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

发布时间:2018-01-30 11:10 阅读量:89 日记本:《个人日记》

201712

十二月寄语:其实男女关系就和从斑马线上过马路的状况差不多:过往的车辆和行人都是红灯停、绿灯行。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则行人抢着先行虽然有可能先人一步,但也有可能会死的很难看;而如果遵守这个规则则注定会慢人一拍,在斑马线前等着等着,等到头上变绿了,也就该走了。现在虽然有一个行人先行的文明规则,过斑马线还是得尽快通过,如果慢悠悠的胜似闲庭信步,不仅遭人鄙视,恐怕那些停车让路的司机都会把这一类的长辈给骂惨的,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自知之明。

12月1日,今日到儿子家去看我的小孙女,钰涵躺在她的小木床上喝着她今天的第一顿牛奶,看见我以后的那个眉飞色舞真的爱死个人。小丫头还是她奶奶的小尾巴,还是喜欢和我一起玩,近来不管是干什么,总是奶声奶气的要我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主要是我在网上找到了原来上影厂拍的那部黑白动画片《小猫钓鱼》,使得她记住了不少的情节,她的记忆力真的很惊人。

上午走仁寿路、培心路、儿童公园、汉宜路、夷陵大道去馨岛名苑;晚上走夷陵大道、团结路、樵湖二路、珍珠路、四新路、四新横路、致祥路、解放路、仁寿巷个、仁寿路、邮政巷回市府大院。路遇黄双才,真的很惊喜,都快几十年没见,他似乎一点也没变,感慨万分。

12月6日,同学群里留言:有几天没在群里晃荡,是在跟着@龙行天下 上山下乡。他可是一个才子,文笔真好,写的那些下乡的故事娓娓道来,连我这个老江湖看到其中一段也有些感受颇深。发一小节给大家欣赏,那是他下乡前的一个瞬间。所以我有一个提议,就以《离开家的时候》为题,凡是下过乡的同学,可以在这里集体回忆一下当年下乡时的某个场面,送别、亲友、学校、卡车、歌曲、到了农村的第一印象,什么都可以谈。关于下乡的长篇就不再征集了,因为@龙行天下 写的太好了,给我的一位编辑先睹为快,他都叫好,说不像别的文章那样尽是灰暗和颓废,就是很有趣。

给周念宁留言:你好,不得不麻烦你了,都是老同学,我就直来直去,我需要你所收藏保存的同学们聚会的照片,还希望你能提供你的摄影作品,你的一些文字作品,参加工作、读大学、林林总总都可以,如果有旧作也行,除了QQ上的那篇荷花池我已经复印了以外的都可以,回复时间最好能在20号左右,因为还要编排、整理和配图,我的计划是从2018年的1月日开始连载,一直持续到我们五十周年的聚会为之,有些野心勃勃,但为了同学一场,也是很值得的。顺致晚安。

12月7日,今日大雪,北风呼啸,雾霾依旧,中午时分,华新打电话邀我到江边走走。两个人在行人稀疏了许多的江边走来走去,他的话很多,讲了自己的摄影和我写的宜昌故事;讲了他关于知青和五中历史的一些构想,也谈到了他的父亲和他的哥哥。他是一个很自信也很勤奋的男人,为他而感到骄傲。

12月8日,前几天,一场雾霾席卷全国,宜昌也发布了黄色预警,重度污染的环境就把我家的小孙女束缚在市府大院的这个家里了。好在家里还算宽敞,就教钰涵在那间老爷子原来住的实木地板屋里转圈圈、走一二一,小丫头很快就喜欢上这样的室内运动了,还和我们老两口轮流当老师,带头走步;我又把范围扩大到几乎所有的房间,小丫头乐坏了,她就喜欢这样的互动。

12月9日,我家的钰涵喜欢洗澡,主要是喜欢坐在盆里玩水。今天午睡前,先是和她“一起拿”来她专属的洗澡盆,还有塑料喷壶和水杯(那是她玩水的工具),在那间小房里打开了暖风机,先洗头,后洗身子,小丫头比以前听话多了,不再撒娇的大哭大闹,而是坐在水里玩得不亦乐乎,就是起来的时候不太乐意。可是当她奶奶用线毯将她包住,放到小床上用被窝围好,她还是很享受那个过程的。

