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命唐妃,风雨藕塘

发布时间:2018-06-19 13:59 阅读量:221 日记本:《游记 中国 人文 历史》

藕塘村因明代出了一位唐妃的佳话再一次进入人们视线,引起了县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7年6月6日至6月19日,经县文化局、县博物馆,县委书记吴自胜深入我村调研后,认为藕塘是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古村,相关部门要统一共识,高度重视,整合多方资源,及时修缮现有古建筑。对古村进行整体性、活态性、原真性、延续性的保护,充分挖掘藕塘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以唐妃为代表的美女文化,助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经过查阅大量资料与走访调研,唐妃乃明代景帝代宗朱祁钰妃子,作为皇帝之妃(后封为贵妃),景帝死后赐帛唐妃殉葬金山(今北京西北郊门头沟),成为明代最后一个被殉葬的妃子,对研究中国古代殉葬制度有重大价值(可改编成话剧推广)。此外,藕塘村中两口大池塘需要清理,两幢祠堂(唐氏大宗祠、唐氏祠堂)、两幢古宅值得重修(清乾隆年间进士唐之岳司马第、井头),重修后需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讲好历史名人故事有利于彰显我县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县文化竞争力,藕塘自明洪熙元年(1425年)建村以来,明代有名人唐妃、唐兴,明崇祯皇帝恩赐贞节牌坊世三婆;清代有进士唐之岳、皇帝恩赐贞节牌坊李氏;近代有历经沧桑的甘大女(土匪邹富成四姨太),以及反面教材人物土匪出身唐万孙;当代培养了一批大学生。

至于贞节与孝节牌坊、已倒塌的古宅、八庙一寺,以及口口相传的历史感人故事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薄命唐妃,风雨藕塘

目录

一、藕塘村概括

二、明代景帝唐妃与匾额“大宗来燕”的解读

三、藕塘故事

村前土楼、贞节与孝节牌坊、唐氏宗祠(含响祠)、村中池塘、司马第、戏班、桥龙灯、八庙一寺、当代才俊。

四、藕塘价值

名人名事:明代唐妃、唐兴;清代进士唐之岳;皇帝恩赐贞节牌坊李氏;近代有历经沧桑的甘大女,即土匪邹富成三姨太,反面教材人物土匪出身唐万孙。

五、建议与设想

(详见附件)

一、藕塘村概括

藕塘村,距离南丰县城60余公里,因古时该村有九十九口池塘,84年版《南丰县地名志》“藕塘”村条目中说“池塘相连,如节节白藕,故得今名”,今名即“藕塘”。该村现在有村民75户,310余口。

据《唐氏族谱》记载,明洪熙元年(1425年)唐氏十九世祖鲤公迁入藕塘建村,开基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该村明清建筑栉比鳞次,有“唐氏宗祠”“司马第”“岭仔上”“土楼”“拾青园”“孝节牌坊”“八家老厅堂”“响祠”“新屋”“大佛号”“巨大公厅堂”“大厅堂”“老厅堂”等等。如今只有“唐氏宗祠“响祠”“司马第”“井头”等四栋古建主体构造较为完整。“唐氏宗祠”面积阔大,610平方米,三进,两边有厢房;内有三块古碑记,现仅存其一,碑记介绍了祠堂于明万历38年及建设之始末;神龛上方原有匾额“大宗来燕”一块,为明末崇祯年间(1643年)南丰知县刘日珽落款,十多年前遗失,现藏洛阳匾额博物馆。“司马第”分为“上司马”“下司马”两栋建筑而又连为一体,为清乾隆年间进士唐之岳(同治《南丰县志•选举》卷二十:唐之岳,乾隆二十二年蔡以台榜,殿试三甲。)所建,大小房间30多间,青麻石砌基,青砖为墙,屋柱粗壮,斗拱、窗棂、门楼雕刻较为精美,是当年村里最气派、最宏伟的民居。“拾青园”已倒塌一大半;“岭仔上”的房屋已不存,而“岭仔”(南丰方言说“台阶”为“岭仔”)还在,与唐妃故事有关。其余已无踪迹。

