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

发布时间:2017-11-27 08:50 阅读量:76 日记本:《个人日记》

201710

十月寄语:人生如梦,短若流星。就和小沈阳说的一样:“眼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眼一闭不争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其实人生在世,轰轰烈烈也好,默默无闻也罢;荣华富贵也好,穷困潦倒也罢,也就是几十年光景,到最后还不是都在同一座火化炉里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所以,得意也好,失意也罢;欢乐也好,痛苦也罢,都是过眼烟云,都是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站在人生深秋的季节,看着层林尽染、漫山红遍,能吃能喝、能说能笑、能走能看,就应该很知足了。别唱什么“最美不过夕阳红”,其实过去了的才是最美的;别为儿孙成天操心受累,《红楼梦》里的“好了歌”说的还不清楚吗?更别为国家大事、社会发展、八卦传闻没事找事,吃咸萝卜操淡心。活在当下,自己每晚闭眼第二天还能睁开比什么都重要。

1日,老婆和儿子儿媳带着钰涵到乡下五姐家去玩,本人坚决要求留在家里守门,从清晨5点到晚上20点,将这个月《直挂云帆》(又名《一路绝尘》)、《门板挡不住》(又名《伙计》),以及《天道酬勤》、《印象宜昌》和《西窗烛话》的相关章节的连载全部上传到网易云阅读和17K小说网上了。小说是每日两更,假日和其他作品一样,每日一更。

4日,今天是八月十五月圆夜,同学群里答复:@臧建设 祝你在辽宁盘锦中秋快乐。宜昌可能实现不了你的愿望,虽然现在没下雨,但预报还是有雨的,还有,现在宜昌难觅小院,也找不到葡萄架,就是知道嫦娥奔月是私奔的奶奶越来越多了。月饼、水果、热茶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很想听你和@榮 一个用萨克斯一个用小提琴合奏一曲《花好月圆》,再找个同学依依袅袅的尖声唱:“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轻浅池塘鸳鸯戏水,红裳绿盖并蒂莲开,双双对对恩恩爱爱,这暖风儿笑这好花催,柔情蜜意满人间。”那也是一番美景的。祝各位老同学节日愉快。

5日,云梦在宜昌往事群里说:摸秋:就是等老百姓把收剩下的瓜果蔬菜留一点在枝丫树曼上,户外最近几年比较流行,事先给老百姓商量好价钱,划定区域,晚上就来摸秋!很有意思的户外活动!这也是一种民俗。我反驳说:“不对,宜昌摸秋的习俗是女人做的,男人不能参与,如果参与就叫做偷,而女人之所以摸秋,所采摘的也就是瓜果之类的,大部分是小媳妇所为,还有小姑帮嫂嫂、婆婆帮儿媳,花好月圆之夜摸秋其原因也很简单,地球人都知道,所以那些主人才会乐见其成。还有,千万不能有意识地留一些不摘,那就违反天意了,那些想摸秋的人也不会要的,过去的宜昌人迷信得很,其迷信程度出乎现代人的想象,再说,那个时候的蔬菜也没有现在长得这么快,中秋节的时候到处还是果实累累的。”

今天家里来了客人:彭哥的儿媳和她的女儿,他们是来找我儿子帮忙寻找她突然去世的丈夫在银行相关的遗产的;深圳回来的刘星和他爸爸也来了,他们是来和我儿子商量他母亲意外伤害后交运集团的赔偿问题的;雷三也来了,她是来送中秋礼物的,有月饼也有水果,中饭在家,晚饭在福厨,又是一天的雨,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被雨水下得又泡汤了。

11日,景山哥的女儿冬梅对我说:叔,从我记事起,我爸就和我说四爷四奶是如何的帮我奶他娘俩,他也是想去看看四爷四奶,14年他自己去北京买的车票,买完票后给家里打的电话,估计也是四爷四奶身体不好,就没让我爸去,我爸就把车票退了,不过他始终说是要去看看,再后来就是突然得知四爷去逝,我爸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哭,当时我在外面上班,也是后来听我妈说的,就是给您回复的资料里提到四爷四奶时我爸还能苦(哭)出声来,再后来就是得知我四爷去世,我爸更是伤心的不得了,我四爷生前我爸没能见面也是他最大的遗憾。