12月10日,老伴的五姐给她介绍了一个装修师傅,说好晚上过来谈。不经意间问了句,才知道那个师傅给人家80平米开价7万多,就有些上当受骗的感觉。索性出门沿江走走。

好久没这样欣赏沿江夜景,不想一路惊喜连连,在一马路附近遇见了久未谋面的的潘律师,奇怪他怎么会从上海春天一直走到这里?他指着背后说他家就在这里,这才知道是自己摆了个乌龙:上海春天是人家的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地!在夷陵长江大桥下遇上了权觉荣那个老帅哥和他白髯飘飘的哥哥,他是陪着刚从上海回来的哥哥溜达的。老同学相逢当然要抱抱,上一次主动的是我,这一次主动的是他,很高兴的。

夜幕下蛇形穿越:从满是饮食摊的胜利二路插到夷陵大道,又从原来的国贸(外滩)市场的狭窄通道中穿回沿江大道(记忆错误,还穿到紫荆花酒店去了);然后又从大桥下的胜利三路走到夷陵大道,再从邮政储蓄银行背后的那条小巷穿到大公桥路,从大公桥小学附近回到了沿江大道上。一次不经意之举,很意外的发现大公桥那一带在沿江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的背后,似乎还保留着老宜昌的那种低矮建筑和密如蛛网的小街小巷。这是第一次想想到,就有了有空带着朋友们再去探访一下的冲动。

12月11日,钰涵现在有了个小习惯,早上醒来和晚上回家都会给我打电话,这当然是她的爸爸妈妈为了训练她的说话能力而为,说的不过就是“起床了没有”、“早点吃的什么”、“现在在干什么”、“今天和爷爷奶奶玩了些什么游戏”之类家常话,我的孙女已经开始能够比较正常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了,也不和原来那样说不了两句话就扔下电话跑开了。我挺喜欢和小丫头打电话的,她在电话里那种奶声奶气的声音听起来就是天籁之声。

12月12日,都已经是六十五岁的人了,有些动作做起来已感吃力,毕竟自己的体力和反应能力大不如前,可是钰涵却不知道这一点,只要想起来就会撒娇要我顶,当然会欣然答允。不同的就是原来小丫头撑在床边我就能将她顶起来,可是现在钰涵必须站在木靠椅上我才能在她“一二三”的口令中站立起来。说来也正常,我在一天天衰弱下去,小丫头却在一天天长大,体重也超过三十斤了。

今天是双十二,给自己买了一件俞兆林的保暖内衣。

12月13日,因为小孙女是我们家的重点保护对象,加上现在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钰涵的肉食安全,海鲜都去买国外的,而肉嘎嘎的来源,老伴就和她的五姐在乡下认养了一头农户的猪,不料人家要提前杀猪,今天就不得不提前赶下去,忙了一整天,带了几大包骨头、内脏回来,累得像狗一样的。其实我一直不赞成这样的认养,谁不知道如今农村人很狡猾的,食材问题就是那些人搞出来的。用传统方式喂养,鬼才相信呢。

12月14日,继北方雾霾笼罩宜昌几天之后,从北方而来的一股寒潮也开始席卷宜昌,昨天近郊还降下了雪籽,带着钰涵睡午觉的老伴怕睡着睡袋里的小丫头冷,要我睡在她的脚边,我能感觉到她那光滑的小脚,真好。可是不一会儿,小丫头感到热,就叫着把我蹬开了,有些郁闷。不过,等她睡醒,听她奶奶说我也在床上,马上欢喜雀跃,还给了我一个甜甜的笑脸。

12月15日,最高气温没有突破两位数,钰涵还是没有丝毫怕冷的意思,除了老伴把她穿得厚厚的,就是她一天到晚除了睡觉安静以外,全都在活动,还拉着她奶奶和我在那间木板房里蹦蹦跳跳,要不就奶声奶气的要我顶着她到窗前去看楼下那栋盖着机瓦的房顶上“有没有猫猫晒太阳”,她这个小丫头就是不看看外面还下着冷雨呢。