二、明代景帝唐妃与匾额“大宗来燕”的解读

(本段为南丰县博物馆王永明于2017年6月9日撰写,有删节,原文详见附件1:藕塘村里有唐妃)

有关藕塘的唐妃,坊间多误传为明崇祯皇帝的妃子,其实是明景帝代宗朱祁钰的妃子。为什么会有误传?大概是对“大宗来燕”这块匾的误读,误读原因之一,不明白“大宗来燕”的意思,认为“燕”字极具女性色彩,就把它和唐妃扯上关系;之二,匾上款:文林郎知南丰县事刘日珽为藕溪唐氏大宗祠立。下款:崇桢十六年(1643年)岁次癸未季春谷旦。同治《南丰县志•秩官》(卷十九)记载刘日珽是江浦(今属南京)人,举人,崇祯年间任南丰县令,因而认为这块匾是刘日珽送给唐妃父母的,当然就把唐妃的时间定位在崇祯年间。而其实“大宗来燕”这块匾产生在唐妃170多年之后,匾由知县刘日珽赠给藕塘唐氏祠堂的,知县赠匾,可见该宗族当年的影响确实很大。总之,唐妃与该匾存在着间接的关系,而不是直接的关系。

一位民间女子,怎么能成为皇上的妃子?这和明代皇帝选妃的观念有关。《明史•后妃传》载:“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廷时,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亦以此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其目的在于吸取历朝后宫乱政的教训,而选择良家女子为妃(官宦人家女子往往联合家族乱政)。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南丰藕塘唐氏一民间女子才有成为皇妃。

藕塘唐氏女子是如何成为妃子的?这得从明代宗开始说起。明景帝代宗(1428-1457)即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死于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钰的兄长)即位后,封朱祁钰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秋八月,土木堡之败,英宗被瓦剌掳去,朱祁钰受太后之命监国,九月即皇位。代宗大肆选妃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即景泰五年(1454年)。藕塘唐妃就是这一年被选送进宫。唐妃之父名唐兴,字宗柯,唐鲤之孙,为藕塘唐氏三世祖。年轻时,唐兴就外出谋生,最后进入朝廷之锦衣卫。也就是说,其女被选时,唐兴并不在家。当时县衙派人到藕塘选美女,她被选中入宫成为代宗的妃子。

唐氏入宫后,极受代宗宠爱。《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清毛奇龄著)云:“(唐妃)尝乘马随帝游西苑,马惊妃堕。帝乃命中官刘茂,选御厩之最良者,时控习以待。”意思是说:唐妃曾经骑马和皇上游西苑,马受惊吓,唐妃坠落马下。皇上命令中官刘茂,选择皇家马厩中最好的马,时时驯服、训练以等待唐妃的再次到来。《明英宗实录》中说:“景泰七年八月(1456年)戊戌朔,遣旗手卫官祭旗纛之神。命武清侯石亨为正史、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之前皇妃只有“贵妃”这一封号,“皇贵妃”的封号是从唐妃开始的,是个创举,表明由于代宗的宠爱,唐妃地位高于其他贵妃。可见唐氏于景泰五年入宫后,被代宗宠幸极深,并且恩泽其父唐兴。

那么,唐妃的结局如何呢?代宗在杭皇后去世后,更肆无忌惮地猎艳,把目光由宫女转向了妓女。此时以李惜儿为代表的一批妓女被召进宫中,代宗喜新厌旧,又开始宠幸李惜儿,唐妃失宠。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的代宗病逐渐沉重,终于不治身亡。《国榷》和《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相同:“天顺元年二月革封号。郕王(景帝)死,群臣议殉葬。及妃(唐氏),妃无言,遂殉之,葬金山。”《明史纪事本末(代宗篇)》:“郕王薨,祭葬礼悉如亲王,谥曰戾。妃嫔唐氏等赐帛自尽,以殉葬。”因此唐氏极可能是明朝最后一位殉葬的妃子(有关殉葬详见附件2:殉葬,残酷的封建制度已成为历史)。

