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棉裤套皮裤”想到的

发布时间:2012-10-08 08:44 阅读量:1360 日记本:《个人日记》

· 有网友讲了一个“棉裤套皮裤”的真实故事:她的一个女伴,是富婆,很有钱,热衷名牌。一天,那女伴花一万八千元买了一件皮裤,式样很漂亮,但皮子很薄,里面也没有毛。售货员说,这件皮裤最适合你穿,显得特有品位,才匹配你的身份。女伴听了很受用,买下后当即就把棉裤脱下来换上皮裤。哪知那皮裤并不实用,抵挡不了风寒,她冻得受不了,又不能在街上换衣服,就把原来的棉裤再套上去。作者幽默地说:“棉裤套皮裤,必定有缘故”。这故事确实好笑。

这使我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一段情节:曹操自封魏王后,匈奴派使臣来祝贺。曹操知道匈奴人很强悍,怕自己身材不够魁梧而被匈奴人小觑。于是就命一个高大的卫士穿上王服,假扮魏王,他自己扮作侍卫,接见匈奴使臣。事后他命人去驿馆探听匈奴使臣对魏王的印象。使臣说,魏王高大威猛,但目光游移,气度不足;倒是那位侍卫目光炯炯,气度非凡。曹操听了回报,不禁呵呵大笑。由此可见,人的风度是内在气质的显现,并不全在于服装打扮。

有人会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好马必须配好鞍”,服饰打扮也不可忽视。此言有一定道理。人是必须注重仪表的,服装要整洁,搭配要得体;不修边幅的艺术家作派并不可取。但衣着整洁不一定非要穿名牌。不可否认,名牌服饰质地优良,做工考究,穿着起来的确夸色。但普通服饰,只要穿着得体,同样能够显示朴素之美。重要的还是人的内在修为,“胸有诗书气自华”嘛。另有一则“晏子与车夫”的故事可资佐证:

晏子名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继管仲之后齐国最负盛名的相国,他很有才能,但并不张扬,为人低调谦抑;他虽然身材矮小,但国人对他崇敬不减。他的御者(车夫)是位胸无点墨的粗豪之人。一天,车夫回家,见妻子闷闷不悦,便问她何事不开心。她说,今天夫君你驾车从门前经过,我看到相国怡然安坐,神态祥和,蔼然可亲,令人肃然起敬。而夫君你虽然形象高大,但洋洋得意,骄气逼人,令人远之。妾为君羞,是以难过。车夫听了顿感惭愧,诚恳地说,感谢娘子规劝,我知过矣。

这个故事同样说明了人的内在修养十分重要,故古语有“居移(改变)气(气质),养移体”之说。如果修养功夫达到一定境界,自然会精华内敛,蔼然外现。这就是所谓”书卷气“。若是腹笥空虚,再怎么装腔作势,也是蠢相毕露。就是给他穿上博士服、戴上博士帽,他也成不了有识之士。如果心胸狭小,思想龌龊,虽然穿上龙袍、戴上王冠,也只能像孟子对梁襄王的评价:“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其所畏焉。”(接近他也感受不到君主的威严)威猛如项羽者,只因学养欠缺,胸为韬略,只知好勇斗狠,被人讥为“沐猴而冠”(沐猴就是猕猴,一说是母猴)的楚人。那些不注重内在修养,只知靠名牌来抬升身价的人是舍本逐末。这种人,心知身价不高,所以需要凭摆阔炫富来冒充有身份的大人物。可事与愿违,只能招致“小人乍富,挺腰凹肚”的讥笑。须知绅士、淑女,是“修炼”成的,而不是名牌提升的。至于靠名牌代言人所做的广告,更是等而下之不靠谱,多是忽悠名牌迷的。信不信由你。

从“棉裤套皮裤”想到的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