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行时……

发布时间:2012-12-12 17:24 阅读量:669 日记本:《个人日记》

历史进行时……

在《忻县志•建置沿革》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忻州)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太原郡,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置新兴郡,同年置九原县,境内始有行政建制。北魏永兴二年(公元410年),另置秀容郡、秀容县。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复立新兴郡。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忻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秀容,置定襄县。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忻州改为定襄郡,属河东北路。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复为忻州,领定襄、秀容二县。元初改九原府,不久复为忻州。明洪武初,秀容县并入忻州,属冀宁道。

在《明史·地理志》第111页中,有如下文字: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县入。这就说明,寺庄村在明朝以前属秀容县管辖,关于这个问题,同族伯父张堯(二十一世)生前曾留下一篇文章,其中提及此事:“我县原名秀容县,建城于冯村、上曹庄之间,未见实迹。”另据忻州第一才子宋文明记忆,他老人家在庄磨镇工作期间,在上曹庄村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曾经发现过许多城砖城瓦,这就证明同族伯父张尧遗稿中所言为实,而并非“未见实迹”。据万历《忻州志》记载,明朝属都村制,寺庄属集贤乡,称:忻县或忻州集贤乡路村二都寺庄村,张姓为三甲,邢姓为四甲。清初忻州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为忻州直隶州,领静乐、定襄二县。清朝沿袭明制,清光绪《忻州直隶州志》中有记载。1913年废州改称为忻县。民国初,也是沿袭清制。

1917年,阎锡山实行“村制”,设编村,满三百户为一编村,当时又有主村、附村一说,寺庄村隶属不明。1919年开始实行区制,寺庄村属四区管辖,区公所或区政府驻庄磨村。1937年忻口战役后,忻县抗日政府以北同蒲铁路为界,分为东忻县与西忻县两个县制,寺庄村属西忻县。1939年晋西事变后,此制遂废。1945年,阎锡山政权重返忻县,寺庄村仍属四区。1946年,又由区易名为乡。同年八月,东、西忻县合并,统称为忻县。

1948年7月21日,忻县全境解放,此制即废。建国初期,仍实行区村制,寺庄属八区,称行政村,区政府驻庄磨村。1953年,改行政村为乡建制,称八区白石乡寺庄村。1956年4月,归下佐乡管辖。1958年9月,又改为政社合一,称红专人民公社寺庄村,公社驻豆罗村。1958年12月1日,忻县和定襄县合并,改称为忻定县,寺庄村仍属红专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8月,忻县和定襄县分治,复称忻县,寺庄村归下佐人民公社管辖,称寺庄生产大队。1983年9月,忻县改忻州市,寺庄村仍旧归下佐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9月,由下佐人民公社寺庄生产大队,改为下佐乡寺庄村民委员会。

2001年1月,忻州撤地设市后,原忻州市改为忻府区,隶属关系同前所述。

历史进行时……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