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读《孟子》有得之四

发布时间:2012-08-18 08:36 阅读量:1920 日记本:《个人日记》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勇敢的人。的确,吃那么个张螯舞爪、身覆硬壳的家伙,没有勇气和胆色还真办不到。这样的人就是敢为天下先的人吗?当然不是。敢为天下先,是智勇兼备者自觉担当的神圣使命。他首先是智者,知道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他又是勇者,只要是应该做的事,再大的艰难险阻,他也义无反顾,即使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古今中外多不胜数。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些人的引导下不断进步的。

孟子是我国古代敢为天下先的杰出人物。他生于诸侯兼并的战国乱世。当时,有实力的国君们欲“辟土地,朝(使之来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延揽智能之士,商鞅、张仪、苏秦等辈得售其强兵攻伐、连横合纵之谋。而孟子对于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而造成的残酷现实,深恶痛绝,深感不安。便带领万章等弟子游历宋、滕、齐、梁诸国,向国君们阐述“仁政”、“王道”。可是诸侯们看重的是利,而不是什么仁义。有意思的是,《孟子》开篇就写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两种观点的碰撞: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的论证逻辑是:大王要“利吾国”,大夫要利吾家,士庶族要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行仁义,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危局了。颟顸的梁惠王当然听不进孟子的高论。

在举世嚣嚣皆言利的时代,孟子的仁政之说,理所当然地被诸侯们认为是迂阔难行,更由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反主流的论调,令国君们大为不快,所以没有一个国家聘用他。孟子虽然游说碰壁,但他关心民瘼的心志并未稍减,于是他回到家乡邹地,设帐授徒,把“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一大乐事。晚年更是专心著述、讲学,《孟子》七篇即是他与弟子们合作的传世之作。

孟子的仁政主张虽然不见行于当世,但是金子总要发光。后世的开明君主从孟子的著作中认识到处理好朝廷与民众的关系对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性,所以有选择地接受孟子的建议,采取轻徭薄赋,让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客观上起到了百姓获益、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另方面,孟子的“舍身取义”、要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胸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以及保持人生来具有的善良之心(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等学说,更具有淳化世道人心、振奋民族精神的非凡作用。《孟子》一书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哲学著作中的一枝奇葩,当不为过。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勇气与豪气无与伦比。他(借曾子之口)说“自反(自我反省)而缩(理直)虽千万人吾往矣!”他又说:“欲平治天下(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真是当仁不让,敢为天下先!

孟子深知平天下、行仁义,非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的,必须动员更多的人,形成合力才能奏效。所以他借商朝的名臣伊尹(注)之口说:“(要)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先觉悟的人要帮助后觉悟的人觉悟)这句名言影响所及,形成了后世的启蒙运动。梁启超、孙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顾准等有良知的先进知识分子们,都不遗余力地躬践着“觉后觉”的神圣使命。

俱往矣。先贤们“觉后觉”的使命尚未完成,当今仍然是需要启蒙的时代。今天还有没有敢为天下先者继承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伟业呢?我期待着。莫让孟子耻笑我们这些后代子孙都是孱头啊!

注:伊尹是商朝的名臣,他曾经把不行君道的太甲放逐了,太甲改过之后,他又继续辅佐太甲执政。这就是历史名典“伊尹放太甲”)

分享给好友复制网址隐藏签名档小字体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相关搜索词: 《孟子》 天下 太甲 诸侯 仁义 编辑

《孟子》 天下 太甲 诸侯 仁义保存 取消

本文链接: 复制

敢为天下先——读《孟子》有得之四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