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狼------知青回忆录一.砍山柴

发布时间:2017-11-12 09:03 阅读量:147 日记本:《回忆录》

遇狼------知青回忆录

前言

本回忆录属于纪实文学,即使文学味道差点儿,也应该属于纪实文学类,只是本人的功力差些而已。

似乎应当说,每一个人的经历是不一样的,当偶然遇到好事时,当然是欣喜,但万一遇到坏事,特别是危险之事时,朋友,你能有思想准备吗?所以,我劝每一个人,还是应该有各种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好!

我突然遇到狼,就是没有思想准备的,故差点儿被狼吃了!借此,我提醒愿意听的朋友们,即使在现代的社会里,也要有各种思想准备,以应付各种艰难险阻,特别是要以防意外的可能发生!最好还是要学会一些除自己的主要特长之外另外的本领为好,以备不测,如会上树、会游泳、会开汽车,等等,这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当然,既然是知青回忆录,就不能光说遇到狼的事儿,希望知青伙伴们如能通过看到,也能激起你们的回忆,也写一些回忆录,来缅怀我们那一段难忘的生活!

另外,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让他们了解一些当年的知青生活,也未必是坏事。

一.砍山柴

我下乡的地方是绝对的大山里,贫下中农的烧柴主要是从山上砍下来的山柴。

如果你到了那里就会看见,在山坡上,家家都坐落着五间房,房前或围绕前后,是一个用青石板砌成的大院套,院套大门外边的一侧,都有一垛码得像小山一样的山柴垛,当地叫大柴垛。也有码两垛的,一垛是刚砍下来的山柴,让它风干,一垛是正在使用的已经风干的山柴。

农村嘛,都是大灶台,五间房都是中间开门,进去是一间厨房,两侧各有一个大灶台,平时做饭、做菜、烧水,都用这两个大灶台。弄几块劈成小半的山柴送进灶坑,点着,火相当旺,比烧煤可强多了。

饭菜做好后,火一般还有不少,任凭它烧着,因为通炕洞,是需要烧炕的。当然在夏天时,对火就要控制些,否则炕太热了,人是受不了的。

山柴抗烧,灶坑里基本是全天有火,下顿饭塞点柴火自己就着了。平时怕炕太热时,扒拉灶坑里的柴灰,把不灭的炭火盖上就行了。

这炭火可是个好东西,我们知青去了感到很新鲜,经常弄点地瓜、土豆、玉米、黄豆、柞树蚕茧、鸡蛋、河鱼,塞进去烧,差不多后,扒出来吃,糊邦邦的,特别香!

山柴不是凭空飞来的,是需要到山上去砍的,而且是个很辛苦和危险的活儿。我们知青也需要烧柴火呀,自然也要到山上去砍,我只下乡二年,却多次去山上砍柴!

因为砍柴是有季节的,都是在冬季砍。一是因为不农忙,有时间,二是因为冬季的树枝相对干一些,没有叶,好弄一些。所以,贫下中农家家都是在冬季接连砍柴几次,备下一年的烧柴,我们知青当然也是如此。

在我们第一次上山砍柴时,当然是有队里派人跟着指导的,否则我们哪知道怎样砍?

砍柴需要去大山上,在山坡和小山上没有大柴,有点能烧的树枝,都被劳力弱的人家在平时就割光了。

去大山砍柴,用时需要整整一天。

在第一次去的那次,队里很重视,首先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把飞快的斧头,把很长,是需要用双手抡着砍的。

其次是准备了好多绳子,大都是一头是绳头,一头是个带V字型非常结实的树杈做的捆绑用具,已经磨得铮亮,叫什么名称我已经忘了。其它绳子是备用,包括遇到什么危险时急用。

再就是检查我们的服装:需要戴棉帽子,软胎的,下面要能系上;衣裤要保暖,还不能太笨重;鞋必须是棉鞋,也不能太笨重;要戴手套,腰上系一根绳子。

这就是我们知青砍柴时的装扮,当地人跟我们可不一样,他们最主要的装扮是围裙。不是全身的,是半身的,在腰上一系,两侧能围到屁股,下边能围到膝盖以下,什么布的都有。每一个人的围裙上都有几十块补丁,肯定是老被刮破,修修补补的,他们平时干农活也是这个打扮。

给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们那一双手,从来不戴手套,每一个人的双手都是黑黑的,手指头弯曲着并贼粗,手掌贼厚,摸一下登硬都戳手!