我的答复是:看了你写的微信,感触颇深,说实话,我爸爸生前就是喜欢你爸爸,也是一直视为己出,所以我们兄弟的关系一直很好,向你爸爸了解家乡和家庭的情况,就是因为我爸爸生前说得不太清楚,后来去世以后去查老爷子的档案,也不太明瞭,所以就成了心病。后来写了一篇纪实性的文章纪念他,其中开始就是有关易县大盘石村的王家的情况,只好请你爸爸帮忙了。你爸爸写的情况看过以后很清楚,向你爸爸表示感谢,请转告你爸爸,虽然宜昌和兴隆远隔千里,但我们王家兄弟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永远不可分离的。

给西陵区档案局的杨局在QQ上留言:国庆期间一直想着杨局关于“读档”的建议,也和网上的一些朋友商量了一下,关键点还是在“读档”上,也就是从西陵区档案局档案中的某几张照片说起,将沉睡的历史变得生动一些,以便被世人了解西陵区的历史并扩大你局的影响。为此,我想出了一个既不需要你请我喝茶、也不需要我亲自到你那里查档的好方法:我知道你们局现在都做了电子档案,就可以把那些最好六十年前、至少三十年前关于街道、企事业和历史事件的电子档案通过QQ分批传给我看看,最好是照片,最好多一些,这样不仅好找,也才有代入感和直观性,然后根据档案的情况由我写出相关的选题给你过目,你也可以提出相关的选题我们协商,争取一个月来一篇,我有兴趣你也好完成任务,也是皆大欢喜之事,你看是否妥当?当然,你所传来的电子档案我会注意不随意扩散的。顺致早安。

12日,在老同学群里给回答权觉荣的帖子:@榮 我就是一拖驳,虽然每天会看群里的微信,但不点名道姓一般不出现,尤其是看不见你和建设两艘航母联袂出航的时候。近来码字有些忙,沉浸在河北易县老家的往事之中,接连推了三峡晚报聂胖子、西陵区档案局的杨局和果园文学的邀请,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是郭冬临那话说得好:有事请发话,点名道姓就行。阴雨连绵,人都长霉了,得知建设明天孙女寒假去草原,暑假去海南,可能不会参加明年五十年班会,就有些垂头丧气,还是各有各的事,不能强勉的。祝同学们晚安。

13日,老伴今年的运气实在太差:结伴山东半岛穷游,同伴被摔成腰椎粉粹性骨折;伍家岗上公交车,手机被小偷偷走;夜晚在江边散步,又将刚买的魅族手机摔坏,所以闷闷不乐,连泰国游也推掉了,也许这是她一生的唯一的机会,遗憾。

14日,根据景山哥提供的有关我们河北保定易县紫荆关大盘石村王家的详细资料,将《一路南下》中有关老爷子参加南下工作团、离开家乡的相关章节进行了修订,使其变得更充实、更真实、更有感染力,这不仅是对老爷子的一种缅怀,也是对自己家乡的一种眷恋,所以做得很仔细和认真。

15日,今天在QQ和微信中转发了昨天《三峡晚报》《三峡地理》发表的《原827厂工业遗址》,还写了备注:《三峡晚报》聂记者写的一篇三线故事,因为提到鄙人,特分享给各位欣赏指正。

在老同学群里回答提问:@臧建设 @李迎伍 关于那个记者采访,其实就是他看过我一篇关于宜昌三线建设的文章后向我提出邀请的,其实宜昌市内的三线建设比比皆是,铁路坝一大片,伍家岗从纺机到万人纱厂都是,还有137、对河的红缆、杨岔路的湖北开关,当然最大的还是330,也许再过若干年,剩下的就只是葛洲坝了。

