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
201803
1日,忙了好几天,今天晚上回到了曾经住过五年的馨岛国际名苑,只不过这里早就是儿子的家了。因为市府大院的住房马上就要装修了,我们这算过渡房。
2日,今天是正月十五,敬请各位看官刷刷在下的一篇应景文章,原题为《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三峡广电《宜昌记忆》发表时已过腊月三十,故仅发表“十五的灯”这部分,正好拿来凑兴。借此机会,祝各位亲朋好友,老少爷们元宵节快乐,生活红灯高照,事业圆圆满满!
3日,今天是正月十六,昨日一夜中雨初歇,春节前查了一下老皇历,今天还是一黄道吉日:(宜)塑绘、开光、酬神、斋醮、订盟、纳采、裁衣、合帐、拆卸、动土、上梁、安床、安香、造庙、挂匾、会亲友、进人口、出行、修造、纳财、伐木、放水、出火、纳畜、沐浴、安门……同时也是装修的吉日,所以今天上午9点18分,昌宜装饰公司的胡经理举起榔头砸破了厨房那水泥预制的橱柜台面,一个水电师傅和我老伴拧开了装修开始的纸礼花,五彩缤纷的纸片满屋飞舞,宣告了我们这一次预计两个多月的装修从今天正式开始。
在新家装好了电脑,又可以开始码字了。在同学群里留言:正在连载《知青轶事》。这是当年四中的一张下乡名单,突然发现这一张除了我的同班同学,还有不少我原来认识的熟人,比如罗抗美,她的弟弟曾经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比如李雪琴,她曾经是我一个好朋友的老婆,后来红杏出墙改嫁了,我朋友很痴情,悲痛欲绝,我就不得不陪着他到处游山逛水,分散精力;再比如崔宜林,他父亲和我母亲曾经是五中的同事,他也算是我儿时的伙伴之一,如今还在南下打工,东莞做保险,还有一些就不一一介绍了。这就是,人生如梦,猛回首,天下谁人不识君。
4日,好多天以前,到猇亭去的时候,就注意到在金都建材市场旁边还有一座陶瓷城的地方,这一次因为装修要买瓷砖,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去那里看一下。今天上午乘21路车到共勤村再转37路车到那里以后才发现,那就是原来很时髦、吹的很厉害的泰兴粮油批发市场,可惜粮油市场已经没有人气,所以就转成了卖瓷砖的。深圳的,办个瓷器城,不过是看了一眼就走了,没什么可值得看的。从临江溪大桥走过,看见经过整理后的临江溪水流潺潺,而且还有不少人在河边钓鱼,就是不知收获如何?
晚上到亲家那里吃饭,喝的是啤酒,吃的是春卷,就是有些不自在,关键是彼此不知道谈些什么,就有些冷场,也有些尴尬。
5日,因为周六周日不能乒乒乓乓的施工,所以我家的装修今天才算是正式开始。一个姓杨的包工头带了三个人负责拆除项目,没什么技术,就是凭的是力气,扬起大锤、打开电钻,那些木质门窗、瓷砖、地板和灶台就成了摧枯拉朽之势。就是噪音惊人、灰尘惊人,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很大。中午时分,等我和老伴从小溪塔长江市场看完瓷砖回到施工现场,厨房已基本拆除完毕,卫生间也开挖了,两个房的木地板也拆除了,正在开始拆那些笨重的铁窗,速度进展之快令人吃惊,按照下午又多投入两个民工的杨师傅乐观估计,明天就基本结束拆除,而我原来估计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可见得思想落伍了。
6日,一天都是雨,尤其是上午拆除的门窗和地板扛下去装车的时候,大雨如注,那些农民工真的很辛苦。今天,姓杨的包工头又增加了好几个人手,使得参加拆除和搬运下楼的人员超过了10人,男女老少都有,从时髦的小鲜肉到年轻的小媳妇,从喜欢吃一口油饼喝一口酒的那个声音宏大的平头到头发花白、但抡起拆墙的铁锤一鼓作气的老汉,个个干劲十足,装满了建筑垃圾的百十来斤的扁丝袋扛起就走,那些死沉死沉的预制板和旧水管,上肩以后雄赳赳气昂昂的出门,七八个人鱼贯下楼,男女都一样,真的叫人惊讶他们的工作效率。真的只用了两天,就将我们的家拆的空空荡荡,而且全部运走,叫人大开眼界。
