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弥足珍贵的情谊

还是从陈新民书记的作品《相濡以沫》中得到了他的父亲陈世勇老校长去世的消息,读着那发自肺腑,充满哀伤的文字,我不禁潸然泪下。因为,我83岁的老父亲是继老校长去世两个月也离开我们的,那种骨肉分离、刻骨铭心、撕心裂肺的情愫,感同身受,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后来,从政协拿回了陈书记带给我的《我们的老校长》第二卷。我如获至宝,认真拜读。因为那是一本净化人思想和灵魂的精神食粮。
人生天地间,亲密无间、同甘共苦的亲情;肝胆相照、互帮互助的友情;同舟共济、平凡无私的爱情,使世界变得清晰可爱,使人生变得壮丽辉煌。陈校长是兰州大学的老前辈,他和爱人携手同行63载,是典型的一对恩爱夫妻,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余翘玉老人的口述文章《往事散记》记录了他们卓绝而非凡的人生历程:“3月5号,是我81岁生日。大清早,你们仨就张罗着要擀长面,说好在你爸爸的病床前给我贺寿。谁能料到,8点19分,你爸爸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无论有多少精神准备,眼睁睁看着他呼吸从急促到停止,我顿时觉得天旋地转,心成碎片……”那浸满泪水、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饱含了无尽的哀伤,我仿佛看到了那种不离不弃、生离死别的画面,不知不觉中泪已成行。
夜阑人静,静静的品读《我们的老校长》中《父亲和他的学生》、《父亲和他的同事》等一篇篇饱含深情与思念的文字,我进一步解读了一位因刚强而声名远扬的老人,知道了陈世勇老人从国民革命军青年远征军年轻的机枪手,到中共地下党的勇敢战士,到数十年如一日的校园守望者 —— 桃李满天下的杰出园丁,那步履艰难、辉煌厚实的一生。同时,也走进了一个充满正气,洋溢书香味、感恩与孝道的家庭,敬慕之情更是与日俱增。
陈书记在漳县工作了仅仅五年时间,但就是在这短短的五年岁月里,他呕心沥血、操劳奔波,用一颗滚烫的心关怀着漳县城乡父老的疾苦,感化着多年来几乎冻结的干群关系。即便是对于每一封群众来信,他都会细心的用剪刀剪开封口,认真去读,悉心处理。“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一切为了漳县人民,一切依靠漳县人民。”—— 这条闪光的人生信条使博学多才、一心为民的他,成为漳县人民口碑很好,真心爱戴的好书记。
第一次见陈书记是在漳县的武阳宾馆。是他将还在压面铺压面的我介绍给了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节目组的两位记者。那天,他很忙,身为县委书记,自省市到漳县来调研的领导需要他去陪同。所以,将我介绍给两位记者后他就匆匆的离开了。匆忙的使我还没来及看清他长什么模样,但我很感激他,那么忙的时刻还会惦记着小小的压面铺里,我的学习。
第二次见面,是在他的办公室。那时的我生活十分简朴,由于年龄小、环境差,小小的压面铺根本“关”不住青春洋溢的我,往往是挣够一天两碗牛肉面的钱后,我的身影便会出现在图书馆,大街上、朋友堆里。所以,我压面铺那窗台上时常摆满了等待压面的面盆和聚在门口的人群,嘿嘿……可以说,也是那时县城独特的一景。那个时候的我,吃的不讲究,也无法讲究,穿的更不行。好在风华正茂,人勤快,衣服一直洗的干干净净。当陈书记的秘书走进我的压面铺对我说:陈书记让我到他那儿去一下时,我心里确实有点慌。其实在没见过陈书记之前,我就知道他不但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而且在写作和画画方面颇有造诣,我常在《甘肃日报》、《阳关》、《定西报》等报刊、杂志上拜读到他的作品,那些来自基层一线,他亲身经历的作品文笔清秀隽永、朴实无华,自始至终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拜读他的作品如同与一位资深的智者在促膝交谈,无形之中会把你带入所描述的那个境界,共同品味、共同感受,使人赏心悦目、受益匪浅。虽然说我是他作品忠实的读者,对他本人也仰慕已久,但真正说让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我要到从未跨入过的县委大院去见他,心里面还是蛮紧张的。
拍拍身上的面粉末,用手梳理一下杂乱的头发,怀着一份敬畏、不安的心情,我随陈书记的秘书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迎面而来的是陈书记那张和善的面孔,知冷知热,兄长般细心的问询。陈书记中等个头、四方脸庞、头发自然卷曲。面对着平易近人、忠厚朴实的他,端详着那双炯炯有神,充满睿智的眼睛,我悬着的心悄悄地放下了。陈书记说:在报刊、电台看到了我的作品,知道我非常喜欢写作,县文教体育局任兴国老书记也对他谈了我的处境和现状,希望我多读书、读好书,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写下去……他的话不多,但字字句句温暖着我的心,更加激励我在文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大胆前行。
从那时开始,身为漳县县委书记的他在各个方面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与教诲。在他和县长韩中林、常务副县长田东良、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成倬主任、县委宣传部王瑞军部长、文教体育局任兴国老人等一大帮领导、老师、朋友的关注、关心与帮助下,我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写作中去,对读书和写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作品频见于《甘肃日报》、《甘肃工人报》、《党的建设》等报刊、杂志乃至电台。1998年11月28日,也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从生活没有一点保障的、其实从内心深处很排斥的压面铺走进了县文化馆。从此,我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的人生也拉开了新的帷幕。
正直、厚道的陈书记,看得起每一位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从没见过他对谁摆过架子。就是在压面铺生活的那些日子里,和他不断的交流中我也从来没有过自卑的感觉。人们都说我的命好,只有我自己知道,是我遇上了陈书记,遇上了爱才如命、执政为民,生命中的贵人。是他们给了我一条崭新的道路,全新的生活。为了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我将沿着这条路勇敢的走下去。
从陈书记无微不至激励我孜孜不倦写作,帮助生活贫困、没一点生活保障的我走上工作岗位的事情上,我深刻的认识到这位出生于地地道道书香门第的西北汉子不仅仅学识渊博、心地善良而且谦虚认真、虚怀若谷。那种严谨细致、爱才如命的职业道德在他的身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后来,陈书记离开了漳县,相继担任定西地区行署副专员、甘肃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国土资源报社和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负责人。多年来,我们虽然没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但他始终关心着我的学习和生活,彼此间的那份弥足珍贵的惦记、那份牵挂,常常使我们之间的距离拉的很近很近。
我的第三本散文集《兰花草》出版之际,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拨通了陈书记的电话,想请他为书写序,陈书记欣然答应。时隔不久,《一种离生活原生态很近的“烹饪”》发表于《定西日报》,他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写作中的优点与切实存在的诸多缺点和不足,那平平淡淡的文字中折射出的是一名资深的学者对学生无私的关注、关心与期望。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在他不断的鞭策与“注视”下,我对自己的创作也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前行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会严肃、认真的去对待自己的写作和工作,并会做到涉猎群书,努力提高自己,争取使自己的作品日渐成熟起来。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会义无反顾的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在一个个或晴或阴的日子里,一次次捧读《我们的老校长》,一次次被感动和激励。是啊:人世间,正因为有着许许多多像陈世勇老校长一样的前辈,为事业的兴旺和他人生活的美满、幸福,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温馨和希望。他们像天上的繁星,照亮了整个世界,他们像黑夜中的明灯,永远闪亮在人们的心里。
那份弥足珍贵的情谊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