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世独立

发布时间:2012-09-24 20:06 阅读量:1246 日记本:《个人日记》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橘颂》

这句诗是闲时在摘抄本上看到的,是在去年夏天喜欢上的,喜欢的大概是一种感觉。今时重拾此句,查了资料,知其意思:在世,清醒地活着,独立地生存着,敢于横渡而不随流俗逐波而下。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纫秋兰以为佩的屈原能做到,我不是志士,不是哲人,不潇洒,不算睿智,渺渺无知一小女子,有一点思想上的觉悟而已,没有做到或者做不到。

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时候,想的是做真实的自己很难。就是回归自然的生命状态,接近理想的世界很难。马克思对人下了哲学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慢慢地,我也默认这句话的正确性。曾试着改变,让自己适应一个需要适当圆滑需要曲意逢迎的社会。后来发现自己改造得的确不成功,就像我没法迁就所厌恶的东西一样,无法忍痛瘦足适履。

曾经一位医师说,你不要要求太高了。苦笑良久,难道当病未入膏肓的人想痊愈是一种奢求么,难道连一个凡人连追求美好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么?别人给的答案我从来不作为最高标准,一个人有自己所坚持的,即使结局不完美即使会被迎面的寒风逼得死在夜幕临近的黄昏,看不到星星,也不后悔。追随自己的心,有什么好惆怅,生命就是一场不知道路上有什么风景、会在哪里走不动的行程,不一定有旅行的心情,但一路上真的就不乏风景,看不看,以何种心态去看,是自己的事情,旁人可能有关甚至关系很大,但走路的还是自己神经控制下的脚。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每个人都可以喜欢这辞这意,就算还离得很远,想想笑笑总还是可以的。有的人笑是单单是嘲笑自己,有人是笑说这话的人,还有的笑世上差不多全部的活着但白白呼吸着的人。第一种人,自省意识很强,不甘于渐渐迷失沉沦。第二类人已经沉沦但并不觉不好。而第三种,是清醒着堕落的人,他们比第一种人还自知,但睿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过他们当中有的人可以逐渐真正快乐地活着,至少比以前“独立”,更明白自己球的是何事何物。也许接下来,他们会选择的是一场旅行,像《转山》里的张书豪在平均海拔三千多米的丽江——拉萨征程上骑行几千里;也许是一种抛开一切的生存,像陶渊明的桃花源,像唐寅的“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总之,做自己喜欢而且真正想要成为的人,或者说是以自己最原始的姿态真切地活着,然后在某一天,可以对着一群哭着挽留我们的人说上这么一样的话——当我活着的时候,我活过。其他的理由,现实的存乎理想之外的抛不开的理由和借口,自己留着取舍吧。毕竟凡人的生命这件事就像会开花的植物,脆弱,而且强求不来,自己生长,趋盛的花蕾会跟接近自己想要的模样。

细想“苏世独立”,想“自然而然”,并不是和现实无关,和环境无关,离开了这些,就都是空的了。今天仍然在看《北京爱情故事》,又看了七八集,好看。一好友说石小猛就是性格扭曲。我没有看完,前半部分,我看到的是未大转变的正在挣扎着生存的石小猛。故事在继续,我其实差不多知道结局了,我想看的不是一部爱情故事,我想看人性在和现实对峙中是经历怎样的滴血式的角斗,怎样改变或者被改变。不过,可以体会到,现实中活得很累而且挣扎到绝望的人很多。物质化就是被物奴役,这样被有着鲜美玲珑外衣的声色犬马物化的人,不可能活得真,与自己的本真离得太远,渐渐就不能不失去自我,到无法自拔地深陷欲望,幻灭的不只是梦,还有自己曾经拥有的本来该庆幸的美好,那些珍贵的东西,或者一生。是的,生命与环境有关,更与人格有关,与性格有关,独与旁人无关,何必长比于近的、远的他或者他们。

写关于苏世独立,是因为没有勇气,把题目叫做苏世独立。毕竟,关于“苏世独立”,关于“横而不流”,我,还是个局外人。

关于苏世独立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