三、藕塘故事

(一)村前土楼。

土楼位于进村视线开阔地方,即油榨下村旁,是一幢三层楼高拥有30多个房间的城堡楼。主要用来保护村民不受外界侵害。整个城楼采用整快的四方石垒起来,结构结实,城楼里面挖有水井,藏有粮食。当村民在遇到侵害或其他危险时,城楼里可以躲藏整个村的村民,因此,在土楼里长期住着名叫唐万孙的人,是他领着一个由10多人组成的保卫班住扎于此。直到1929年,由彭德怀元帅带领的军队路过土楼对面一座小桥时,他们当中有一位战士被土楼里射出来的子弹打死。因此,激起了红军攻打土楼的念头。加上当地部分人的挑拨,说土楼不但窝藏有土匪,还有很多金银财宝。彭德怀才下令战士攻打土楼。在经过战士们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在第4天攻破土楼,后来才发现土楼里除了打死和跳井自杀的10多人外,什么都没有。自该土楼被攻破后,也再也没人去管理维修,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末彻底废除。

(二)明代世三婆,孝心感动人间。

孝节牌坊,立于村口庙下,高8余米,宽4米余,青麻条石砌就,“孝节”两字高悬于牌坊上方,牌匾正面左下角题有“崇祯”两字。牌坊整体给人感觉高大、气派。虽然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却牌坊丝毫无损。即便如此,还是没能逃过60年代那场洗劫,被人用钢绳拉倒,牌坊上的题字被凿毁,条石也早被用于砌墙基了,如今已经踪迹全无。

孝节牌坊故事女主人公名字叫世三婆,从小被唐火生收为童养媳。有没有完婚的时候,未婚夫唐明生就外出谋生,有幸加入了朝廷军,但遗憾的是不久他便在一次征战中战死,撇下家中老父母和年仅16岁正值花季的世三婆。从此,生活的担子应压在了她的身上,一个柔弱的少女就挑起了赡养老人的重担。好在她从小脚大手壮,身板结实,吃苦耐劳,手脚麻利,十分能干。上山砍柴,下地锄草,洗衣做饭,飞针走线,放下镢头,就拿锅铲。屋里屋外,细事粗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更难得的对公婆极为孝顺,侍奉恭谨,一日三餐从不耽误。有时公婆头痛脑热,她更是煎药熬汤,端茶倒水,细心呵护,无微不至。

有一次,她婆婆肩胛上生了一个疥疮,日胀夜疼,治了一个多月总不见好,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三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郎中说要把里面的毒血和脓头拨出来,再敷药才能好得快,若是靠硬挤出来,疼痛不说,效果还不是很好。三婆听了,二话不说,俯身在婆婆肩上吮吸起来。也不顾脓水又腥又臭,一口又一口,硬是把疥疮里的毒水挤出来了。坚持几次,婆婆肩上的疥疮消红退肿,日渐康复。郎中和村里人说:“格(这)样的俚世上难得啊!”从此,公婆对三婆更加的疼爱。一家三口虽然粗茶淡饭,却相依为命不缺温暖。只是一件事情让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却又说不出口,那就是这么多年来,三婆每当伺候完公婆吃了晚饭,收拾停当,就拿着给火生的鞋底在村口那棵大树下纳起来,不到黑天不回屋。橱柜里纳好的鞋底已经有厚厚的一摞。应证了那句“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婆朝也盼,夜也想,总也没能看见丈夫火生魁梧的身影向她走来。虽然三婆嘴里从来不说,公婆自然是知道,她这里盼着丈夫回家。他们不知道在多少个夜里听见三婆在被窝里压抑的抽泣。原来公婆当年就没有把儿子已经战死的事告诉三婆,一是当年三婆年龄还小,二是三婆吃苦耐劳,又听招呼,两个老人风烛残年,留住三婆也是有个依靠,这事一直是压在他们心里一块石头。特别是这么些年来,三婆的勤劳与孝心,更让公婆心里觉得太对不起三婆,太苦了三婆。两个老人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要把这件事告诉三婆,并且去留任她拿主意。