同学群里留言:@胡改生 @臧建设 @龙行天下 @李迎伍 你们的稿件经过整理和配图(主要是提供照片资料和对照片进行统一修复),已经基本完工,先发到各自的微信中,希望认真审阅,提出整改意见,一边做的尽量更好,还是私聊的好。@榮 的东西还在整理,稍安勿躁;可惜没有@四菜一汤 @皮远邕 的微信,你们的文章不知怎么发给你们,就先放在我这里,另想办法送你们审阅。再说一遍,审阅稿请在25号前送还给我,好做从明年元月一日在网络上连载《永远的初一六班》的准备工作,谢谢大家的支持,尤其是@李迎伍 @龙行天下 写得真好,文笔叫人叹服,咱们初一六班真的是人才济济,给《永远的初一六班》增加了很多的看点,所以在此谢谢他们。

刘大振留言:看来,拙笔让石兄花费了不少的功夫,实觉不敢当了,在此深表谢意,也请你在此文上留个名,已作纪念。可以吗?我的答复是:最开始,我还想给你和李迎伍的文章加一段编者按的,因为写得精彩,可是转念一想又感到不妥,这样厚此薄彼,其他的同学怎么办,所以还是作罢。对此,你千万别在意,我也是一时心血来潮才会想起用这样的长篇大论来纪念我们的初一六班,只是没想到组稿如此之困难,和一些编辑告诉我的一样,千万别当真。我感谢你的支持,写出了这么好的文章,还有这么多的故事,而且是第一手资料,我就感激不尽了。记住我们是同学和朋友就行了,有空的时候、等建设回来再好好喝一回酒就是了。

12月16日,还是在为市府大院即将开始的装修而奔波。和老婆先后乘车去了小溪塔的长江市场,奇怪的是居然只找到一家做铝合金门窗的;望州岗那里的道路已经贯通了,虽然拆除了不少破旧建筑,可雅斯超市楼下的那几家做防盗网和铝合金门窗的还存在,问了一下价格,居然比长江市场的还便宜;最后又到环城北路那一条边的几家做这一行的作坊去问了一下价格,基本上和去年我问的时候差不多。

12月17日,气温已经跌到零度,虽然没有下雪,可是昼夜温差竟有十几度,就有了些冻手冻脚的感觉。因为穿得像个小熊猫,我们家的钰涵倒是对冷热感觉不大,就是因为看了上海美影早期的《小猫钓鱼》,对楼下的猫咪倍有了呵护之意,不仅会把吃剩的各种骨头收集起来带下去放在垃圾桶边喂院子里的野猫,还会要我顶着去看楼下趴在屋顶晒太阳的猫咪,看来又是一个热爱小动物的小丫头。

12月18日,钰涵学会了她的第一首唐诗李白的《静夜思》,根本不懂其中的意思,只是知道“地上霜”在地上”,“举头”就是抬头,“低头”做的很夸张。我们和她玩“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动”的宜昌游戏,如果她输了,表演节目就会背那首唐诗,不过说得又快又含糊,连气都不换一下。

北方的好大喜功和一刀切,使得今年这个冬天全国的天然气全部北上增援,宜昌居然发布了二级预警,导致的结果就是除了中午和晚上昨晚的时间之外,几乎就全部停气,地暖和一些涉及到天然气的项目全部停摆,连出租车都加不到气,真的是全国一盘棋,有些哭笑不得。

12月19日,说来也奇怪,我们王家历来都是出儿子:敬之爷有三个儿子,二爷有四个儿子,老爷子有两个儿子,我有一个儿子,还记得母亲听见我儿子出生的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又是个儿子?”可见得母亲很想有一个孙女的。好在我们王家现在有了钰涵这个小丫头,本身就娇滴滴的,加上又被她奶奶宠养得不像样子,我又是她的“大伴”,所以就给家里增添了许多乐趣。

12月20日,我入睡后很沉,就是打雷也惊不醒我,可是我睡在钰涵的床尾,她的小脚脚恰好就可以触到我的腿部,小丫头只要一醒,自然就会翻身、伸懒腰,我就能从她的小脚脚的动作中知道。我立起身,转到她奶奶的枕边,恰好可以和她面对面。她认出是我,就叫了我一声,可是紧接着就是一声问候:“我奶奶呢?”我强调着提醒她,我在这里。可她一点也不动摇,继续又问起她奶奶,我就又气又恨了。

12月21日,儿子和儿媳给钰涵在九码头万达附近报了一个学习班,原本每周日上一节课,每次一小时,就是教孩子们做一些动作,玩一些游戏。想知道教学质量如何,嘱咐儿子拍一些画面回来看看,却不了了之;不料最近变成了每周两次,周日和周三,每一次小丫头都笑嘻嘻地抱回一幅用硬纸板做成的、她亲手画的、抽象派的涂鸦,就忍俊不止了:所谓的幼儿教育就是赵本山的忽悠,不过看着小丫头兴高采烈的样子也就值了。

