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路上的那些事
小时候,应该是还没上学那会儿,爸爸给我买了很多书,如《成语故事》《三字经》等,还有一些关于诗词的图书。也许就是那会儿,我开始对书本产生了一种喜爱之情。至今我还记得爸爸叫我背诵《陋室铭》的情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尽管我当初还不怎么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但朗诵起来,那种抑扬顿挫的美感深深地吸引了我。
后来我上学了,小小的我总是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所以我一直深受老师的喜爱。那时在外婆那边读书,和哥哥一块上学。盛老师也是非常的和蔼,对学生总是有一种亲近之感。他对我自然也是备加的爱护和照顾。
记得“澳门回归”那天,老师还特意请我到他家去看电视,说“澳门回归”是祖国的一件大事,叫我也去看看。当时外婆家是没有电视,我听后自然很高兴,尽管我并不知道“澳门回归”意味什么。当天晚上我自然是去了他家,可是我现在想起来令我犹感亲切的是,那天晚上他还在批改作业,并且指出了我作业本上的错误。当时我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但现在想来,这位老师是多么的可敬啊!
也许是由于上一代的矛盾,我和哥哥不得不回到奶奶家去上学。盛老师还特意来到我家长面前来,说:“难道就不能留下一个在这读书吗?”他是多么的爱护我这么个学生啊!如今他已经不再教书了,但愿他能够过得快快乐乐的,永远幸福。
回到奶奶家读书,我已经读三年级了,那年我刚好十岁。在自己的村子,我上了四年小学,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
四年级的暑假,我第一次接触电脑,我就是那时开始对电脑感兴趣。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群厦门大学的大学生来我校资助,送了我们学校很多体育器材和两台电脑,并且暑假还给我们上了英语课(只可惜我当时外出了,没有赶上上英语课)。除此以外,他们还教我们如何打各种球类。于是,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会在学校逗留一段时间,或者打打球,或者学学电脑。不过,更多的时候是在学校学电脑,那时学五笔打字。尽管学校就两台电脑,学校很多同学都想要摸上一会儿这个新鲜玩意儿,所以老师规定我们每人只能打一段文字。尽管要等到很晚,但我还是很乐意的等着。只可惜了,那时学会的五笔打字,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全忘记了,挺遗憾的。
也许是厦门大学的大学生捐了些钱吧,第二年学校就开始新建。想想也是,原来的房子是瓦房木墙,坑坑洼洼的地面,下雨时屋内还会漏雨,是该新建一栋了。
就这样我们搬进了民房,那儿靠近竹林,房子背后还有个较抖的斜坡。竹林那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冬天。每逢冬天下雪了,我们一群同学就去竹林里去打雪仗。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当有人站在竹子下面时,另一个同学猛地一踹那竹子,然后下面就出现了一个活雪人了,接着就是一片笑声。再说说那斜坡,那可是孩子们的天堂,大家都喜欢从高处往下滑的感觉,所以每次放学回家,自己的裤子上都是黄泥,总是因为这事被奶奶臭骂一顿。
学校很快就建好了,而我也在新楼读了六年级。六年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伤心的一年,我的爷爷奶奶在这一年里相继去世。这也是我第一次经历最亲最亲的亲人的逝世,情到深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落下。这应该是我活到那时第一次为亲人流泪,而非任性地为自己流泪。尽管我只在爷爷奶奶家住了几年,但是我还是深刻地体会到亲人们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是人生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年外婆也走了,而她的和蔼亲切的面庞依旧活在我心里,永远,永远……
爷爷奶奶走后,我继续留在伯父伯母家完成我的小学,也就是在这一年里,我明白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对于有些事情或人物,我产生了强烈的喜恶感。尽管后来初中三年都在伯父伯母家住过吃过,尽管我知道他们是应该值得我尊敬的,但是,我的内心依旧有些抵触。于是,我学会了伪装,有什么事情就吞在肚子里一个人消化。
很快我就上初中了,初一是在鹰潭三中读的。在这里,语文老师规定,每天都必须写一篇字数多于四百字的日记。虽然当时我是一万个不愿意,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就是因为当时的日记训练才引起了我后来对文字的渴求。在鹰潭三中读书,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犹记得那位所谓的第一名,不仅学习成绩让人匪夷所思,令人惊羡,并且她乐观开朗的性格也犹为吸引人。
我的初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从那时起,我冬天每天早上早早地起床,弄好自己及爸爸的早餐,然后就独自去学校。从我家到学校的路并不长,但每次我都觉得这条路承载了太多的辛酸。一路上,除了饭店,其他的店面都还没有打开。而我就这么一个人静静地走着,走着,走完了我的初一。人生路上,是不是也应该就这么走下去呢?