于是,在一天晚饭后,三婆又要去村口时,婆婆叫住了妃子,老泪纵横地说:“闺女,莫去了。火生回不来了,他早就冒(死)了。这多么年太苦了你,对不住你。我们不能再耽误你了,你寻个可靠的人家嫁了吧,莫再跟着我们吃苦了。”三婆听了“噗通”一声跪在婆婆面前:“其实我早就晓得火生不在了,只是以为公婆不晓得,我怕你们难过,我才这样做。再说,我纳鞋底,也是对火生哥的一种念想。婆婆莫赶我,吃苦受累我情愿。我就是唐家的人,哪里也不去了,我情愿服侍公婆一辈子。”“好,闺女。”婆婆说完,两人便抱头痛哭起来。这时恰好天降瓢泼大雨,像是三婆一片热情至孝感天动地。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公婆相继去世。族里的老人看三婆孤苦伶仃,总是劝她改嫁。然而三婆谢过老人的好心,照旧过着自己的日子。一个女人这么些年生活的堪比黄莲还苦三分,尤其是精神上的压力,本来长得周正的她是很漂亮的,身材结实高挑丰满,脸不施粉脂却红中透白,身着粗布衣却干净利索。美丽的她吸引得村里的浪荡男人垂涎三尺,每当然三婆在田间地头,总是有事没事往她身边凑。夜里也有人经常敲她的门,金钱引诱,威逼恫吓,然而总被她一身凛然正气和横眉冷对逼退。在一个风高天黑的夜里,一伙流窜到村里的土匪踹开了三婆家的门,看见美貌的三婆,要强行不轨。面对一群如果狼似虎的恶徒,她无力抗拒,只以以头撞墙壁,以死殉节。这件事被地方上报朝廷,崇祯皇帝念其孝行节烈可嘉,大加褒奖,特赐立“节孝”牌坊一座。

(三)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位于村口牌坊路,清咸丰五年(1855年),皇帝为表彰贞洁妇李氏而建,碑坊由正额和侧坊组成,通高约4米,宽8.5米,麻石凿制。牌坊正面刻“唐氏乳姑”,背面上书“妻盼夫归”。统治者在许多地方修建表彰妇烈女的贞节牌坊,鼓励寡妇殉夫或守节。

李氏15岁嫁给了唐云生,后因唐云生被人介绍参与抗战,并在一次战斗中战死,一去不复返,只留下她在老家受寡。因为她长得貌若天仙,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男人垂涎。有些男人为了追求她,主动到她家为之劈柴挑水,但都被她拒绝。为此,村里至今还流传着她拒绝种种诱惑的故事。直到有一天,她遭遇了土匪的强暴杀害,她的事迹传播得越来越广泛。经当地官员请示,皇帝为表扬她的坚贞,恩准其建造贞节牌坊。遗憾的是该贞节牌坊在文化大革命时已废。

(四)唐氏宗祠。

藕塘唐氏宗祠,目前现存两幢。左侧为唐氏大宗祠,右侧为唐氏祠堂(又称响祠)。此外,在祠堂里祭祖应严格遵照以下仪式进行(详见附件3:唐氏家训;4:唐氏祠规、祭祖与出殡通行仪式)

1、唐氏宗祠,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千平方,建筑面积610多平方,房屋宽18.1米,进深34米,分上下两幢。正厅高8.56米,寝厅高6.3米。规模之大,为多次加建改造修建(详见平面结构图)。

2、响祠,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68平方米,房屋进深20.6米,宽13米,厅高7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会在祠堂里放电影。

(五)村中池塘。

分布在村落四周的池塘,大小共计99口。其中,村正中有两口很大的池塘(急需清理垃圾),两口大池塘的中间是一条长约30米、宽约2米乱石铺好的村道。说起村中道路,非常值得村里人骄傲,整个村路均用乱石铺就,不论刮风下雨都能保持着路面干净,在早年的建昌府一带,藕塘村用乱石铺好的石板路榜上有名。据说村中两口大池塘是龙的眼睛,下方那口小池塘为龙的嘴,而龙尾自然是在司马第老宅后面的山坡上。当年,池塘里多以鲤鱼、鲢鱼居多,平时不给打捞,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打捞。每到年底,全村人会把村中的二口大池塘干了,把鱼打捞起来,除了分给村民外,然后全村人在村中广场上摆上近50桌(每桌为8人),规模空前壮观,这一风俗延用到八十年代初中止。

