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识杨志勇

发布时间:2012-12-11 18:46 阅读量:1464 日记本:《个人日记》

文/边村

几个月前,我收到杨志勇先生赠送的文集。他的文集共三部,分别为:《邂逅天使的方式》、《害怕遇见美女》、《我不是情种》。

我与杨志勇未曾谋面,但知道他是旬阳人,和我是同乡。十多年前,他到省城西安闯荡,遂落脚一家报社,从此,就以记者的角色切入生活,并以快乐的方式兼营文学,涉笔散文、诗歌和小说。当然,这是他的简历告诉我的。在他遥远的家乡——那个汉水之滨,他曾当过农民,村干部,乡干部,当过老师,办过学。这个有血性的旬阳汉子不甘于命运的平庸,一刻也没有停止折腾,他终于由一个泥腿杆子华丽转身为书香气十足的文化人,而且,在古城有了自己的栖居之所,也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感叹的是他没有走捷径,而是历经百般艰苦和挫折,悲壮中浸透着更多的勇气,他的成功令人佩服!

也许缘于难以割舍的乡情,我对旬阳籍作家总有一种私心的偏爱,总希望能从中捕捉到故乡那些熟悉的乡音和岁月更迭的讯息。当然,这不是多么自然的心态,但我常常又热衷于这么去做。杨志勇是走出旬阳栖居省城的青年作家,他在异乡特立独行,不惊不咋,默默地玩味着他喜欢的事情,现在竟弄出了名堂。当然,他不是炒股玩彩票,而是热衷于他的文学事业,坚持坐冷板凳,沉住气,又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我觉得杨志勇不鸣是因为他不咋呼,不功利,充其量把文学当做一项好玩的事情去做,这样就越发做出了兴趣,越发有了自己的招数和路子,而现在呢,他一鸣惊人了,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对这样的一鸣惊人是敬佩的。所以,在收到杨志勇先生的赠书后,我始终是抱着谦恭和小心翼翼的姿态。确切地说,这三部沉甸甸的文集,一下子想读完它,那是不现实的,若是囫囵地翻阅,无疑亵渎了作家的劳动成果。所以,在一定的时间里,有选择地阅读其文集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失为打开作家灵魂窗口的一个便捷途径。

《邂逅天使的方式》、《害怕遇见美女》、《我不是情种》三部文集,据作者介绍,这是他十多年来作品的汇聚,对于这样丰硕的产品,我除了讶异就是赞叹。单看三部文集的题目,会觉得花哨一些,很能让人联想到关于女人的一些话题。其实,在他的文集里面,也确切地写了些与女人有关的东西,尤其以诗歌为常见。但他写女人,并不是写那些花街柳巷中的风月乐事,而是写了亲情和爱情,炽热而纯美。杨志勇的诗歌收录在《我不是情种》这部文集里面,他的诗歌纯净自然、晓畅流利,似山野回荡的天籁之音。诗人艾青说: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杨志勇的诗无疑建立在深厚的生活根基之上,读他的诗,觉得他是边走边唱,一路踏歌而行,很有情调。他的诗并不怎么去玩形式,也不竭力扭捏,像流水,就那么或急或缓地流着;也不做迷藏,让人费事地去猜测和追逐。他的诗不晦涩,甚至有些直白:“多少个牵挂/想着你\还是想着你/不管天涯海角/无论风霜雨雪/还是现在将来/我永远都是你/前方那一盞明亮的灯火/把你照耀/把你等待”。这是他的诗歌《我是你远方的灯火》结尾的句子,可以看出,这样的诗句近乎大众化的口语,如果用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它,也许不耐咀嚼,不够诗意。但我觉得这样的苛刻是不对的,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艾青又说,最高的理智的结果,使诗人们爱上了自然和坦白。诗贵真情,真情才是诗的生命。乾隆写了那么多诗,但文学史上没有他的位置;楚霸王“大风去兮云飞扬”这一声狂吼,成了千古绝唱,看起来似乎极不公平,但考量文学作品的的价值就这么残酷。无论你怎么玩花样,玩深刻,但没有真情实感,读者是不买你账的。一位著名作家这样比喻:倘若赛跑,你跑不过人家,半路上突然停下,拿出一条蛇来耍,企图取悦于观众,也难以长时间转移观众的视线。是的,没有真情的东西,即使你用再好的表现形式,也不能长久地去征服读者。因此,我很欣赏杨志勇的坦诚,他在《宁愿选择激情》这首诗中写道:“在我的爱情哲学里/无法用理智去对待爱情/在理智与激情之间/我宁愿选择激情/牵住爱和所爱的人/因为激情我才快乐/所以我不愿意用理智自残折磨”。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会感觉是多么的实在!爱情本来是不需要理智的,情陷深处,激情自然势不可挡。诗人不遮不掩,把爱情如此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也激情澎拜,这就够了!

