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章”字说起

发布时间:2012-05-17 10:00 阅读量:1383 日记本:《个人日记》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署名为“章立早”的文章,便联想到章姓人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往往申明是“立早章”,以示区别于“弓长张”。由此勾起了我的疑窦:“立”和“早”怎么能合成“章”呢?构件和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要想弄明白必须溯源追本,从根上查起,于是便检索《说文解字》,向东汉的大文字学专家许慎老先生请教。经许老前辈指点,这才明白“章”字是个会意字,根本不是什么“立”和“早”的组合,而是由“音”和“十”构成的,它的本义是乐曲的终了;“音”表示与音乐有关,“十”是“数之终也”,表示终了,合起来就是“乐竟为章”。乐书之篇章亦曰“章”;文词意尽语止也叫一章一一文章之“章”便由此引申而来。“章”作姓也应有一定的渊源的。古人得姓,往往与官职、职业、住地名称有关。章姓始祖做过乐官,或者是著名学者,以待专家指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绝对与“站立最早”无关。

既然是“音十为章”,怎么变成“立早章”了呢?始作俑者无可追查,可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以致积非成是,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辞源》将“章”字列入“立”字部,就说不通了,至少它对“章”字的讹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与它释辞之源的名称不相符。如果它再版的话,不妨学学《辞海》把“章”字列入“音”部,这样才能够正本清源。

由“章”字结构的释疑,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世事万物,惝恍迷离,似是而非的事非止一端,切不可轻信盲从,而应独立思考,求真务实,才能不被误导,认非为是。哪怕是名人、伟人、圣人、神人之金口玉言也要思忖思忖是否真有道理。果是真理,再顶礼膜拜也不迟。尤其不要轻信那些有着古老传统的、流传广泛的成语、成说,对之不妨较较较真,看其是否合乎科学道理。比如“有志者事竟成”一说,不仅是众口传说,而且被人用来鼓励青年上进或失败者不要灰心的经典名句。但它却不是真理,它虽然也激励了一些人功成名就,但也误导了更多的人使之头破血流。事业的成功因素很多,如意志、能力、机遇、社会条件等,缺一不可。只强调“志”是不够的,它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光有志而缺少其他条件,一味蛮干下去,结果往往是可悲的。就拿农民起义来说吧,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农民揭竿而起者几乎各个朝代都有,前赴后继,河止百次,其领袖人物也无不壮志凌云,雄心勃勃,而成功者却寥寥,只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等数人而已。更多的是如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李自成等辈都赍志而殁,正所谓“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由此可见“有志者”并非都能“竟成”的。

再如“车多不碍路,船多不碍江”这也是流传颇广、耳熟能详的名言,但它真的有道理吗?如果真有道理,那么路上撞车、堵车,江河里碰船、堵航,又是怎么回事?另如毛某人说“造反有理”,你信吗?你如果相信了照着去做,看看会有什么结果?世上没有“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那么回事。切不可轻信。

还有些名言互相矛盾,比如“船到桥头自然直”与“船到桥头转舵难”、“事要三思而后行”与“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都顶着牛,你到底相信哪一句?我看还是相信自己的头脑为好。有脑而不知思考等于无脑;人而无脑不知其可也。人云亦云、随大流,就是无脑的表现。“立早章”之说,就是由不肯用脑审视所致。

从“章”字说起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