今天完成了好几件事:儿子儿媳直接参与,确定了水电的线路;第二次到伍家岗那家陶瓷店,和女店主谈妥了瓷砖的价格,比小溪塔那家减少了100元预算;叫人哭笑不得的是,我们卧室的那个生活阳台的地板原来设想是保留,不想却被那帮工人给拆得精光,连阳台上放着的那些空着的花钵也全部被砸碎当垃圾给扔了。
7日,因为施工方发现房屋上方原来的装饰条不是石膏线而是水泥板,而如果拆除的话,拆除方要求增加800元施工费,所以胡经理犹豫了,这就导致施工不得不暂时停下来。下午和老伴又到市府去看了看,风在已经拆除了门窗的房间里肆无忌惮地窜来窜去,加上连日阴雨,气温很低,感觉很冷。
8日,各位同学都在:现在开始连载的是经过修改补充的臧建设的一篇旧文《我是一个兵》。顾名思义,也就是他的军旅生涯。我们班上有好几个当过兵的同学,可惜的是,只有我的同乡发给了我有关他的稿件,写得较好的除了“913”奉命封锁机场,还有拉练和养骡子的经历,我们都记得“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建设就在那所大学校里得到了锻炼成长,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建设的军营生涯。
9日,午后到市府大院浇花,仍然没开工,闲着无事总得找点事情打发时光,就跳上8路车,横穿半个宜昌老城区,在横穿半个西坝岛,到了西坝最上面的西坝一路。走了一圈竖立着伟人塑像的西坝广场,走过不对外开放的长江电力职工活动中心和游泳池,到大江边看大江东去,只是没看见垂钓者。
沿着一家汽车修理厂的坡下走,另一侧是上世纪修建的多层住宅楼,走到尽头就变成了菜地,有白菜、莴苣和蒜苗,长得绿油油的,向前走就是更破旧的住宅区,那里有不少红砖的筒子楼,更多的却是随处可见的麻将馆,午后的生意不错,几乎座无虚席。绕了个圈,再回到建设路上,和伍家岗差不多,虽然商铺林立,行人也不少,就有些乡镇的感觉。走到三江桥下,恰逢遇上想了很久的522路公汽,大喜,便和一帮放学的孩子以及一些老人挤上了车。
这趟车其实就是原来经过葛洲坝驶往紫阳去的葛洲坝自办的通勤车,由于至喜大桥通车以后,所有车辆都不准从葛洲坝的坝顶经过,所以就必须在西坝绕行到长航新村,横跨长江,经过内口河、电子工业园、至喜小学、一号船闸,再到紫阳。有几点发现:客车跃上大桥后,发现两侧的老房已拆除了一大片;新建的至喜大桥既不准重载货车通过,也不准摩托车通过,怪不得冷清清的呢。
原想转27路车回到市区,可是已是傍晚5点多,正值高峰期,每一辆车都挤得满满的,最后还是原路返回了。
【20180310-钰涵首登磨基山】
10日,本来是想趁着阳光灿烂、天气也不错,气温逼近20度线的机会,老两口带着淘淘到运河公园去玩的,儿子的一句推荐,使得我们把出行目标改为了江南的磨基山。乘车过江到了江南,那个窗口处下车,第一次去走那两座钢架桥,因而躲过了第一座山峰,也是第一次站到了山下的观景平台上。
我们一直在“就近玩玩”和“爬山”之间犹豫不决,还是我们的小孙女态度坚决,很果断的选择了爬山;好不容易爬到半山亭,吃了蛋糕和苹果,喝了水,老婆又开始打退堂鼓,还是我的小孙女立场坚定,自己率先开始继续爬山。不过爬了几步就会娇滴滴的大喊“奶奶抱”;等到我们气喘如牛,开始瘫在台阶上休息片刻之时,小丫头又飙出了一句:“奶奶,我要睡觉觉!”旁边一对爬山的年轻夫妇忍俊不禁笑了出来:那才叫别出心裁,叫人无语呢。
好就好在我们三人都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抬望眼,磨基山顶就在不远处了。于是,鼓足干劲就终于登顶成功,那种站在临江绝壁旁,看江南青峦叠嶂,山水相依,望宜昌主城区在薄雾里完美展现,的确是一种享受。在峰顶做的最满意的一件事就是和钰涵的合影照的不错,天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我们这次出游,登上了磨基山,还经过了笔架山的一座主峰,那个被拆除的建筑旁给小丫头买了一个卤鸡蛋,她居然慢慢都吃完了;下山的路好走许多,坐在那些废弃的碉堡和松林间喝水吃水果,三个人都显得很悠闲。就是走到江南大道旁的那座城堡似的建筑前,钰涵对我的解释很不满意,一个劲地追问“白雪公主在哪里?七个小矮人到哪里去了?”我的回答是:“他们都和你一样爬山去了!”