16日,把改写后的《一路南下》(片段)发给景山哥的女儿冬梅:现将根据你父亲提供的我们老王家的资料改写完成的纪实文学《一路南下》中有关大盘石的章节发给你,望能打印一下给你父亲帮着审阅把关。因为是文学作品,情节是虚构的,语言也是想象的,但出来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第一张照片是1944年2月八路军收复紫荆关,其他的照片是我的一个保定的同学提供的,2015年他专程开车去过一次大盘石村,给我拍了不少沿途的照片。给你父亲说,不要管别的,只要注意我们王家的几个长辈的出场是否恰当,有没有什么错误,或者有没有什么与当时不相符的地方就行了。等你父亲看了提出意见修改后,我会将这篇有关刘邓大军南下和我父亲从易县到宜昌的《一路南下》的全文再发给你。

针对有人在往事群里问官庄有什么好玩的,我的回答是:除了长江,宜昌第一水源;对面山上那副红色标语,农舍上的壁画,村史馆可以看看,小镇风情也有些意思,就是被单一化了。书生说的钻洞、吃柑橘、农家饭是没什么特色,对了,那轻轻溪水也很值得拍摄,如果路不滑,可以从水库山上走下来,也蛮有意思的,可惜桃花开过了,油菜花也没有了,好在小胡老师和若水在,应该把刀锅拉着喝酒去。

19日,去年到今年上半年,都在忙于《宜昌记忆》和有关宜昌往事的写作,下半年以来,又一直在忙于《直挂云帆》的写作,居然把几乎每日和自家的宝贝孙女在一起幸福生活的点滴记载给忘却了,真是太不应该了,也是对不起那个成天叫着“爷爷”,跟在我屁股后面转的小丫头的,为此,除了恢复那些有趣的成长记录以外,还在天涯社区亲子中心发表一篇《淘淘养成记——爷爷对孙女的成长记载》(连载),从钰涵哇哇坠地开始起,能写多久写多久,也是一种纪念。

20日,昨天接到了景山哥关于《一路南下》审阅的意见,特给侄女王冬梅再发微信:冬梅贤侄女:看了你转过来的你父亲对《一路南下》的修改意见,很受启发,可还是有几件事情要再次请教你父亲,没办法,还是只有通过你转达。虽然仅仅只是一个历史资料,可是为了对老一辈负责、也对自己负责,只好希望自己能写的更准确、更真实一些。只好再麻烦你和你父亲了。

21日,钰涵一天天的长大,也学会了小幽默:每当她的爸爸妈妈到市府大院来接她回家的时候,她总是站在最疼爱她的奶奶面前,很认真的仰着头对她奶奶说:“我不走。”当她奶奶再三向她求实的时候,她还会慎重其实的点头;可是当她爸爸妈妈要出门的时候,她又会望着她奶奶莞尔一笑:“奶奶,走!”然后就像燕子似的向大门口扑去,好玩极了。

22日,终于决定在明年上半年将市府大院的这套房屋进行一下装修。因为已经有快二十年没有装修过,原来的木门、原来的铁窗都要更换,卫生间漏水、厨房也要移到阳台上去,加上所有的水电工程需要重做、所有的房间需要粉刷、所有的地板需要重铺,所以讲是一次大规模的装修。和老伴先后去了伍家岗金都建材市场和常刘路附近的华翔美凯龙打探行情,回来后又在网上了解清包、半包和全包,又有七八年没有装修过了,这一次又得重新学习。

23日,钰涵现在睡午觉已经习惯了放下蚊帐,夏天的时候是为了防蚊虫叮咬,现在这是和小公主一样体验被纱帏罩着的神秘感。睡前当然要到卫生间里去尿尿,她奶奶发现所用的尿片片有一点点尿渍,就想继续使用,等午睡醒了再换。可是小丫头扭着腰、蹬着腿就是不干,还撅着小嘴、提着那个换下来的尿片片喊着“奶奶”,意思就是说:“已经拉了尿尿,还很重呢。”差点没把我们老两口给笑死。

给冬梅发微信:根据你父亲提供的宝贵历史资料,对《一路南下》有关易县大盘石村的王家的情况进行了最后修改和补充,现将经过各方征求意见、经过修改和定稿的《一路南下》的全文发给你,有些长,也有些唠叨,可能还得麻烦你打印出来给你父亲看看,有什么最后的改进意见也可以告诉我的。