杨志勇的散文很值得关注。他的散文大多短小精悍,耐人咀嚼,使人颇受启迪。在他的散文中,有对亲情友情的歌唱,有对爱情的赞美和向往,有对世相怪态的鞭挞,也有对生存情状的感悟,都是有感而发,涉笔成文。他的散文不拘章法,有的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行文活泼自然。按文体分类,除了韵文、小说和戏剧之外,其它的就属于散文的范畴。严格意义上讲,杨志勇的这些散文,有的属于随笔,有的属于小品文或杂文,有的属于小小说,也有的属于散文诗,但全部归于散文旗下,也并无不妥。我很看好他触及社会问题的文字,比如《落后的老支书》,乡政府要求前进村把当年综合考核报表上报,村文书犯难了:不注水吧,和其它村相比,很容易落后,甚至成为“尾巴村”,还要挨批,罚工资。“精明”的村主任对文书说:笔头出在你手里,白纸黑墨由你写,是罚是奖全在你。文书心领神会!可支书是个实在人,犟脾气,坚持据实而报,“是多少报多少,罚就叫罚去”。因为实报,前进村在全乡年终考评中,果然位列倒数第一,成了三类村,也就是瘫痪村,接着,乡上就要对该村支书“不换脑筋就换人”了。其实,这样的社会怪相在生活中不在少数,像那个村主任,由于胆大妄为,往往被上面认为有魄力,容易提拔重用;而那个支书呢,由于“思想不解放,脑子不灵,胆子不大”,会被上面认为是庸才,这就是当下社会的病态实际。《田杰的身份问题》则暴露了中国目下人事制度的弊端,田杰因无缘进大学校门,尽管只是高中毕业,但他的聪慧和才气为人们所看好。他做过代理老师,做过乡镇合同制干部,他把这些工作做得非常优秀,他甚至参加副乡长竞选,群众和干部对他的能力非常肯定,呼声很高。但结果呢,由于他的身份不在“体制内”编制,最后还是解甲归田了。他干出了成绩,耗费了青春,到头来却一无所有,他心仪的对象也因他不是“国家干部身份”而拒绝了他,这是一种多么残酷无情的体制门槛啊!像田杰这样被体制拒之于门外、奉献得不到回报的优秀人才并非只是个案,导致这样的结果,其根源无疑是僵化的人事体制,关注这类社会问题,显示了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为文的良知。当然,志勇先生对于人才的见解也是比较精辟的,比如《村长和教授》,他认为,“见识,村长是代表;学识,教授是代表。见识者是人才,有学识者是人才;既有学识,又有见识者,则是大人才了”。我很认同杨志勇先生的人才观,孔子说:术业有专攻。只要在某个方面有特长,有所建树,就是人才。

中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也遗传了一定的文化痼疾。《俺校长的“毬”话》在令人捧腹之后,也让人产生尴尬和不安。校长的“毬”话更多地流露出世故、奸诈、虚伪、狂妄的官场文化。这种文化基因的繁衍,无疑成了更多官痞应运而生的温床。《不收钱得罪人》则暴露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场的怪相,世风的污浊,令人不寒而粟!

杨志勇先生对生存感悟的文章值得借鉴和学习。这些文章都是针对生活某些现象,进而引发作者的思考,形成对某些生存规律的认知,往往一事一议,用大众化语言进行阐释,文字浅显易懂,读后很受启发。如《生活需要精神支撑》、《能糊涂是一种智慧》、《见啥人说啥话》、《外行何以成事》等,虽然某些篇章流露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但我觉得,这对于在生活底层挣扎的弱势人群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起到警醒作用。

此外,志勇对家园的歌赞,对亲情、爱情、友情炽热的抒写,很多都是值得诵读的篇章,有的已被评论界人士看好,有的文章虽未论及,但已经拥有了众多的读者群。因此,我没有赘述的必要了。

杨志勇还很年轻,在文学的道路上,他走的如此之欢,又走的如此踏实,作为老乡,我为他自豪,为他祝福!

文识杨志勇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