12日,虽然同样是出游,可是如果事先没有做详细周密的调研,也是会和我今天一样自讨苦吃的。
虽然临出发以前,我已经通过乘车经验和听人介绍,知道有一路公交车可以到城建博物馆(也就是不久以后将要从现址搬下去的市博物馆的新馆对面)在葛洲坝brt走上开往宜昌东站的9路公交的时候胸有成竹:知道自己应该在王家河转车,虽然不知道那趟车的时刻表,可有足够的耐心等候。
不料当我在王家河下车以后,发现BRT站台上只标有1路、9路和21路的示意图,一下子傻了眼。顾不得多想,跳上随后而来的一辆9路车,途经东艳路到达十五中BRT站台,终于从报站牌上发现了313路车的踪影,距离本站还有4站,于是就自以为是的跳上一辆21路车,想的是在前面去等313路车。
因为重访猇亭和到金都建材市场了解行情,所以对伍家区与猇亭区比较熟悉,21路车途经李家湖路、沈家店、共勤村,最后到达金伍一建材城(其实就是车站路的南口)。下车以后在站台牌上根本找不到应该尾随而来的313路车的影子,倒是看见了宜黄高速横跨而过,车流如织,还看见了路西的万豪公园里和路东的梧桐邑九棠府,随着道路向前走,不久就又看见了期盼已久的313路车牌,就放了心。
开始往前走,阳光灿烂、气温突破二十度,那些新建的住宿小区空空荡荡,显然没有什么人气,但楼盘销售很不错,谁都期待着房价再一次一飞冲天。路上的车辆不多,行人稀少,就是一只明显是被抛弃的小狗陪伴着我的前后跑来跑去。眼看着一辆公交车在前面的一大堆贴着“喜封金顶”的塔楼转弯,也就顺势而为,跟着转弯,就看见了还在后续建设的华鹏梧桐邑,有少许住户进驻,但人气明显不高,连那个听说过的一二美术馆的影子都没看见。
继续往前走,就是搬迁共勤村的村民居住的温馨家园,也才看见了一些人气,不过商铺不多,餐饮寥寥无几,长长的货柜车和农用车并排停着,一些老太婆躲在阴凉处一边谈闲话一边照看着自己的孙辈。大路朝天,我沿着东站路一直往前走,除了一座加油站,值得记载的就是这里的地名叫池塘湾。
因为没有料到会有着多么的高的气温,一路走来汗流浃背,一直走到被布置得花团锦簇的碧桂园 壹公馆展示中心,很虚心的向一个民工模样的问了一下到东站的路,被告知还要继续走。因为在十字街头,有些不放心的追问了一句:“继续直走吗?”回答是点点头。于是,我就信以为真的继续向前走,却没有想到那个人心眼不好,给我指了条错路。直到我满头大汗的走到东站路的立交桥上才意识到自己上了当。而事实上,我在华鹏梧桐邑那里问过一次路,人家告诉我第二个红绿灯路口左转(进入同强路)才是正确的。
这里的东站路的左侧是一个搬迁户组成的村民小区,名字挺好听:东城花园。富裕一点的有小车,次一点的有摩托、电动车,穷一点的也可以把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变成私家代步工具,长长的的车站路上,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徒步跋涉。很多年前,我也曾经常来到这里,当然那个时候,这里是造炸药的红卫化工厂,现在当然荡然无存。好在过了规划中的红卫横路,就离降低了坡度、当年的挖断山、现在的东站路的立交桥上不远了。
很冤枉的多走了一段路,不过还是很值得的,也许就只有这一回呢。
13日,今天的所有行程都是顺势而为。上午到市府大院看新来的一对夫妇划线准备打槽,交谈寒暄几句,看见人家戴上了防尘口罩,随着电锤的咚咚声,房间里升腾起很多的粉尘,也就趁早溜之大吉了。候车的时候,恰好等来了一班7路车,顺势而上,经过步行街、东门、二医院,在儿童公园北门换乘上了一班34路车,经过了绿萝路、刘家大堰、二十二中、葛洲坝、镇境山、望洲岗、黄河路、夜明珠、平湖、港虹路、三峡路,到达小溪塔长江市场。
询问了一下橱柜的相关情况,有的是地柜与吊柜捆绑销售,有的是以地柜7顶柜3的价格分配;在一家群升门店问出了免漆门低到460元,钢木门同价,防盗门1200的低价,也就相信了“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在服装市场跳上了一班63路车,途经小商品批发城、长江市场、神仙湾、人寿桥、兴安、平湖广场、夷陵体育馆、平云一路、平云二路、夷陵客运站、发展大道路口、工业园区、谭家榜、宜昌技工学校、鄢家河小学、江重机械厂,到终点同福花园。
这条线其实是原来宜昌到雾渡河、兴山和宜昌到苟家垭、保康的宜保公路,不同的就是公路比原来扩宽了许多,两侧如今增加了很多的工厂企业和学校单位。比如娃哈哈、江重机械、工业技校、鄢家河中小学。我在试图找到过去的参照物和记忆中的印象吻合,可是这么多年没来过,过去的一切荡然无存,而因为修路而尘土飞扬的姜家湾也早就是世事人非了。
下午在东湖三路乘上18路车,途经樵湖二路、樵湖岭、三江桥头、电脑城、二医院、东门,到解放路步行街下车,学院街属于棚户区,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到处都是拆迁的标语,小箭道和西平巷消失了;司法局却变成了西陵医院。靠汪家巷那边,钻进拆迁的围墙,就看见老同学肖德佩正坐在门前一把木椅上一边玩手机一边享受着午后的阳光,问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有些细节还没有谈好。