今天下午,来了一家公司在中南路上善谷的装修公司到家量房,这也是我们对市府大院的这套房屋进行装修前的考察阶段的一个过程。

24日,钰涵就是个“人来疯”,每天中午的午睡总是要想尽办法、软硬兼施,才能使她从兴奋状态转入睡眠模式,前后需要折腾近一个小时,也是伤透脑筋。今天中午我一个人监督小丫头午睡,讲故事的时候她根本没有睡觉的意思,就果断停止;她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果断地将她用腿夹住,不让她乱说乱动。她就拼命的哭着喊奶奶。可是直到哭得流出了眼泪也不见她奶奶的闻声而到,就很自觉的不哭了;睁着眼睛这边看看、那边瞅瞅,很快就闭上眼睛睡觉了。这是我用时很少的一次哄这个小丫头睡觉,值得纪念。

上午和下午各来了一家装饰公司量房,也是难得的热闹。

25日,把电脑上的一些东西塞到百度云上去,主要是硬盘用的时间太久,还有硬盘的储存量太小,还是要想法增加一个。

26日,上午老伴的同事介绍的一家装修公司上门量房,懒于应付,出门快步走,从仁寿路到正在扩建的仁济巷,走培心路、穿儿童公园,穿过过街隧道到住建委门前的公交站台乘上从夷陵广场开往中建七局五公司的27路车。车从夷陵长江大桥飞跃长江的时候,晨雾还没有完全消散,江面上还有些朦朦胧胧、很稀薄的雾气。那个磨基山综合体的烂尾楼还在那里耸立着;一座高跨度的公路大桥从卷桥河上横跨,可以看得见原来的卷桥河渡口和那个小小的石拱桥,还有原来通往点军坡的那条老路,似乎一点也没变,心里很是激动。不过,新建的江南大道将江南沿江的那些地形地貌变得面目全非了。只是穿过了至喜长江大桥以后,进入了葛洲坝和发电厂的范围,尤其是到了一号船闸和紫阳,和很多年前似乎没什么变化。紫阳河的水量已经变得很小了,还是得从张家湾冲上一个长长的上坡以后,才是七局五公司的张家坪社区,那里也成了棚户区,正在入户调查中,沿着道路走下坡,一直走到天问学校才乘上27路车返回市区,好多年不去,也很有感慨的。

二马路工行拐弯处巧遇上次到红星巷采风时结识的那位门前养着花花草草、八字胡修剪的十分齐整、很健谈也很自信的45号的户主陈师傅,叫住我,问我的文章写好没有?我大惊,告诉他早就在三峡广电的《宜昌记忆》上发表了!他告诉我,他不上网,所以不知道;他许诺说等搬家了以后一定上网看看我的文章,和我交流一下。我关心的问他搬迁补偿事宜,他很严肃的回答说:“我是不和政府作对的!”我介绍了我写的红星巷是从三菜场着手的,他说他要写的是红星巷的故事,分为五六十年代、文革时期和三中全会以后,他就站在路边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那可是一个浩大的工作,真的很佩服他,也祝福他。

27日,钰涵尝到了和我一起午睡的苦头,所以现在午餐吃得又快又好,争当第一名,爬上床去就喊着我去给他放蚊帐,兴高采烈地在蚊帐中作小公主的妩媚状,也能和我一起玩的开心,也会奶声奶气的要求“爷爷顶尿尿”。可是只要和她奶奶去过卫生间,回到蚊帐中,就会十分坚决的赶我走:“爷爷,关门,出去!”毕竟她奶奶用的是怀柔方式,我用的是强制手段,小丫头知道孰重孰轻。

建设给我发来他老爸的个人简历,答复如下:仔仔细细把你老爸在1948年1月到1950年3月的简历看了好几遍,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两人的老爸都是1948年5月离开华北南下的那1.7万人之中的成员,不过就是在6月中原局集训以后分开了,你老爸留在中原局,我老爸继续南下,直到1949年5月,你老爸才从河南赶上大部队,在当阳芦家湾加入到进城的队伍里。成为了第一批进城的那百余人中间的一个,所以,两位老爸的人生就有了两次交集,很感动的。

