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应要谨慎 不能乱用药
肾虚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肾虚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肾阴虚,肾阳虚。 肾虚的症状:肾阳虚的症状为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为“寒”的症状,性功能不好也会导致肾阳虚;肾阴虚的症状为“热”,主要有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现代科学证明,当人发生肾虚时,无论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会导致人的免疫能力的降低,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肾虚发生时,肾脏的免疫能力降低,而肾脏的微循环系统亦会发生阻塞,肾络呈现不通。所以对于肾虚的治疗应防治结合。
目前说起补肾好像只是男人的事情,而事实并非如此。肾功能男女皆有,肾虚不仅仅表现为性功能方面的改变,还包含着全身的一系列变化。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在中医理论中,肾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脏器,而是肾脏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的总称,如人的精神、骨骼、头发、牙齿等的病理变化都可能与肾有密切关系,其范围远较西医观点要广。
现代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出门有车,上班又坐得多活动少,很容易出现全身脏器功能衰退,肾虚则是其中的一种。而老年人肾虚是衰老引起的不可抗拒的生理过程,叫生理性肾虚,是不可以通过药补而重返青春的;中年人出现肾虚症状是一种未老先衰,属病理性肾虚。所谓人未老脚先衰,也是肾虚的表现。现代人为防止未老先衰首先应当加强身体锻炼,其次才是药物滋补。如果不是极度虚弱的人群,补肾应以平和为主,而且要因时、因人、因地而异,根据不同的季节、体质和气候选择不同的补肾方法,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随便拿来“补肾”药物滥用。
自我判断肾功能
要知道自己肾功能的好坏不妨自己先来个初步判断:肾功能好的人,精神好、脚步轻快、睡眠好、耳聪目明。相反,肾功能差的人,夜尿多,常常头昏眼花,腰痛腿软,眼圈发黑,容易脱发。另外,一般正常人每天的排尿量应该在1000~2000毫升左右,多于2500毫升或少于800毫升都可能是肾功能出现了问题,应及时就医。
护肾关键在日常。肾阴之水人人都要重视养护。除了适当用药外,日常保养更为关键。如性生活要适度,不勉强,不放纵。饮食方面,无力疲乏时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消化不良者多喝酸奶,吃山楂;平日护肾要多吃韭菜、海参、人参、乌鸡、家鸽等。经常进行腰部活动,这些运动可以健运命门,补肾纳气。还可多做一些刺激脚心的按摩。中医认为,脚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身健体、防止早衰,并能舒肝明目,清喉定心,促进睡眠,增进食欲。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紧张,家里的烦心事再多,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也要按时休息。
少男人本能地认为就是补肾壮阳,所以各种动物的鞭、鹿茸是他们的最爱。其实,这是最常见的补肾误区。一般而言,大多数的男性不需要单纯的补肾壮阳,要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来细分出不同的进补方式。同样是性功能减退这个肾病的症状,原因就有多种,进补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要根据引起症状的根本原因进行调理。
湿热型:这类男士除有性功能减退症状外,还有口苦、小便黄、乏力、便溏等症状,对这类男士应给予清热利湿。
气血不足型:这类男士除有性功能减退症状外,还有头晕、眼花、乏力、睡眠不好、手脚发凉等症状,应给予补气养血。
肾阳亏损型:症状有腰膝酸软、头昏、眼花耳鸣、四肢厥冷、夜尿多等,只有这类男性才需温补肾阳,也是通俗所说的补肾壮阳。
脾虚型:脾为先天之本,脾虚之后可使气血不足,导致全身虚弱。有慢性消化不良、怕冷、体力较差等症状,进补时应该多注意吃山药、大枣一类富含淀粉,容易吸收的食品。这类患者,在保证每日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多喝山药粥、大枣粥和鲫鱼汤、鲤鱼汤。若加入红枣、枸杞等滋补类食物,效果更佳。
肥胖型:中年男性中这类较多,体胖(通常为腹部肥胖),常有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大便稀薄,精神较差,大多有脂肪肝。这类患者应以健脾胃为主,平时多吃蔬菜、控制饭量,少饮酒,多活动。进补时应该注意少吃盐,以便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多吃人参、海参、鲍鱼、虾、动物内脏等营养丰富而且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在用鱼、虾和参类进补时配上红小豆汤、冬瓜汤等清淡利尿的食物,进补效果更佳。
瘦弱型:很多男性身体瘦弱主要是由于热量摄入少、睡眠时间少和运动量过大引起的。因此在进补时应该注意适当的增加睡眠时间,减少运动量。饮食上注意多选择高能量、高蛋白食物,如小麦、大麦等主食。进补时可多吃羊肉、牛肉。
肠胃不和型: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数男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所造成的肠胃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胃不好的男性在进补时应该遵循清淡、易消化、各类营养均衡摄入的原则,忌大鱼大肉,改变暴饮暴食坏习惯,减轻肠胃负担。在日常饮食上可以多喝玉米粥和莲子羹,在肉类的摄入上,肉丸子、肉汁汤容易消化,又能保持肉类原有的营养,很适合消化能力差、胃气不足的男性进补
补肾应要谨慎 不能乱用药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