据肖德佩介绍,从结婚算起,他就在那间狭窄、潮湿,门口摆一香烟摊的小房间里生活了三十多年,坦白的说,他的那个很窄、很深的房间很简陋,而且一点也不打眼。想一想隔上七八家就是逢贵的家,加上我还在南正街、艾家巷住过,经常在学院街晃荡,居然一次也没遇见这个老同学,也是解释不明白的。因为我们约好去看住院的刘大振,所以肖德佩喂的一群母鸡就得提前关起来。他在一面赶,我在另一面堵,如果仅仅只是凌乱的街角和午后的的暖阳,没有拆迁的围栏和破败得不成样子了的残砖断瓦,这样的场景真的恍如隔世。
我们在民主路口的水果摊上买了苹果和香蕉,在解放路步行街乘上6路车,经过夷陵饭店、火车站、山庄路、果园二路、北山坡,在石马坡下车,缓缓爬上那个有些高、也有些坡度的上坡,印象中似乎是第一次进入那里的长航医院。很安静的住院部小楼,三楼是骨科,我们去探望刚刚做了腰椎手术的刘大振。他的精神状态还不错,依然谈笑风生,当然也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原配,其实早就见过照片了。
在白马坡BRT站台和肖德培告别,乘9路车途经北山坡、果园二路、山庄路、西陵一路、绿萝路、刘家大堰,在二十二中转乘16路车,途经葛洲坝、镇境山、望洲岗、西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云霞小区、渭河一路口(天美国际)、唐家大院B区、唐家湾路,到达唐家湾朝阳路口。其实这是一条环形线,客车沿着唐家湾朝阳路口、山城路、拉菲小镇、唐家大院B区走,这一片早就成了住宅区,塔楼林立,看见了不少听说过名字的小区。
然后经过住邦科技园、渭河一路口(天美国际),最后才停在渭河路上。坐了一车人几乎没有下车的,年轻、穿一件蓝白衬衣的司机倒是下去玩了一会儿手机、喝了一杯茶,就启动公交车原路返回。途经人口稠密的云霞小区、几乎没变样的西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该叫鸳鸯包的望洲岗、站台上写着镇境山、公交车上注明是镇境山和葛洲坝,然后转弯到东湖二路,那里倒是离儿子的家不远,很方便的。
在同学群里留言:今天连载何苏林的《四菜一汤》,一共有六个小故事,都是苏林在群里发表过的,感觉有些特色,就收进了《永远的初一六班》这部作品里。肯定不是山寨,而是他自己经历过的,就是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过《红楼梦》里说得多好:“假亦真来真亦假。”这世间上的事本来就是雾里看花。有一定可以肯定的就是,我的这位老同学嬉笑怒骂、轻松幽默皆成文章,所以值得一看。
14日,今天上午和老伴带着自己的小孙女到运河公园去玩。这一次是从东运路(原名山河园路)那边进入公园的。虽然树木刚刚萌芽,可是空中有白色的大鸟飞过,水面有一对水鸭嬉戏,那些黄色的迎春花开得很好看,突破了二十度线的气温使得在公园里玩耍、奔跑和欢笑的钰涵满头大汗。我背了一个大大的双肩包,回来的时候也塞满了两个女生脱下来的衣服。
下午到市府大院去看装修进展,打槽的那一对夫妇已经不在了,铁门没上锁,进去看了一下,基本上都开了线槽,就是楼梯上残留的厚厚的粉尘,从四楼一直到一楼,看起来有些惊人。这些农民工说起来也很值得同情,装修公司要利润,包工头也要雁过拔毛,剩下的才是他们的收入,所以才会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各位同学都在:《永远的初一六班》从今天起开始连载@大振的《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线光明》,千万先别对这个题目吐槽,有点文艺范的都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而这一节写的是大振的煤矿井下生活,想一想是不是有些贴切?在这一段里,大振也历经了生与死的考验,那种随时都有可能被深埋在地下的感觉不是谁都能体会的!这次他在65岁选择去动大手术,所有同学都为他捏一把汗,可他依然乐观得很,躺在病床上谈笑风生,据说还对其他的病友现身说法,就是不知道长航医院给了他多少广告费?反正在我的感觉里,他就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越说越远了,还是请大家看他的文章吧,生死之间的回忆很有些震撼的。
15日,在同学群里留言:@臧建设 @龙行天下 @华华乐开怀 @榮 @李迎伍 你们就吹吧,连我自己都有些认为自己发疯了,65岁居然还要编一部图文并茂的《永远的初一六班》,不过不后悔,做了也就做了,就是做的不好,敬请体谅。有一点想说明的,本纪念册的第一、第二、第三部分的收集编辑工作已基本完成,现第四部分《找到组织》仍在征集资料,大家是怎么机遇、通过什么方式回归到初一六班,都可以回忆一下,字数不限,有照片最好。现在已经有了@皮远邕 @臧建设 @周念宁 和鄙人的回忆文章,欢迎回忆,也是一个机会。即便不能做到青史留名,至少也是个甜蜜的回忆吧。还是那句话,近来有些瞎忙,只有一早一晚能坐在电脑前,首先和@龙行天下 说的一样,赶紧把大家有关大振的那篇文章的全部汇总,然后就想起了昨天下午和@沛公 一边愉快地交谈,一边一步步爬上长航医院大坡的时候,虽然只是下午时分,却也有些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感觉。人生到这个年龄,何不潇洒走一回!
