文化的形成过程带有一种很明显的集合行为特征。

网络文化的流行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以上只是笔者从受众心理层面对其所作的一种解读.而在其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只有真正弄清楚网络文化的流行原因,或者说网络文化究竟是如何流行起来的,才能对其进行l正确合适的引导.不致于使某些网络事件演变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

浅析受众心理学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