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丽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2-12-12 17:24 阅读量:1580 日记本:《个人日记》

一个美丽的传说

我不知道这样一件事情,枣树坡这个村名,是从什么时候改成寺庄村?原因又是什么?村里人都这么猜想:或许村里以前修建过寺庙?或许村里以前就有过寺庙?既然祖先这么改,就一定有他们改得理由。没理由的事情,祖先是不会做的。我这样想,还是想不出一个能写在纸上的理由。问父亲?父亲说他也不知道。父亲又说,好像和寺院和庙会有关。父亲一句从前,叫我不能想象。在我印象中,我村就是现在这个名字。

明朝洪武三年,始祖身背家佛观音从朔州马邑县徒步走来,为的就是求神保平安。我想,祖先改名,是否与南观音庙有关?南观音庙在我脑海里没有印象。听父亲说,南观音庙在一九五八年就拆了。拆得原因,好像是和修铁路修水渠有关。它的位置,大体就在村西南巷和水渠交界处。

村里人回忆,南观音庙坐南朝北,背靠祖坟,面对村庄,圈洞成阁,阁上建庙。在庙西有一条石头铺的小路,人们就是从这条小路进庙敬神的。庙下面是一个石头砌成的石洞,供人们行走,南观音庙拆了之后,村里人把南观音敬移在村西奶奶庙内。

人们还说起这么一个故事,意思是说过去,原本没有寺庄村,也没有南窑头这个村名,更没有枣树坡这个地名。村东的白石村,过去叫古村,村里有一座古寺庙,叫寿圣寺。

据《山西寺庙大全》第831页所载:寿圣寺属明朝兴建,始建年代不详,地址在白石村。现存情况为:“十八罗汉殿、伽蓝殿、天王殿、龙王庙、关帝庙,保存较完整。”在《忻州文史资料》第11期127页中,有如下文字记载:“寿圣寺,位于下佐乡白石村内,明代,市保单位。据清乾隆三十八年五月碑记:创建于元皇庆元年。总体布局:大佛殿居中,左右配殿为十八罗汉殿、伽蓝殿;大佛殿前为天王殿,东为龙王,西为关帝庙。天王殿面阔进深各三间,脊檩题记为明成化岁次乙酉年建立。前檐共七朵斗拱,单抄四铺作,余皆为清建。保存较完整。”

寺庄村这个地方,原来是寿圣寺院里的土地,过去也叫田庄子。后来寿圣寺香火旺盛,前来寿圣寺拜佛进香的人越来越多,寺院的土地也在逐年增加。寺院土地增加了,雇用的佃户,也就是给寺院里种田的人们,也就相应地增加。由此,发展成为一个村庄,是当时那些人们没有想到的事情。寺庄村名,大体由来于此。

此时,从我脑海里驶出一辆马车,一个车轮子上写着:从枣树坡开往寺庄。另一个车轮子上写着:从土窑洞变成瓦房。这辆马车,应该就是识文断字的人们,经常说起的那个历史。

这就是我的家乡。它位于忻州城西南,过去叫城南乡,现在改成豆罗镇。村东一公里是白石村,再往东走就是苏村、下佐村、豆罗村、关城村,关城村就在系舟山脚下。系舟山,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拴船的地方。《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系舟山,尧遭洪水,系舟于此。”系舟山因此得名。由此可知,忻州盆地过去是海底世界。

村南就是北同蒲铁路线,过了铁路,就是以前的南窑头村,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枣树坡,再往南就是五峰山。紧挨着铁路,就是一条大渠,名叫白石大渠。有人说这条水渠为白石村黄罗道所修,也有人说是明朝政府修的,都没有文字记载。

这条水渠,从阴山引牧马河水,沿牧庄村北从西向东流出,经寺庄村,再流到白石村,约十华里长。村里人讲,以前因为分水浇灌土地,三个村庄的人,经常因为用水时间长短,发生打架事情。最后商定下一个办法:焚香分水。意思就是开渠时,先点一炷香,根据村子里的人,或者是根据村子里的土地,然后根据这炷香烧得长短距离,来确定一个村庄的用水时间。

河对面是下河北村,下河北村的形状似“金蛾扑水”,传说这里还有一个典故,然而我却不得而知,只好存史待查。西面是火车站,过了火车站就是牧庄村,从牧庄村再往西走,就是阴山。

人们传说,“阴山吃石”是一个美丽的神话。阴山位于忻州城西南二十公里处,在牧庄村以西,山势低缓,呈南北走向,北临牧马河,西傍葫芦川,地势险要。令人惊奇的是,两河在阴山以上,河床砂石滚滚,水流混浊,急流澎湃,奔腾不息。而从阴山流出,则变得水清砂细,磐石巨物,全然绝迹。相传卵石为阴山所噬,故有“阴山吃石,盂县屙铁”之俗语。现实就是这样,阴山以东牧马河里的砂子,形状像黄豆,颜色又是白里透红,人称豆砂。也有人说,因取砂地点在豆罗,故取名为豆砂。众说纷纭,不辩真假。

阴山上面就是庄磨镇。说起庄磨镇,我想起一位名人,他就是近代著名诗人公刘老前辈。他老人家原名叫刘仁勇,江西省南昌市人,1927年出生,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作协,1981年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曾任中国作协安徽分会文学院院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老人家下放在这里,接受贫下中农劳动改造。那时我还小,没有见过他老人家,倒是后来在《小说选刊》1985年第3期上,看过他老人家写的一篇小说《先有蛋,后有鸡》,小说中有好多我们那儿的地方方言。比如叫爹为大,叫几棵树为几抱(音为勃)树,叫妈为波(取其音),公刘老前辈为此还创造出了这么一个字来,我在电脑上怎么打也打不出来,这个字是“女”字过来一个“白”字,音为波,意思表示妈妈或母亲。还有,人们常说的蹲,在我们那儿叫圪蹴。

就连小说中的那个村名,他老人家竟然给叫了个:碾庄。这个碾庄,其实就是把庄磨二字给翻了一下。石碾与石磨同属石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碾庄,其实就是庄碾,也就是庄磨。这是我的猜测,或许也是公刘老前辈的别有用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庄磨这个村庄,给他老人家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他老人家是有感情的,否则他不会用“碾庄”这个村名。

一个美丽的传说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