头天晚上,给我们做饭的林大爷泡上黄豆,第二天天没亮,林大爷就牵来队里的驴,磨成豆浆,点成豆腐脑,做好小豆高粱米饭,这就是当地标准的干大活时的人们的用餐。

天稍亮,队长等队干部就来了,一起与我们用餐,队长姓于,叫于得水。吃完后,我们整装待发,于队长又讲了一遍注意事项,带上林大爷另外给我们准备的中午饭,就出发了。

山再大、再高,其实往往也有路可以攀登上去的,我们就沿着前人踏出的路攀登。

但真不容易,累是小事,关键是困难和危险!

我们青年点有八个男生,全去了,加上于队长和另一个队干部,共去了十个人,于队长说在前面打样儿,让我们跟着爬,另一个队干部押后阵。

有时候爬是很顺利的,有时候有小的危险,如坡太陡,上面有沙粒,弄不好就会滑成狗爬扑,摔一下生疼不说,要是摔骨折了或滚下山坡,就惨了!

更危险的地方是因为还有更陡的地方,一步攀登上去很难,有时候需要拽住旁边的树干或树枝才能攀登上去,有时候需要借助绳子,大家拽住才能攀登上去。不但仍然有摔倒和滑下、摔下山坡的危险,还有从旁边掉下山谷的更大危险!

但总算幸运,大家虽然都摔倒了几次,只是擦破伤,没有什么大碍,终于到达了山顶!

说是山顶,其实就是可以砍柴的地方,真正的高山顶那可是早呢。

现在想来,上山的垂直高度也就不到200米,较陡和非常陡的山路能爬1000米左右,用时一个多小时。

但从山顶往村子看,虽然不太远,也不近,房子显得很小,因为在爬山前,还需要走一段较缓的山坡路。

虽然是在大冬天,大家都累得冒汗了,急忙在气喘吁吁中松衣解带,凉快凉快!

于队长赶紧制止大家不行,说山风太大,容易吹出毛病!

我们赶紧又整束好,山风确实大,一会儿,不但不热了,还冷起来!

于队长说:“哎呀伙计,来吧,干上就冒汗了!”

当地人都这样说话,一张嘴就“哎呀伙计、哎呀伙计”的。

于队长还是先给我们打样儿,看怎样砍柴,然后我们再分头学着砍。

在那时候,虽然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但我们也是只挑大腿粗的树砍,一是因为太粗的太费劲,二是因为小树还是要让它长一长的。

于队长的示范是,对着树的底部,上下偏着砍,几下就把树砍倒了。而我们学不了,瞎砍,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能砍倒一棵树!

砍完的树要净枝,就是把树枝都砍下来,变成一个秃树干,再把树干砍成3米左右一段。山顶的树挺密,所以都长得挺高,都是什么树记不得了,肯定不是松柏树。

这个山顶也挺怪,不是尖的而是平的,所以叫天鼓山,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由于质地不是太硬,风化而成为了平顶。

平顶很宽阔,全是茂密的树,也因为争阳光,所以都长得笔直很高。特粗的树很少,大都是腿粗左右,可能是老被砍山柴,才故意留成和形成这样。

于队长说:“哎呀伙计,你们不知道,不用太早,在刚解放时,这山上的狼虫虎豹还多得很,现在少了!”

