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诗人海子简介

发布时间:2011-04-30 11:16 阅读量:18228 日记本:《个人日记》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少年班,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卒于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已出版作品有长诗《土地》(199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这首被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

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

他一生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其代表作。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早在几年前已经选入了海子的这首诗歌。

一位网友说:“现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滋生出一代又一代被强制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读海子的诗,可以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寻觅到一处供我们疲惫的心灵暂时休憩的静谧港湾。”

而眼下,那个“白衣飘飘”的“80年代”,似已一去不复返。当下,“裸体读诗”、“论斤卖诗”……各种与诗有关的古怪事件似乎表明,诗歌发展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从前的年代。

诗歌真的还有排忧解闷的功效吗,在这个喧嚣的年代里?安琪认为,现在社会提供的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艺术门类太多了,分化了人们的注意力。但对诗歌的需求,依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不管谁都会经过热爱诗歌的年龄阶段。中国是一个有诗歌传统的国度,热爱诗歌的情怀浸透到了每个人的血管里。

无法复活的海子,随着20世纪80年代理想主义、精英意识的逝去而成为神话(诗人西川称他为“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在《怀念》的开头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从90年代初起,他的诗歌被批评家广泛关注,甚至一度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海子热”。

回望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失去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个回声。”海子的朋友、诗人西川在一篇题为《回忆》的文章中说。

附:海子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天才诗人海子简介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