(六)司马第。

最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房子,要属当年建立在全村最高地理位置上的司马第(下附房层平面结构图),人未进村就可以看到司马第房屋脊。司马第坐东向西,南出门单独有一条石板路直接通往村正中两口大池塘边的休闲广场。房子除用青砖瓦建造外,房门及地板用的都是清一色的长方形麻石垒成,房屋内用的柱子都要成年大人才能合抱。上下四幢房屋里分列的房间30有余,一层有房间15间。据说司马第为清乾隆年间进士唐之岳进士建造。从匾额“贰守第”分析,为州府长官太守的副手,谓任同知之职。

(七)戏班。

80年代之前,方圆百里,只要提起藕塘戏班子,都会伸出大母指夸奖。清晰地记得,村里的戏班以唱京戏为主,故事情节自然是历史名段,唱戏之人均出自唐姓家族,其他姓氏甚少。真人真功夫的表演是赢得了方圆百里村民喜欢,故戏班成了村里老一代人最大的喜好。据说每到冬季,村里戏班自然忙开了,曾经有些地方因相互争抢村里戏班前去助演而发生械斗。因为藕塘村有如此庞大的戏班,才引发了很多的爱情故事,也成全了许多的有情人。村中至今仍保留一整套清朝年间唱戏用的戏袍,后在70年代又购买了一套,直到90年代初,因村民大量外流,导致戏班无法组织并停止。

(八)桥龙灯。

闹元宵舞桥龙灯(也叫桥板龙灯)是村里的一大特色。桥龙灯由一块长约1.5米和宽约30厘米、厚约5厘米的木板组成。每块木板的平面两头打有两个约3厘米的圆孔,正好能放进一根圆木棍,再用木棍插进圆孔,然后采用木板接龙的方式把它叠加起来,再用竹栓把木板连窜起来。并在木板上面安装了两个灯笼,灯笼里可以插上蜡烛,一个富有民间艺术的桥板灯做成了。

桥龙灯要求村里每户出1块,最长时达100多块,然后由每户出一个壮年人,在吃完晚饭后开始舞灯。起点是在村中两口大池塘的路中间,具体是按姓氏辈份排序下去,排好的长龙通过桥板上的灯光倒影在两口池塘的水面极其好看。

龙灯起舞前,鸣炮时间要准确。火药放在钢管里,点燃后对着天上燃放,声音非常之响,舞龙开始前,连放3声,据说是驱逐妖魔,以求在新的一年全村平安。待到第2声炮响,紧接着是敲锣打鼓,一支庞大的舞龙队伍浩浩荡荡,长长的龙身随着龙头舞动起来。长龙沿着村中两口大池塘绕上一圈,然后再挨门逐户进门起舞。期间村里的每家每户要安排人在大厅的桌子上点大蜡烛,摆好各种水果,等龙头进家门时,燃放鞭炮迎接。而龙头要在村里的每家每户的大厅正中点三下头,以求保佑该户人家平安,然后再继续到下一户人家。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年青人除了考上大学离开村里外,更多的是外出打工,还有很多人在外面安了家,留在村里的可谓是一些老弱病残的人。直到2000年开始,桥龙灯再也组织不起来。

(九)八庙一寺

自古以来,寺庙被寓意和平的象征,寺庙里的佛像则成为善男信女朝拜的对象。

藕塘村自古就有“八庙一寺”之说,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四面八方皆有庙宇守护。南有福神殿、社公社母庙,北有康王庙、哈公哈母庙,西有三神,东有尚书老爷庙、魁神殿,村中四神殿,八庙加宝幢寺,满天神佛齐聚,共同守护着唐氏古村。旧时,每年春节八座庙宇香火旺盛。

1、福神殿,药王菩萨广播恩德。

福神殿,原名八堡殿,位于江西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南关门口(即7棵古树旁,又称庙下),现殿仅存一间,泥瓦结构,殿中设神坛高约1米,福主菩萨居中(晋代道士许逊,又名许真君,字敬之,南昌人),两侧设土公土母、护卫将军,以及南极仙翁等神像。据记载:原殿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占地1亩有余,庙高三丈,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殿中供奉乃本县名医李梃(本地人称药王菩萨)。“文革”时期,殿中神像俱毁。1976年为充资供销社经营,将殿内一应物品连梁柱都变卖给了于都人氏。