12月22日,今天天气不错,阳光普照,气温也在十五度以上,老伴就带着她的孙女兴冲冲的去到儿童公园动物园去了。一去就是两个多小时,回来因为是步行,还得时不时的背着那个已经三十几斤的小丫头,老伴差点没累趴下。钰涵却十分兴奋,因为今天不仅看见了老虎、鳄鱼,还用带去的花生、胡萝卜、青菜喂了小猴子、小白兔和大山羊,眉飞色舞的给我讲海狮表演的情况。

在同学群里留言:我也挺喜欢《杜鹃山》,杨春霞这段《无产者》至今仍能哼出曲调,虽然五音不全。这是江某人用心最大的一部戏,后人称柯湘就是她的化身,其实就是一高大上的典型,这一段唱念做打都好看,杨春霞的搓步、转身亮相、抛甩镣铐的动作,加上《国际歌》的变奏,很有特色!唱词中的“无产者等闲看惊涛骇浪”,还有“洒热血,求解放,生命不息斗志强,胸臆间豪气昂扬”更是写的漂亮,不知我们女同学中间有没有会唱这一段的?五十周年聚会来一段!

12月23日,人的成长是分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钰涵现在就处在那种初级阶段中,所以喜欢的玩具和游戏也会很快的变化。比如现在就酷爱在那间实木地板房里拉着我和她奶奶走“一二一”,头昂的高,臂摆的大,口令喊得响;然后就会开始变成小步跑,绕着圈子,再就是念念有词的喊出“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动。”当然,首先动的肯定是那个小丫头,我们就会要她“表演节目”,她会背《静夜思》,也会唱《丢手巾》,还会背诵《婴儿画报》上的儿歌:“小熊小熊害怕冷,弯腰钻进大树洞。怀里抱着蜂蜜罐,呼噜呼噜做美梦。”

12月25日,今天是圣诞节,钰涵下午和她奶奶到天主堂看热闹,结果人家在布道(老伴说是在演讲),小丫头不感兴趣,加上那高大、深邃、空旷还有些阴森的建筑,本来就胆小的小丫头有些害怕,连声说要走。可是回到家里却是胆大包天,吃饭的时候要用木靠椅趴在大桌上和大人们一起吃,我就坐在她后面另一个木靠椅上保护她。钰涵和我很亲,也喜欢和我撒娇,就那么后仰着躺在我的怀里,得意洋洋,舒舒服服,我也很高兴有这样的和孙女亲密接触的机会。

在同学群里留言:各位同学,把@胡改生 今晚传给我的《纯真年代》的最后让大家先睹为快:2017年11月30日夜第一稿;2017年12月21日二稿;2017年12月24日三稿。这就是朋友,这就是哥们,这就是老同学,这么多年过去,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依然不改,为了支持我的那部《永远的初一六班》而不顾大病初愈,特此感谢。也感谢其他各位向我提供资料和文章、照片的同学,在你们的支持下,我收集的参考资料已经距离20万字仅仅一步之遥了。

12月26日,我家的钰涵越来越会在我和她奶奶面前撒娇,主要是要求达到某个目的时。常用手法有两招:其一是撅着嘴就地卧倒,趴在地上打滚或者一动不动,就等着我们去拉她,自然也就答应了她的请求;其二就是痛哭流涕,嚎啕大哭,也许她天生就是演员,可以瞬间悲从心来,眼泪夺眶而出,谁能不服软?