虽然如此,我边砍树,还真边踅摸了,看有没有什么动物?可惜什么也没有看到。

那时候年轻,社会常识很少,有一大帮人,闹哄哄的,连鸟都吓飞了,哪还有什么动物?但我捡到了几个角,像鹿角那种带叉的,于队长说是狍子的角,是被猛兽吃后留下的,现在猛兽虽然少了,也是有。细看,在地上还真有不少骨头,于队长说那都是动物被吃后留下的骨头。

砍了一定的数量,于队长不让砍了,说够了,开始捆山柴。

这个山真挺有意思,不知道什么原因,竟有一条通往山下村子的一条坡道。可能是山崩留下的,不可能是人工开成的。这个坡道就成了把山柴捆成捆,滚下山的捷径,不用费劲扛下山了。

于队长让我们在靠近坡道的地方先铺好三根绳子,然后搬来砍好的树段,与绳子成90度摆好,中间是小树枝,外边是大树段,捆成直径约2米多的圆滚形,用三根绳子系好。原来带V型的树杈用具是用来勒紧的,需要由好几个人才能勒紧,然后系结实。

在第一次砍柴,我们共捆成三个柴捆,都捆好后,开始吃中午饭。

生上火,烤一烤带去的玉米面饼子,还有地瓜和土豆,同时就着带去的咸菜,喝着带去的水,午饭就算解决了。

吃完后开始放滚子,把大柴捆往坡道上一推,真壮观,滚子“轰、轰”地滚下山坡!

在推之前,于队长让我们集体对着坡道喊几分钟:“放滚子喽!放滚子喽!”

意在提醒坡道上万一有人,请让开,避免伤人!

由于坡道并不规整,只有20多米宽,也坑坑洼洼的,滚到山下有时顺利,有时并不顺利。当滚子偏向卡住时,我们下山就要拐到那里,用人力矫正,再往下放。

这条坡道比较直,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这个坡道上山?因为坡道上全是石头,反而不好走,特别是最上边的一段,是很陡的,根本直接上不去。

山柴捆基本能滚到山底下,离村子不远了,我们打开捆,分成小份,每份能有100多斤,用绳子再捆成人字形,然后立起来,脑袋钻进人字形里,就可以用双肩扛着走了。

虽然挺沉,扛着吃力,树段还压得肩膀挺疼,但只要平衡掌握得好,颤颤巍巍的带节奏地走起来,也算享受到了劳动中的一种乐趣!

大柴多,是需要扛几回的,到青年点门口,也像贫下中农家一样,码成垛,三捆山柴能码成一个很大的垛,够几个月烧的。

这时候就天黑了,林大爷已经准备好晚饭,一般是尽可能准备最好的饭菜,如在第一次砍柴回来时,还曾特意买只羊杀了吃,每次都准备了酒,大家畅饮!

我们那个于队长是挺爱喝的,也能喝,基本每次都喝得醺醺大醉,我们也是,能喝到下半夜,都不脱衣服,然后东倒西歪的在炕上酣睡!

大冬天也不觉得冷,因为炕是热的、酒是热的、与贫下中农的感情也是热的,没有冻醒的,倒有热醒的,踅摸点水喝,倒头还是睡!

那觉睡得真香,也因为乏,也因为喝酒时高谈阔论心情舒畅,一直能睡到第二天天大亮!

于队长每次都赶紧起来,也不吃饭,就奔队房子忙活他的事儿去了,而对我们的管理能宽松一些,毕竟是头天上山太累,贫下中农还是非常照顾我们的。

事情已经整整过去50年了,现在想起那段生活,不但不觉得艰苦,反倒有些甜蜜感,有时还有怀念的眼泪!

我真的怀念那里的大山、那里的乡亲们、那个队长、那些“哎呀的伙计们”、那酒、那夜,回城后,再也没有睡过那么香甜的觉!

遇狼------知青回忆录一.砍山柴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