我在《一路南下》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即使是现在,距离南下干部大军过去了七十年,可是闭上眼睛,我就依然能看见1949年7月19日,我父亲和他的进城同志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行进在宜昌街头的雄姿,就依然能听见那些南下干部齐声唱的那首歌:“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28日,乡下的亲戚送了些刚收上来、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完全晒干的新花生,趁着这几天难得的秋天的暖阳,就在阳台上进行晾晒,不小心踩碎了几个,就拾起来剥壳喂到自己和钰涵的嘴里。那个喜欢吃花生的小丫头马上就掌握了一种奇特的剥花生的技巧,就是将一颗花生用穿着鞋的小脚踩踩,等到花生壳咧开口,就捡起来用小手剥开,将花生米塞进自己的小嘴里,那种得意洋洋的成功神采令人难忘。

在群里答复臧建设:码字到现在才看见你的留言,关于《一路南下》其实早已写好,有七万多字,怕你眼睛不好所以就没发给你。今天是重阳节,就当做礼物送给你,就不在群里发了,就让你一个人眼睛受累。其实堂哥和堂弟后来陆续给我发过不少大盘石村的照片,可我最后还是决定用你的,因为有些照片拍得不错,比如最后这一张,就是寓意老爷子离开了家。还对大家说:发几张建设2015年7月到我河北老家保定易县大盘石村探访时的一组照片中的、已经用在那部《一路南下》中的几张,一方面祝贺大家重阳节快乐,另一方面向建设表示感谢。

29日,上午和老伴乘91路公交车到中南路延伸段,那里是好多年以后第一次去,当年的农田山包早已变成塔楼如林的繁华地段。在上善谷小区找到壹美装饰,听了那里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的装修方案,按照他们提出的半包预算,大概在五万元左右;然后乘坐30路公交从那里到了市住建委,中午时分赶到了设在红星美凯龙的百变空间,那里的设计师拿出了两套方案,看得出还是用了心的,但是报出了七万的半包价,而且说没什么水分。一个男人在一边说什么免设计费,一个女人在一旁催促我们交定金,有些受不了,就拂袖而去了。两人的感觉现在的人工费简直高得离谱,叫人接受不了。

30日,钰涵越长越大,喜欢家里人叫她小姐姐,会给人一个灿烂的笑容以资鼓励。可是也越来越有小公主范:小时候根本懒得理睬的学步车现在成了她的旋转木马,喜欢要我拉着系在学步车上的绳,以我为中轴,在那个木板卧室里发出很大的声响,转得飞快;更喜欢坐在手推车里,将面前的那层用于防风沙的网眼放下,坐在里面洋洋得意,就是不知是因为神秘感还是因为小丫头的矜持。

31日,小丫头从来就很有爱心的,自从发现阳台上会偶尔落下小鸟的时候起,小小的她就开始给那些小鸟喂米饭了,后来就形成了规矩:在她吃饭前总要先把饭或者米放在阳台上的花钵里,好让吃饭的时候看见小鸟接二连三的飞来,然后吃完饭以后,还把自己洒在饭桌上的饭粒也拿去喂小鸟,而那些小鸟(大多是麻雀,偶尔也会有一些很好看、长尾巴的大鸟)也摸清了这个规律,到了饭点就飞来,如果看见没有可吃的,就叽叽喳喳的叫着,钰涵就会应声而到,给那些小鸟送上食物。

本月小结:与景山哥取得了联系,景山哥也将河北易县老家的老王家的情况详细地讲了一遍,根据景山哥提供的资料,两次改稿《一路南下》的有关章节,增加了一些内容,也就成了完成稿;恢复了对钰涵成长的记录,将近两年来的日记总结为《小丫才露尖尖角》在天涯育儿板块连载;一个人乘车到江南点军一游,回来写了一篇游记,自认为还可以;开始做市府大院房屋装修前的准备,来了三家装修公司和一家私人的。《直挂云帆》的写作仍在断断续续的进行,已有945万字;《石头文集》已有520万字了。

201710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