在五中群里发帖:各位小伙伴都在,正是阳春时节,加之春暖花开,群主@张华新小顺 准备组织一系列的群队活动,首先闪亮登场的是怀旧之旅。也就是围绕着中心城区唯一还保留的大公桥棚户区进行实地探访,听@昌虎 三哥讲半个世纪乃至一个世纪前的历史,看看那些长满青苔、败落斑脱的老屋,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在三道巷子、盐局码头、天官桥的共同往事,走走老街小巷,一定很有意思,有意参加者请跟贴,时间:明天(3月16日)上午9点半到10点,老盐业公司门口集合,中午就近聚餐,AA制,希望各位小伙伴踊跃参加,我们明天不见不散!召集人@张华新小顺 +主讲人@昌虎 三哥+记录者@宜昌石头王念时
【现场听昌虎三哥讲赵铁公的大公桥、王篆的天官桥、老盐局码头和那所教会学校衍变的大公桥小学的沧桑往昔,还有那么多快要被历史的尘埃掩埋的奇闻轶事】
16日,昨夜北风紧吹,今天气温从三十度线直接跌到十五度线下,乍一出门,居然有一种一夜回到冬天的感觉。昨日在群里发通告,居然无人答复,不过张华新和董昌虎还是应邀准时到了老盐业公司门口。我们三个人穿行在狭窄、破旧和冷清的大公桥街上,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一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木屋,那些板壁房也早就变成了砖瓦房,而更多的地方或是变成了滨江公园的组成部分(原来的盐局码头),或是变成了银海丽景酒店(原来的盐业公司),或是变成了爱尔眼科医院和银海丽景小区(原来的七一酒厂)。变化最大的还是大公桥小学,将校门转了方向,不过昌虎哥当年花了12万建起的三层教学楼还依然存在。
地图上的大公桥路几乎成了断头路,其实那些老街小巷依然存在,我们就从大公怡园钻到胜利三路去过;那些各种形态的私房夹杂其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砖筒子楼也依然在发挥作用,原来养鱼池中间的那条道路到汉宜路的上坡还在,可是曾经波光粼粼、有着大片水面的养鱼池已经变成了胜利四路和世纪花园,而那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天官桥也和大公桥一样,被隐藏在预制板下面,只有两个生着铁锈的阀门还证明那座桥的存在。我们想起了那一带的航海仪器厂、变压器厂,我们试图找到那里的老住户,可是反反复复走了好几圈,碰见的都是外来户和承租人,倒是两个说宜昌话的门卫还记得当时的一些印象。
我们在陈记重庆美蛙鱼头吃午饭,喝酒,感觉不虚此行。
17日,上午,大雨如注,我们老两口带着儿子和孙女一起到市府大院去看水电施工情况。钰涵对那房里的变化没什么大惊小怪,在她的眼里就是“乱七八糟的。”小丫头对那些红色的电线管十分感兴趣,专门拿了两根回来,坐在我们暂住的小房里像模像样的打着鼓点,有趣极了。
某人成功连任,京城三月突然降雪,有人称是有冤情,有人称是不祥之兆。
在五中群里发通告。各位都在,我们这些宜昌五中儿时的伙伴如果不是董家贵老师看着长大的就是董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至少也知道董老师在五中教书育人一辈子,听说过董老师家族四代人中,共走出32位教师、桃李芬芳的动人故事。董老师已在正月初五乘鹤而去,为了缅怀她老人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寄托我们的哀思,特通告群友:本月25日(星期日)正值董老师五七之日,董家将在董老师长眠之地举办扫墓仪式,本群将组织“缅怀之旅”参与其中。有意参加者请在本帖其后复制跟帖,为统计人数、安排行程,本通告截止报名时间为23日,24日在群里通知集合地点、时间和注意事项。报名者有@张华新小顺+
