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

发布时间:2017-03-01 12:29

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考试即将到来之际,同学们要准备一些复习题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勤勉向上,成就自我,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9分)

1.给加点字注音,按照拼音写汉字。(3分)

谛听( ) 清冽( ) 参差( )

镶嵌( ) 瑰( )丽 鳞次栉( )比

2.默写。(3分)

①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 ,唐朝著名 。

②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了早春的迷人风光。该诗颔联和颈联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三个词语是

3.读下面一则轶事,诗人的回答表现了什么特点。( )(3分)

一位著名的诗人在只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与一个怀有敌意的批评家相遇。那个批评家蛮横地说:“我从不给疯子让路!”诗人退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

A.表现了诗人的宽宏大量 B.表现了诗人的高雅风度

C.表现了诗人的反击艺术 D.表现了诗人的自命清高

二、现代文阅读(41分)

(一)(11分)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道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神木”得名的来由。(3分)

5.分析划线句的写法特点,说说句子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感受。(4分)

6.作者没有见到阿里山的姑娘,他遗憾吗?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哪里呢?(4分)

(二)(14分)

五月份,正是收获谷子的季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亲戚朋友都要来帮忙。勐腊乡曼那村的爱拉,平日在电站当工人。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由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从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也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所以,这么丰盛的一顿饭也没花什么钱。下午,他们再一起去帮助他们的朋友波温岁打谷子。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村寨一般都建在水边,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泼水节,他们在村里的饮水井上修建一座神塔,在装饰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镶嵌着许多小镜子,以求得到神灵的保护。塔身将水井盖住,避免灰土、杂物落入井里。傣家人就连小孩子们都自幼受到大人的影响,从不到井边玩耍,傣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斑。

7.选文第一段描写了什么场面?有什么作用?(3分)

8.“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一句话中的“那”指的是( )。(3分)

A.男人用自制的农具打谷子。

B.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用木棰细细地打谷子。

C.美丽的自然风光。

D.傣家人男男女女互帮互助打谷的场面。

9.写出选文中第二段的中心句。(3分)

10.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傣族人对水有一种崇敬感?(3分)

11.为什么傣族人对水有崇敬感?(2分)

(三)(16分)

①威尼斯是一个奇特的城市,这里不是“开门见山”,而是“ ”。②听说,原先这里像太湖水乡,也有说类乎苏州城,其实,威尼斯,她有独特的瑰丽的形象。③这里没有汽车,大小船挤在大运河里,穿梭般的来往不绝。④我们登上汽船(等于城市公共汽车),观赏两岸风光,十四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和贵族院落,鳞次栉比。⑤泛舟在大运河上,就像在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⑥汽船穿过一座座桥梁,其中有一座全由大理石建成的“李亚度桥”,特别引人注目,就是1592年建成的独孔拱桥,雕刻精细,造型优美,桥上两侧开设商店,别具一格。⑦汽船向前驶去,河道逐渐开阔,现代化的摩托艇、汽艇和古老的“公朵拉”并行。⑧“公朵拉”是一种小游船,翘着头尾,由船夫摇橹,供游客饱览两岸风光。⑨据说历史上盛时有一万多艘,现在只保留四百艘了。

1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1分)

13.写出上面这段文字的中心句。(2分)

14.用“‖”给文段分层次并概括层意。(3分)

层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5.本段是抓住了威尼斯建筑的什么特征来写的?又是怎样写的?(3分)

16.作者说,威尼斯“有独特的瑰丽的形象”,请你说说她的独特之处有哪些?(2分)

17.作者将威尼斯与太湖水乡和苏州城作比,作用是什么?(2分)

18.为什么作者说“泛舟在大运河,就像在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3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9.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斗折蛇行( )

③以其境过清( ) ④不可久居( )

20.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3分)

⑴写鱼静态的句子:

⑵写鱼动态的句子:

⑶写鱼情态的句子:

2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段的段意。(3分)

22.翻译画线的句子。(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3.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3分)

24.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多选)(3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5.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闻水声,如鸣佩环”?(2分)

四、写作(3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是所有的鸟都能飞越太平洋,而有一种小鸟,却能飞越。它需要的仅是一小截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落中树枝上休息。饿了,这就站在上捕鱼。困了,它就站在树枝上睡觉。就这样小鸟越过了太平洋。

其实,对每个人来说,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那截树枝”。那么,什么是我们心底的“那截树枝”呢?是追求?是自信?是责任?是习惯?是信任?还是……

请以“那截树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试题所给材料,可用也可不用,但所写内容必须是话题范围内的。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答案:

一、1.dì;liè;cī;qiàn;guī;zhì 2.①《柳河东集》;柳宗元;文学家 ②早莺;新燕;浅草 3.C

二、(一)4.神木体形巨大,历史悠久,所以被冠名为“神木”。 5.作者运用“如蝉、如蝇、如蚊”三个比喻写出了山林里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反衬静,表现了山林的幽静。 6.示例:作者领略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如同见到了一位美丽的阿里山姑娘,他也坚信阿里山的山水可以养育出如山水般清新脱俗的阿里山姑娘,他并不遗憾,这个姑娘已被他装在心里了。(或:作者不会感到遗憾,阿里山姑娘只是一种美的象征,作者在美丽的阿里山山水中已经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并把她永远放在了心里。)

(二)7.傣族人互帮互助收谷子、打谷子的场面,突出傣族人民风淳朴。 8.D 9.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 10.①村寨建在水边;②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泼水节;③村里的饮水井上建神塔,从不到井边玩耍。 11.水关系到傣家人的生存。

(三)12.开门见水 13.威尼斯是一个奇特的城市,这里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开门见水”。 14.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第一层:“水都”威尼斯的形象独特而瑰丽;第二层:威尼斯的建筑美;第三层:叙述“公朵拉”。 15.历史悠久,别具一格。先总写威尼斯的建筑,再聚焦于“李亚度桥”,从面到点。 16.没有汽车,大小船只挤在大运河里。登上汽船,就等于登上城市公共汽车。观赏两岸的建筑风格各异,像在参观欧洲建筑博览会。 17.比较出威尼斯既是像太湖水乡和苏州一样的水城,但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8.因为大运河两岸有十四五世纪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和贵族院落,还有造型各异的桥梁。

三、19.①大约;②像北斗星那样;③因为;④停留 20.⑴日光……不动;⑵俶尔……翕忽;⑶似与游者相乐 21.一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二段:写潭的水源。三段:写潭四周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22.①潭中大约有鱼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②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23.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24.CFG 25.因为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所以水与各种形状的石头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