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随笔
发布时间:2012-09-08 18:43 阅读量:1041 日记本:《个人日记》
闲来无事,看部电影,《荆轲刺秦王》,心存希冀,结果却昏昏欲睡,只好半途放弃。为什么呢?可能是电影里演绎的历史,刻画的人物,超出我的理解范围,是能力有限看不太懂。总感觉这部电影损坏了我对“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理解,侮辱了“风萧萧兮易水寒”那悲壮崇高之美,亵渎了荆轲这位刺客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名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无独有偶,去年一部《鸿门宴》把秦末两位英雄之间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演成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把项羽那段最为悲壮乌江自刎演成了群殴打架,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可能是我太固执了,或者先入为主了,司马迁那个《史记》可能也不过是他乱编出来的,所以现在导演也有权利去编造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然而,这种编造却一味的迎合当下的某种风气,真的把历史当成了女孩头上的小辫子,随意玩弄历史,只为票房领先。嗨,我开始讨厌这些历史剧尤其某些为了讨好某些人而演出的歌功颂德的历史剧(二建业)。我慢慢地喜欢上了那演绎人间真情的《那人那山那狗》、《我的父亲母亲》;慢慢地习惯了看那些生活在原生态环境中的人物《小武》《斗牛》;慢慢地对历史带给人们悲剧的《鬼子来了》《蓝风筝》感了兴趣。导演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姜文,一身地痞流氓气息,却唱着《送别》独自一人守着电影。他的《阳光》《太阳》《鬼子》《子弹》都渗透着他对个人,生活,历史独特的思考。
可不期诺:<<鬼子来了》看了不知有多少遍,始终爱不释手。2012-09-08
黎明路上:姜文的电影永远是经典,一部《鬼子来了》阐述了历史给底层人民带来的灾难。最有讽刺意思的是砍姜文头那一幕。不杀虫子而杀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