18日,从宜昌江北开往江南的公交车一共有条:B27从夷陵广场穿过夷陵长江大桥走江南大道到中建七局;B28从青少年宫穿过夷陵长江大桥去谭家河原红旗电缆厂;215路从CBD穿过至喜长江大桥到点军大道奥体路口;522路从西坝葛洲坝电厂穿过至喜长江大桥到紫阳。还有一条B82,从青岛路穿过夷陵长江大桥走五龙大道到宜昌南站。而我最想走一趟的就是B82的路线了。
其实就是机遇巧合,正好在港务新村BRT站台上等车去伍家岗方向,抬头看见显示屏上飞幕提醒:B82路距本站2站,虽然是开往港窑路方向,也想去看看起点在那里。因为从江南开过来,很耐心的等了好一会儿,车才姗姗来迟。车上人寥寥无几,在三峡文化城前面离开港窑路转向老地名杜家坝、又叫长机路(515厂、长江机床厂),没注意到那座文化城,除了一些钢材、铝材市场,就是连绵不断的多层住宅楼,新旧混杂。
有趣的是,印象之中的长江机床厂的那些宽大的车间、轰鸣的机床和那些穿工作服的工人早就灰飞烟灭了,在公交车沿着青岛路一直向前驶去的途中,也找不到工厂企业的模样。只是早就变成了住宅区,从西江康城到东方花园,再到碧水林茵。更有趣的是,车到终点站,司机稍有停车,但既没有赶车上包括我在内的、仅有的两个乘客下车,也没有要我们刷卡补票。等到几个新乘客鱼贯登车,车门一关,油门一加,就从青岛路插入城东大道,左转,就又到了港窑路。
从夷陵长江大桥上跨越大江,看见了磨基山森林公园就知道从江北到了江南。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五龙大道上,自然就看见了中心医院江南院区、点军法院,更多的是大片的住宅楼,既有卖不出去的江南星城,也有拔高点军房价的碧桂园豪庭,还有一些安置房,从江北乘车过来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在那一片下车的。
可是过了五龙社区之后,随着道路向前,虽然还是有些建筑工地,可是几乎都在建筑中,所以从梅子溪五组到梅子溪八组,都比较冷清,直到从翻坝高速公路下面穿过,到了点军福利院,也就是到了市警示基地。车到终点,跳下车看了一下,那是五龙大道的折返点,可是宜昌南站连影子都不见,这一带是点军驾驶员科目三的考场,倒是不远处正在耸立起十几栋塔楼,那是塘上村的村民搬迁安置小区。
在同学群里留言:@云朵 观察细致,就是肿脸泡腮的,也吓了我一跳;就是不理解你为什么在QQ上唱:我一个人承受不来那支歌;@榮 我赞成@皮远邕 对你发型的评价,你老是说发形,我差点被你带到沟里去了,再强调一句,那不叫林匠,而是领江!@龙行天下 你那叫龙翻身好不好?二十岁的时候看女人的脸蛋,四十岁的时候看女人的胸,六十岁的时候看女人的臀,六十五岁的时候既不想老牛啃嫩草,也不想再谈一场恋爱,所以对采花就味如嚼蜡了。@臧建设 明天将发表你的一篇文章,请注意互动。还有,将所有转载的都删去,将与龙抬头无关的也删去,从大振的龙抬头到建设的全班光头保留下来,就是一篇有意义的群聊,题名为《完美的龙抬头》!
19日,在同学群里发言:各位同学都在,从今天起连载臧建设的《重新走入学堂》,这是他的一篇旧文,修改润色后编入《永远的初一六班》,在我们同学中,他就和其他一些同学那样成了天之骄子,比我们这些函授生强多了。原来想请胡改生写一篇的,因为手术而放弃,所以多少有些遗憾。不过就和臧建设在文中所说的那样:重新走入学堂,改变了所有和他一样幸运的同学们的命运!
