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之旅----------榆林窟
我们西北旅行的主要一个目的,是想去看看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莫高窟”。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中国佛教石窟,敦煌石窟的文化,我们选择了西千佛洞、榆林窟、莫高窟三个一脉相承,同为娇纵的姊妹窟为完整体系来参观。
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区西南35公里处,据说石窟为北魏时所开凿,其结构、彩塑、壁画艺术风格等与莫高窟体系相近,是敦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到达那里时天开始下起了零星的小雨,刚一下车大家都十分惊讶,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坦戈壁,除了有一块“西千佛洞”的牌子外,那里有什么石窟的影子?开车的师傅告诉我们,你们从左边下去吧,石窟在下面呢。我这才发现,我们所站之处的左边,隐约有柏树的枝叶从地下面冒了出来,走近一看是约有百余丈深的涯谷,从上望下去有些头晕。我们顺着石梯下到底部,立刻便对“别有洞天”这个词有了深刻的体会。涯上面是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涯下面是曲径通幽的茵茵草地和参天松柏,顺着这个花园一样地方的左边走去,却是气势磅礴的党河,喘急的河水裹着厚重的泥沙东流而下,在河床里翻起层层混浊的浪花。西千佛洞就位于河床北岸沙山的陡峭崖壁上。不巧的是因为下雨,为了保护石窒壁画,所以不能开窒。我们也只能站在党河岸上,仰头望着那一排16个小小的洞窒门,心中对老祖先充满了钦佩和敬仰。他们是用怎样的智慧和毅力,在这结构松散的沙山崖壁上开凿洞窒,而在那些小小的洞窒里又珍藏着多少艺术瑰宝啊!
榆林窟距敦煌175公里,位于瓜洲城南70公里处。我们特别挑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前去,车沿着祈裢山脉婉蜒前行,沿途除了沙漠戈壁,也有大片草原和耕地,眺望散落在无际草原中优闲自在的牛羊,总算找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近3个小时后,我们的车停在了一片沙石地上,平地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榆林窟三字。有了上次的经验,我们自己四下查看,发现平地突然陷下去的地方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峡谷,两边砾石壁直立,足有百多米宽和近百米深。顺石梯下到谷底就是并不宽阔的榆林河,榆林洞窟就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42个洞窒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但只有东边的洞窒可供游人参观。后人在通住各洞窒之间修筑了水泥人行栈道,每一个洞窟都装上了铝合金门,铝合金门内还有一道木格子门,有些洞口还象窗子一样装上防盗网,这可能是加固保护的需要,但却也破坏了原来洞窒的原始风貌。我远远看见西壁的一个洞窟口是一个很旧的木质小阁楼,木质门楼露于风雨之下几乎已经烂完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洞口,我想这应该是洞窟门楼原来的样子。
可能因为这个地方太过偏远,而名气又远没有“莫高窒”大,所以虽然是旅游的旺季,游客却很少,连我们一起也不过二十来人,我们分成了三批进窒参观。我们的解说员是一个戴眼镜的年青小伙子,他告诉我们为了保护的需要,只能看七八个洞窒,而且每一批客人看的窟都不相同,好让洞窟也能轮流休息。小伙子用钥匙打开洞窒门,洞窒里一遍漆黑,但随着手电亮起,我们眼前便出现了一个佛的世界、一个极乐的天堂。这里的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精美的佛和菩萨画像,有场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画,有种类繁多的花卉禽兽,有极为精致的装饰图案。身临其中确实能感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那些佛教故事中的深刻寓意,又岂是我类俗人可以参悟的。参观一个多小时下来,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就只有那幅绘在主室顶上的唐代飞天单幅画像了。画中的飞天仙美体态丰满,面如满月,长眉如鬓,一双细长的妙目安详而慈爱,高高鼻梁下的樱桃小口微微嘟着,她一手拿着长笛斜放胸前,一手自然摆动在身边,双臂晶莹圆润,十指丰满而修长。她身着飘曳的长裙,欣欣然地向极乐的天堂飞去。其壁画线条之细腻、色泽丰富之鲜艳、人物生动之传神,让人叹为观止。我不仅惊异于她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依旧的光彩照人,更震憾于她带给我那份无以言表的安静与详和。我来前也查阅了一些资料,知道榆林窒的壁画珍品是29窟的西夏壁画《玄奘取经图》和25窟的盛唐壁画。但解说员告诉我们为了加强保护,这两个窒已很少开启了。他还开玩笑说:“即便你出两千块钱一张门票,我们也不能给你们看。”从西千佛洞的下雨闭窒到榆林窒的休窒,虽然我们对无缘目睹文化瑰宝深有遗憾,但也对国家对文化遗产的强力保护深感欣慰。
我们特别留了一个上午的充足时间去参观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莫高窒”。没想到早上八点半我们到达那里时已是人山人海,我们也没有顾得上看看周周围的环境就先急匆匆地过了安检。之后我们被安排到了一个约有三十来个人的组里,解说员首先给每人发了一个耳机,以便在解说员在轻声解说的情况下游人也能听得清楚。并告之我们由于游人太多,只能看七个洞窒,请大家理解。随后他就带我们到洞窒的门口等候,等里面的游客出来后才能进去。洞窒的空间本来就不大,大家一拥入就挤得满满的,只好肩并肩的挨着,毫无回转的余地。我们的头随着解说员的手电光不停的转动,眼睛也只能看得见他手电照到地方。因为在榆林窒被飞天壁画打动的原因,我特别关注莫高窒的飞天壁画。在莫高窒中的飞天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之,飞天仙女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飘曳的衣裙,飞卷的舞带,正如李白咏赞的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其场面气势是榆林窒中的单幅壁画无法比拟的。但也许是离得太远的原故,我看不清那些飞天散花仙女们的神态。因此,我更喜欢榆林窒中那素雅朴实的单幅飞天壁画。
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也许是得给下批游人让地方的缘故,解说员讲得很快,而我对佛教文化自认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听得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更为有意思的是我们这个组里还有几个外国人,反正是不会讲中国话的那种,真不知他们看懂了什么?或又听懂了什么?好在我女儿和朋友的女儿一直在给他们用英语翻译着。过后我表扬她们俩个:“你们不错啊!这么复杂和专业的佛教故事或佛语你们也能译得出来啊?”她们俩狡狤的一笑,异口同声地说:“遇到那些佛教的东东,就绕过去呗!”我无语!
一个多小时的参观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是跑马观花的参观,但我仍被莫高窒古建筑的宏伟精美、壁画的丰富多彩、雕塑的生动传神所震憾。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现存的洞窟有735座,每个洞窒内都蕴藏着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和佛教文化,无疑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其规模和内容都是西千佛洞、榆林窒,乃至当今世界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据说莫高窒自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以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被运出或破坏。虽然我们没有资格来评价他的是非功过,但大量的珍本和孤本流失海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被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偷走的壁画陋痕也那么直白地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最后,我们在陈列馆院内看到一块大石头,上刻:“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游过莫高窒之后,这块石头也许便压在了每个中国人心头吧。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如果怀着崇拜的心去观赏莫高窒的话,请做足功课,并一定选择旅游淡季!
大西北之旅----------榆林窟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