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平均分最能反映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课程方案》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我们全体中、小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贯彻执行的。
《课程方案》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 。中小学教育要: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基于以上要求,我们在考核教师班级、学科教学水平,考查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时,基本宗旨,应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班级学生成绩平均分的统计,最能体现这种精神。
1、平均分体现了班级学生学习的总体平均水平。要想提高班级平均分,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提高优秀率,让优等生保持下去,不断提高成绩并增加人数;二是要提高及格率,让中等生保持下去,不断提高成绩并增加人数;三是要辅导学困生,不断提高成绩并减少不及格人数。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平均分的提高。因此,平均分最能反映教师教学工作对班级全体学生所付出的努力。
2、三率(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的统计方法,是对优等生、中等生的成绩进行了多次重复的计算,并且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优秀率高,平均分自然就高,再计算优秀率,就重复了一次。同样,及格率也是如此,而且统计及格率,优等生也在其中,那么优等生就又重复计算了一次。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平均分的重点、难点在学困生的辅导上,只在平均分中体现,没有再次重复计算,试想,两个班级如果平均分相同,优秀率高的班是不是不及格的就要多些了啊?这样的三率计算,考核教师对学困生所做的努力,能公正吗?如果再把辅导学困生的提高率加上,都重复计算,有意义吗?
3、以平均分为基础,统计班级成绩的提高率,较能客观公正地体现教师教学工作的努力。但是受试卷、阅卷、学段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操作。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中小学教育的目标。考核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平均分的统计,简单而全面、客观而公正地体现了老师们的工作,何乐而不为?优秀率、及格率作为教师衡量个人教学情况,作质量分析也是有很好地参考价值的,但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给教师教学工作下评语,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有失偏颇。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抓尖子生的培养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了习惯,重视优秀率、及格率也理直气壮地被视为懂教学、会教学,辅导一个尖子生就可以有二次加分机会,辅导中等生也有一次加分机会,那么,学困生的辅导谁还去做啊?素质教育的新模式要求我们还重视学困生辅导的老师们一个公道,三率之和的统计考核方法是不是该改一改了?
平凡简单的平均分统计考核,素质教育欢迎你!
班级平均分最能反映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