还有一件事是不得不说的。那是在数学课堂上,我无意识地顺手把我手中的垃圾回头一扔(当然是没有扔进垃圾桶的)。恰好被数学老师看见,而他并没有大声斥责我,只是轻声自言自语(但我知道是对我说的)道:“有些习惯是不是应该改一改?”然后他就接着上课。我当时坐在最后一排,尽管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老师是在说谁,但我的脸依旧是火辣辣的。我必须承认我后来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虽然我现在忘了那位数学老师的姓名,但他那戴着一副眼睛又严肃的样子一直在我的心中,不曾模糊。
终于我离开了鹰潭,回到了余干,在清华中学读书。刚去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我竟然会在那儿读大约六年书,知道我高三毕业。记得刚去的当晚,我的睡眠一直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只要对面宿舍楼道的声控灯一亮,我就跟着醒来了。那是我第一次读寄宿学校,也是第一次远离亲人们睡在一个陌生的寝室。
寄宿学校的生活单调而乏味,很多事情都是重复着做的,所以我也记不起发生的一些事情。只是我还能想起的是,我的乒乓球是初一开始学的,陪我练球的叫胡坚龙,可以这么说,他是我的乒乓球老师。尽管我还踢过足球,但是我还是对乒乓球情有独钟。有时甚至因为打乒乓球而忘了吃饭,最后弄得一副饥肠辘辘的样子。
初三了,班主任李老师一开始就给我上了一堂课,也许是试试我的性格,似乎他对我还是挺满意的。只能说他人很不错,作为下属也很称职,挽留了一大批好的学生继续留在清华读高中。我只能说他利用了我的“软弱”——不忍拒绝他人。
记得那次是校长董事长还有班主任一起来到伯父伯母家,和我们签订了协议,就是那张协议书注定了我要在清华中学读完我的高中。很自然的,我依旧留在了清华中学读高中,尽管我思考过以后会不会后悔的问题,但我依旧留在了清华。因为我想当时是想不透会不会后悔的,没有人能预测未来的。
我至今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因为在我看来,只要是自己作出的选择都不应该后悔,后悔一点也没有用。拿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讲,“后悔是拿自己过去的错误来惩罚现在的自己”,我认为那样不值得,所以我不后悔。
后来,我上高一了,发现当天签订协议时所谈的条件或者承诺都有些不真实,甚至还用了些欺骗人的手段。我就在愤怒之后迅速转为平淡,这样或许是一种顺从吧,也应该是一种生存之道。
读高中的我,成绩依旧还是很满意,老师们爱护我,同学们尊重我。我也想过,我是否就属于那中高分低能的人物呢?我不敢多想,我很害怕。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会感到很羞耻。所以我极力改变自己,使自己不向“高分低能”靠拢。可是,现在看来,我现在能做什么呢?我真的自己解决过一个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吗?本打算今年暑假出去打工的,可是我现在在干什么呢?我真的好害怕……
高三了,经过前几次的联考模拟考,老师对我说,考个武汉不成问题,说不定还可以考个复旦浙江什么的。我也就这么努力着,可是后来我才发现,考个好大学真的很难,以我当时的实力,考我武汉就非常不错了。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高考成绩一出来,我傻了,伤心透了。我没有去找理由,一切理由都是借口。我之所以考得不如意,原因就是我没有实力。后来补习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或许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这个人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吧。一碰到点什么不顺心的事,我整个人都好一阵子不能平息我激动的心情。
当然我知道,很多同学都会认为我第一年的高考失利的原因是我和圆圆的事。我只能说,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最关键的还是我自己个人的问题,我自己的想法,我自己的性格,我自己的毅力等等。尽管我对她产生了所谓的好感(我认为那不是爱情),但我还是在极力地控制自己,并没有放纵自己,因为我知道这是不会有结果的。就像后来看到的一句话一样,高三的恋情只不过是一种缓解压力的药剂而已,作为不敢正面压力的借口罢了。尽管如此,我想我还是会永远记住这段青涩的感情的,毕竟它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美好。当他人问起时,我想这也应该是我的初恋吧。
很快我就去鹰潭读补习了,在这一年的补习路上,我学到的应该不只是知识,我学到的更是对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认识。这一年的生活和学习中,我认识了很多同学,也交了很多朋友。思想也由此开阔起来,我知道了大学应该好好读书,而不是用来浪费的;我知道了交友要用心,朋友也是有很多种的;我知道了很多人是我不喜欢的人,但他们都是存在的,我改变不了;我还知道了很多事情都是要靠自己的,别人不能替我做任何事情;我知道了……
一年的时间挺快的,尽管这一年里我彷徨过,压抑过,但终究是过来了。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样充满压力的日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压力面前懂得如何缓解压力,如何不顾压力朝着目标前进就够了。又时一年高考时,高考的结束意味着我和圆圆的关系彻底地结束了,但我想其实我们早就结束了吧。她在我心中只不过是个虚幻的影子,时而想起但却又模糊不清,但我相信破碎的爱情在真诚的胶水作用下应该可以缝合成友情。
暑假等的是分数,等的是录取结果,尽管武汉大学是我的最初梦想,但最后还是实现了。我知道大学并不是求学的终点,相反还是起点,连接学校与社会的起点。“活到老,学到老”,人生路有多长学习的路就有多长,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我只能朝着既定的梦想挥鞭策马,奋勇向前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想求学路上不管怎样艰难坎坷,都不应该畏惧的,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一种高尚的情操,“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在……”
求学路上的那些事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