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水墨乌镇
作者:湘西·高翔
江南乌镇,一帧中国水墨画作。
浓浓淡淡的墨色里,历史是墨香,在画作里,满纸氤氲,浸透了桥、水巷、民居……
画作里的桥,若一抹淡淡的轻颦,在画里横卧。数一数,在历史上,最多时竟有120多座:应家桥、挹秀桥、太平桥、人寿桥、通济桥……如此地多,百步里便遇一桥。它们在水巷的弯处,在两岸里弄对望处,在乌镇的边缘,在该来的地方,它们就来出现了。来得如此地体贴人意。不用呼唤,它们就弯下腰,弯下一种对人的理解,姻缘两岸的脚步,让乌镇人的生活四通八达。这些桥大都很小,与赵州桥是不能相比的,与现代的索拉桥更不能相论的,它们有自己独特的风致。如一弯虹,似一张弓,若一弯眉,或者干脆是倒下的半枚中括号。三五人高的桥身,精致到不能再小的地步,实用是桥的中心思想。这些并不高大的桥,总是恰到好处地与两岸的房子,协调在视觉里。它们没有过多的装饰,不想抒情的桥,桥上却常常被一朵红色花伞点缀,诗意了桥的意境。在或大或小的桥上走,抬升的古石阶,抬升惬意的心情,一种想吟咏诗句的感觉,在心里涌动。这时,你的目光或许远走高飞了,或许正匍匐在桥石上。看粗朴的条石,那群桥的背脊骨,衔接处的骨缝里,有细细野草恣肆,不用语言的旁白,你的神思足可以触摸到,千百年前的沧桑岁月。细细的心,在桥上,也常常会读到一些古朴的桥联——“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读得思绪古朴幽幽。这些桥,大多拥抱着一个世俗的名字。只因有一个鱼市场,“卖鱼桥”出现了;因为浮澜先生捐了资修桥,“浮澜桥”便刻下了感恩的信条;而“宫桥”是因所处地方为“南宫”;“白娘子桥”就是建在白娘子港的缘故,还有红星桥、工农桥、新华桥、幸福桥,望佛桥……一批桥名,藏着历史,藏着生活,折射着斑斓的世俗人生。
桥下面,是一弯清碧的柔水,姗姗而来,脚步比女人脚步舒缓。
姗姗而来的水,是乌镇水墨画作的淡淡背景。烟般柔软,托起睡在水上的古镇,托起睡在水上的朵朵莲花。人的情思,随水荡漾,想象如莲,满湖茂盛。划一叶小舟,听清澈细小的咿呀橹声,在水巷里起起落落。听此音韵,你痴迷,水更痴醉。船头那一丝丝渐生的波纹,便是水儿藏不住的笑意,甜甜地漾。一下子柔软了水中两岸建筑的身影,水草般地蠕动。迷惑人的感觉:是梦中还是现实?在水巷里悠然滑行,常常不感觉到自己在走,而是两岸在行。它们款款摇动着,高挑的檐角,挂着一轮红日抑或白月,愈加楚楚动人起来。然而在这水巷里,最动人的是与水有关的古事,它们在水巷里古老着,在岁月里纷纷沉淀,有酸涩,有自豪。就在这乌镇的水里,收藏着十七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戏剧家洪升的灵魂。这一年是康熙四十三年,洪升坠水而亡……因了洪升的死,曾经跟《红楼梦》有着瓜葛的洪升,他带来了扑朔迷离的古事。也因他,乌镇的水巷如同屈原的汨罗,走进了文章,走进了一些人的思想。你突然疑心,在水巷里,升腾跌落的橹声,是对历史的哀婉吟唱?
在宽宽窄窄的水巷里滑,滑行在这经脉般的水巷里。两岸的房子,一会儿挤你,一会儿疏远你,若即若离的感觉演绎着一种距离的美。这两岸的房子,一边是老廊棚,一边是水阁。
老廊棚都很矮,全是平民化、生活化的建筑,永远赶不上北方帝王文化的雄气,但温馨、坦然。帽舌般的廊棚,家家错落有致地衔接,衔接着友善,衔接着家与家的和谐。共同了廊棚,就共同阻挡天上的湿雨,就共同阻挡天上的恶阳。风雨里一起走来……想在廊棚走动的冲动,掐断橹声。随便在某处水巷靠岸,就碰到小小的码头——从水底长出的台阶,这些码头是牵连水路与陆路的媒人,牵你上岸。迎面而来的,是嬉笑无忌的孩童,裸着胳膊,裸着无邪的童真,相互追逐。嫩嫩的声音,在老廊棚里跌跌撞撞地飞翔。或见一把古椅,一位老者,悠然地扇着蒲扇,温软的细风里,浮荡着恬淡。脚下铺着石板,凹陷不一着,走过了无数脚的石板,你在上面踩出了细碎的声音,疑心是踩痛了谁,是茅盾笔下的人物?是踩醒了昭明太子萧统在乌镇的读书声?
神思恍惚间,一侧头,对岸的水阁房子,映入眸子。这群水阁,憨憨地睡在水面上,有着灯塔的形貌,却没有灯塔高。矮矮的,把水域对生存的挤压,人对环境的抗战,以一种最具形象的语言表达。在乌镇水墨画作里,这是最亮色的一笔。想象自己在那水阁里,猛一推窗,习习河风进房来,亮亮水光晃月影,一叶小舟水巷渐行渐远去。这种境界,不是散文,便是诗歌。你精神的骨头,猝然酥软如水。
信步而去,在乌镇街巷里穿行。你若是撑把红伞,你便是这水墨画作里,盖的一枚移动的印章。于是,乌镇生动了你,你生动了乌镇。
在这生动的乌镇里,进人乌镇的街巷、作坊、园林、便进人乌镇的文化性格里。
乌镇的街巷,大多狭窄悠长。且横横竖竖地铺着青石板,弯弯折折的不知要伸到何方。窄处的街巷,挑一担菜叶,竟然转不过身来。街巷两旁的人户,这边在楼上晾晒一件衣服,对门的便可以在他那边收取。街巷里,茶馆很多,一把茶壶,一只茶碗,便撑起了茶馆。这些茶馆多设在水阁楼里。可赏水巷,可阅街景,可清谈,可洽谈生意。古时还可以听茶馆里的说书弹唱,享受一份琴曲,感受一份从说书人口中流出的沧桑世事。然而,眼下茶馆犹在,说书人竟然成了应景物,少了一份古朴,少了一份风光。但历史毕竟不会原滋原味地久存,要不历史怎么更新发展?看乌镇上的园林,风雨里,时光风蚀了它们躯体,有的衰亡,残垣断壁卧在地上哀伤。有的还支撑在那里,把旧时的风骨,写在乌镇的世俗文化里,妆点着乌镇的面孔,在水墨乌镇画作里,成为世间的绝版!那些作坊,早已成为应景物,活在一种旅游里风景里……
水墨乌镇,被水拥抱的地域,从6000多年前走来,温柔而清逸,恬淡而清馨。在如此的环境性格塑造下,乌镇便多文人而少武人。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就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小小的镇,有着大大的人文景观。茅盾、沈平、严独鹤、严辰、孔另境……他们注解着乌镇的人文底蕴。
江南乌镇,一帧中国水墨画作,目光在画作里走,空灵的气息扑面而来,历史的墨香是画作的魂,侵染我们的思绪……
【写景散文】水墨乌镇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