20日,老两口和儿子带着我们家的小公主从18路的起点东湖三路一直坐到终点金东山建材城,在欧亚达广场那个很大的建材综合馆里主要看了水龙头、蹲便器、水槽。钰涵很喜欢出游,对怎么目的根本不关心,就是高高兴兴的蹦蹦跳跳,对着一些镀络的镜面能映照出她的小脸很感兴趣。
在同学群里留言:各位同学都在,在这里隆重推出李开华的《篮球与我》,这篇回忆用一句套话说算是“友情奉献”,因为是我软泡硬磨她才答应写的。可是我的这位姐有一个很好的品格,就是答应了一定会兑现,于是大家就能看见她是如何从一个在篮球场上蹦蹦跳跳的丫头片子成长为全系统最年轻的女厂长的。也许写的不够感性,也有些放不开,这也是机关干部留下来的文牍痕迹,怪不得她。闲话少说,还是请大家看看一朵铿锵玫瑰是如何绽放的吧。
21日,从伍家岗的金都市场到夜明珠的恒昌市场,我们老两口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去考察瓷砖、水槽、蹬便器等家装建材设备,有些累。
22日,今天白天基本上都在公交车上度过:上午9路车葛洲坝到金都建材市场,37路车从金都市场到宜昌东站,68路车从宜昌东站到易中广场居然之家,68路车到小溪塔长江市场,34路车从长江市场到二十二中。下午34路车从葛洲坝到长江市场,68路车到宜昌东站,37路车到金都市场,21路车从起点坐到终点。很有些累,也在路线选择上犯了些错误。
23日,今天老两口带着钰涵乘车去小溪塔,应该是时隔几年再去丁家坝森林公园。上一次带着小丫头来是全家人出动,那个时候小丫头还是个婴儿,如今虽说还不到三岁,可能说会道、聪明过人,还能蹦蹦跳跳的自己走路。我们这次是从古慈寺那边登山的,天气很热,顶着钰涵上山,走到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时候,那座古香古色的楼阁就在不远处。郁金香开得正灿烂,好几种色彩,就是范围依然不大。
最大的意外就是小丫头表现出极大的耐力。下山栈道是她奶奶背下去的,可是上山栈道却几乎是她自己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我们三人坐在一条长凳上吃带去的午餐,蛋糕、鸡蛋、红枣、米花糖、鸭梨,还把水喝的精光。扛着自己的小宝贝走在被高大树木笼罩着的林荫路上就是一种幸福,期待着还能重游。
24日,上午和老伴到小溪塔长江市场寻找瓷砖,八年前馨岛国际名苑装修时的那家阿敏瓷砖店还在,那个精瘦的老板也还在,可是所谓的单晶镜面瓷砖的价格和别家相比却高出一大截,很遗憾;独自到华祥的红星美凯龙看了一下,变成了高档聚集区。回来的时候从刘家大堰穿过,那个小区倒是一成不变。
【20180325-宜昌五中儿时伙伴群给敬爱的董家贵老师赶堆子】
25日,一场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天亮以后还在继续下,等我九点多钟离开这栋暂栖的塔楼时,天上还在零零星星的丢着点子,正应了那句知名度极高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今天是和华新等人一起去赶堆子。
赶堆子是宜昌特有的风俗,就是一大帮人跟着某人去上坟,然后在野地里野餐,不论认识与否,不论贫富贵贱,就是叫花子也可以讨得一杯水酒吃,拿上山的东西不能拿回来,剩下的就剩在那里。我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跟人赶堆子了。这次我们去的是宜昌五中的董家贵老师,也是我母亲的老同事,活了96岁,丈夫解放初因为地位关系被镇压,她没有改嫁,也没有怨天尤人,一个人默默地将三个儿子抚养成人,真的不简单。
董老师还告诉她的儿子,彭校长对她很好,每一次调工资都有她的名字,也没有把她打入勤杂人员。春节前的那次五中群的聚会之后,我曾和华新跟着昌虎三哥到一医院去探望,她老人家正在熟睡,生命体征平稳,没想到正月初五就平静的走了。今天是董老师的五七之日,所以天大的事也要去参加祭祀活动。就和老同学权觉荣写的那样:清明何处不生烟?郊外微风吹纸钱。
我们在原市委党校旁的天宝幼儿园(原来的教师进修学院)集合,乘车去小溪塔一个工厂后面的墓地,那里是董家三姐妹的长眠之地,去的人很多,也多年以后又一次见到了董雪樵大哥,回到宜昌在果园三路的五圆饭店聚餐,居然还有些五中原来老师的儿女赶过来吃饭,我真的不敢想象还有这样厚颜无耻的。
26日,为了让钰涵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我们想逐步让小丫头开始学会自己吃饭。以往都是她奶奶喂饭喂到大半才开始让她自己吃。可是今天下午,跟着她爸爸外出玩耍回来的钰涵撒娇的告诉我:“宝宝的肚肚咕咕叫,宝宝饿了。”于是从一开始就自己吃的很香、很快、很好,还自己咕噜咕噜的喝下了一碗排骨汤,小排骨上的肉也吃得津津有味,叫人大开眼界。这是小丫头无数的第一次的又一次突破,真的爱死她了。
