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相声不像形
小时候,我特别爱听(看)相声,长大了之后仍然很喜欢相声节目,那种寓教于乐寓庄于谐的表演艺术,让人捧腹大笑。笑过之后更觉余味无穷。
如今对相声已不感兴趣了,甚至讨厌它。因为,每当节目主持人说:“下面请欣赏相声。”常满怀喜悦之情翘首以待,可当看(听)完了他们(自说自话)之后。总是令人大失所望。这,并不是我欣赏水平前卫,实在是相声艺术的倒退。
无论是单口相声、对口相声,还是群口相声,听了或看了,总让人觉得“三不像”,既不像口技,也不像小品,更不像相声。
单口相声,说得没有口技那么惟妙惟肖。只是自娱自乐,观众困惑得想打瞌睡;
对口相声,演得又没有小品那么生动活泼,大都是我骂你,你损我,观众像是被奚落;
群口相声,就更不像相声,倒像是众人吵架,一人劝说,观众只叹人情薄。
相声,讲究的是语言形象,说、唱、斗、哏,是雅俗共享的艺术。文学艺术,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安泰,脚踏大地母亲才有力量,按时下说法“接地气”。植根于生活的土壤里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一旦脱离了生活、远离了人民,必将枯萎。
相声艺术,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人民熟悉她,她也熟悉人民。要娴熟地掌握相声这门艺术,并非一朝一夕,她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
然而,今天的相声,为什么不再受观众青睐?虽然原因很多,但有两点是最基本的:一是逐渐脱离了人民性。某些相声艺术家们只躲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演绎《我爱我家》,别说下基层去与人民群众“三同”,就是偶尔下去,也是前呼后拥。像被重重纱布裹着的温度计,如何能测得到人民感应艺术之冷热,根本量不出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其次是缺乏“面壁十年图破壁”精益求精的刻苦求艺精神,成天忙于赶场,到处临场发挥,岂能不发虚、发傻,有时还发嗲。
相声,既然是一种艺术,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科学是需要艰难攀登的精神。
眼下相声的粗制滥糙,观众怕是很难品尝到早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单口相声),也甭想《吃元宵》(对口相声),因为,没人愿下功夫《训徒》(群口相声)。
如今的相声不像形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