12月27日,今天是我65岁生日,早5点起床,追写昨日的日记,在新浪博客、天涯社区、散文网、凯迪社区、360个人图书馆和QQ个人空间连载那篇纪念父亲的《一路南下》和散文《二十七日纪事(2017)》,9点在彝陵饭店乘6路车到终点公交卡中心办老年免费乘车证,10点到葛洲坝馨岛名苑儿子家,还是和惊喜不已的孙女一起高高兴兴。其他的事可见我在同学群里的留言。

在同学群里的留言:已经回到市府这边了,中午在儿子家里吃饭,羊肉火锅,他给我倒了一杯法国原产的金黄色的葡萄酒,很好看,但不好喝,也不合胃口,雪利酒的感觉,据说至少六年才能装瓶,明显是讨好那些讲究陈酿的国人的。下午回家,老伴油炸花生、豆腐干炒广椒、牛肉火锅,还有什么大骨汤,卤肉,喝了一杯古井贡,感觉好极了。中国人的胃还是中国酒带劲。这里说的是酒话,说给@臧建设 @龙行天下 这些一起喝过酒的同学兼酒友看的,不好酒者不怪。对了,@华华乐开怀 还可以端杯子的,所以感到亲切。又是一年过去,不管喝不喝酒的同学都好好的,在2018年迎接我们初一六班五十周年大庆!

12月28日,我家的钰涵如今是一个大忙人。每天早上早早起床,等到穿衣洗脸刷牙吃完早点就已经是上十点了,乘车到市府大院这个家里来就已经是中午了。什么都不用说,玩不到很久就得吃午饭,吃完午饭就得洗脸上厕所睡觉。可是没到下午三点就会被叫醒,穿衣喝牛奶上厕所洗脸梳头擦香香,忙得和打仗似的,因为她今天要去参加幼儿班上课,也是很辛苦的。

在同学群里留言:因为2018年元旦假期从12月30日开始,网编和我紧急商量了一下,鉴于我已经将第一、二部分基本整理结束,所以将《永远的初一六班》提前到今天开始在网络上连载,特此告知大家一声。因为有很多的老同学不喜欢这样漫长的连载,也就不在群里全部转载了,只是有选择的贴一些自认为很精彩的部分与大家分享。

喜欢怀旧、喜欢往事、喜欢自己或者同学回忆的文章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全文,《永远的初一六班》目前在网络传媒上刊登。

一家是《天涯社区 天涯杂谈》;另一家是《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之所以选择这两家网站,是因为网编和我的关系还不错,不会和搜狐、凤凰那样突然关闭,还有一个是我个人的360图书馆,网址就不发了,有人和我开玩笑:就是我不在以后的一百年,我的这部书也依然存在,依然能在网上搜索出来,我就信了他的话,那也正是这部《永远的初一六班》的初衷。谢谢大家的支持。

《何元干与四川中学》是人家三峡广电《宜昌记忆》的约稿,等人家正式刊出时,再发给大家看看,如果性急,可以去那两家网站先睹为快。

12月29日,心血来潮的教我的小孙女一段土得掉渣的宜昌童谣:“洋糖面包,洋糖面包真好七(在宜昌话中,“吃”念“七”),真好七!哪个要你不七?哪个要你不吃七?七完哒(在宜昌话中“了”念“哒”),没得哒!”一心想培养小孙女只说普通话的老伴又气又笑,指着我教她这样的土话,小孙女倒很有兴趣,几遍下来就学会了。其实,学会本地话不也是学会一种语言吗?这首歌可以唱成《两只老虎》和《打倒军阀》,为什么不能唱成《洋糖面包》呢?”

12月30日,还是为了即将开始的装修,和老伴乘车到临江溪附近的金都建材市场转了一上午,主要是看定制衣柜和品牌橱柜,结果发现了一家太和橱柜,价钱还算公道;回来以后又到木桥街去找铝合金门窗,扑了一个空,却在四新路上看见正在搬迁的那家四新家私店,也是多年不见,依然还是那个女人在。

12月31日,不知不觉就到了2017年的最后一天,又是一个365天过去,忙忙碌碌,休休闲闲,成天除了是自己小孙女的“大伴”,就是趴在电脑上码字,用充实的生活来拓宽自己生命的长度,翻了一下自己的日记,过去的一年有几点可以值得记住的:一、奔波了整整一年,总算是将爸爸的房产继承下来,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二、和老伴去官庄游玩,全家人去三峡大学看桃花,一个人乘车到江南点军一游;三、半个世纪后,和初一六班的几个同学又见了一面,老同学臧建设从河北保定来,五十年后首次相见;四、学会了做美篇,五、和华新一起,分两次走访了即将拆迁的一些大街小巷;六、根据景山哥提供的资料,两次改稿《一路南下》的有关章节,增加了一些内容,也就成了完成稿;六、心血来潮,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凑了20多万字,为老同学明年的五十周年纪念编了一部《永远的初一六班》。

201712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