上午和老伴到市府大院去浇花,这是装修以来第二次,那些花草都渴极了,浇水以后都能闻到土壤干燥的味道;下午和老伴到伍家岗的泰丰陶瓷城和金都建材市场最后一遍确定了卫生间和厨房、阳台的墙地砖的样式。有些焦急的是,装修应为网线居然停顿了一个星期,真是不值得。
在同学群里留言:为了庆贺刘大振成功回家,特推出他的又一篇回忆文章《过去那些事》,那是他从煤矿回到城市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的真实写照,从汉办工作人员到仓库管理员,再到经销人员,有成功也有失意,有辛劳也有沮丧,有凭力气挣钱,也有凭小聪明解决大问题,好在这条龙在天上,也算是潇洒得很。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代,从粉碎四人帮到改革开放,再到全民经商,很热火朝天,也是最后的全民参与的盛宴,值得每一个同学一起回味。
27日,上午到市府大院装修现场,从现场的情况上看,水电铺设已经基本结束,装修公司的小胡说,明天开始砂石料进场,瓦匠师傅进场,提出了一些补充和修改意见,希望能加快进度,气温飙升到近三十度,天气正好,最好的装修季。
中午从北京回来的舒志坚打电话约着,还有练学和张东明伉俪在培元路的小酒馆聚餐。因为颈椎压迫神经,舒人在京期间做了一个手术,如今还戴着颈套,老朋友见面,吃饭倒是其次,能有机会见见面、说说话,就是再好不过的了。
28日,今天全家五人一起到金银岗。儿媳妇是第一次和我们一起清明扫墓,祭祀我们王家在宜昌的先辈。老爷子生前见过她,印象据说还不错;老妈没有见过她,自然也就不会发表意见。不管怎么说,他们两位最看重的长孙成了家、有了一个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的重孙女,想必在那边也是很欣慰的。就是他们的重孙女太小,还不能到坟前给他们磕头,等到钰涵十岁的时候,她一定会来的。
这次清明扫墓是我和儿子、儿媳去给两位前辈磕头的,老伴带着钰涵在植物园楠竹园背后的公路上等着。今天的气温继续升高,阳光似火,自然一身大汗。我们在植物园原来的猕猴桃栽培示范基地下面的湖边的台阶上铺上两张大大的餐桌布,全家人都坐在上面吃带来的糕点、肉食、水果和鸡蛋等食物,很温馨的一幕。
等到快到下午四点才开始在植物园里赏花,白的芍药、红的桃花、紫的樱花、粉的牡丹、黄的油菜花。钰涵对第一次看见的蒲公英最感兴趣,努着小嘴去吹的动作真的爱死人。傍晚回到城后,在CBD燕莎饭店旗下的某家小厨吃晚饭,饭后沿着西陵二路走到三江边,原来的那些唱歌的、跳舞的都不见了踪影,有些惘然。
29日,今天瓦匠师傅进场,一个很精明、很健谈、貌似很有技术,也很有主意的中年男子,他开了一辆车,带着自己小小的老婆给自己打下手(也就是合灰、提灰桶和一切杂事)。上午,装修公司的小胡向他介绍了情况,自己也和他交流了一下,这个姓杨的师傅才正式开工,到下午我再一次到现场的时候,厨房的门洞已经封了,开始在给卫生间的墙壁抹灰,速度还是很快的。
30日,上午和老伴到市府大院装修现场,杨师傅又叫来一个瓦匠,这样就可以保证速度加快;下午和老伴到金都建材市场看瓷砖,转了一大圈,更换了好几种,结果发现还是原来的那一种好。也是飞来横祸,杨师傅他们在阳台上施工的时候,失手坠落的石块将停在楼下的郝敏的车前挡风玻璃损坏,赶到施工现场,在郝敏与小胡之间进行了沟通和劝解,终于求得了初识,和小胡说的一样,他有些流年不顺。
31日,瓦匠杨师傅三个人将卫生间、厨房的墙壁已经粉好,那些纵横的线槽也基本填补完成,卫生间的防水也基本完成,可是先期运来的两车沙却用得一干二净了,只好停工待料。
本月小结:1、正月十六(3月3日)市府大院里的那套老房子开始装修,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装装停停,一个月过去,总算是瓦匠这个程序做到了一半,还是得加强质量监督。2、春暖花开,加上有了老年卡,老两口带着钰涵去爬了磨基山、小溪塔森林公园和运河公园,一家人趁着到金银岗公墓给王家长辈扫墓的机会,顺路游玩了三峡植物园;一个人也跑到西坝、紫阳溜达了一圈,还走通了东站路;3、和肖德佩到长航医院看手术后的刘大振,和华新、董昌虎探访大公桥老城区,和五中的伙伴群的一些人参加了董家贵老师的五七追思仪式,和在北京做了颈椎手术回宜的舒人、练学、东明夫妇一起吃了一顿饭。几乎全是应酬,也几乎没有写东西。
201803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