话说藕塘福神殿,始建之初乃供奉药王菩萨(药王与药上本为兄弟,兄名星宿光,弟名电光明。因兄弟俩施医行善,深得众人赞赏。后修成菩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本县名医李梃,字健斋,隐居藕塘,四处医病救人,广播恩德,泽被苍生,深受民众喜爱。直到他离开福神殿,后人为纪念他特在藕塘村建庙,因涉及8个村庄的民众捐资,故名“八堡殿”。现今,藕塘仍流传他治病救人的故事。据记载:李梴为明代著名儒医。与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当年他博览群书,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慕名求医者众多。明万历三年(1575)撰成《医学入门》9卷,并专列《习医规格》。强调为医者的品德修养问题,为倡明医德树立楷模。此书在越南、日本、朝鲜翻译出版,影响深远。

目前,福神殿作为藕塘村第一殿,每年春节村民前来祭祀的第一站就在此处,祭祀规格高于其它殿庙。

2、社公社母庙,保一方平安。

社公社母庙位于藕塘堆里下,传说下面为墓葬。此庙离福神殿只有几十米,庙前一口大池塘,就是地仙断灵脉之塘。

社公社母其实就是土地公土地婆。《礼记•郊特牲》记载“社祭土而主阴气也”,汉朝许慎曰:“今人谓社神为社公。”

村中老人相传,社公社母职责是主管村内去逝老人,村中老人去逝后首先要到这两位神所在处报道。土地公既然主阴,那此言也就不无道理。

每年春节祭祀。

3、三神公庙,因果分明。

三神公庙位于藕塘村西面下溪处,离村约500米。庙中供奉山神老爷。据村中老人传,庙中神主管刑罚,对内专管村中恶人恶事,对外防止外邪入侵。

每年春节祭祀。

4、高楼神殿,一举夺魁。

高楼神殿位于虎头岗进口处,原名魁神殿。殿早已不存,近几年藕塘村民组织修缮时,才用几块简易砖搭建。

有关魁神,即魁星的故事是这样的: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直接叫他魁星吧。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他长得怎样呢?据说本来就丑陋,又长了满脸麻子,一只脚还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写得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不悦,皇帝问:“你那脸是怎么搞的?”他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他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

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

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如果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状元)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此庙神灵也于每年春节祭祀。

5、何尚书庙,感恩戴德。

何尚书庙,位于村中岭仔上有一座小庙,几块简易砖砌成,庙内仅供一人在内祭祀,两人就略闲拥挤。庙中也仅奉供两人,一男一女,男像官员装束,女像端庄典雅,两者并排,貌似夫妻。据故老相传,秦时始皇帝欲修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入侵,令各郡县广征徭役。时任九江郡守何尚书上报称,“江南地区,民喜食辣椒(有粥一说),易汗,虚弱,不耐劳役”。从而使江西百姓免于征修长城之苦,避过生死一劫。众所周知,秦修万里长城,民夫死亡无算。四大传说之一《孟姜女哭长城》,可见其惨烈。于是江西百姓对何尚书老爷感恩戴德,故树庙宇,置其夫妻像,每年春节祭祀朝拜。

另一种说法更为让人信服,即庙中供奉乃是明朝景泰年间时任吏部尚书的何文渊。何文渊(1385-1456),字巨川,号东园,广昌县盱江镇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中进土。官授监察御史,历官知府、侍郎、吏部尚。据记载,洪熙元年(1425年),文渊奉旨赴四川考察史治,按实劾罢贪官酷吏三百余人,百姓誉为“铁面御史。宣德五年(1430年),文渊被委为温州知府。皇帝赐给一道敕书,”凡公差官员等人,有违法害民者就提人解案”,并赐路费千贯,驰驿到任,以示不同常格。文渊到任后,组织疏浚石岗陡门,修筑催溪坝,拦洪引流,分灌各村,受益粮田达二千顷。群众将溪坝改为何公埭,并勒石以记,此处工程至今仍然发挥效益。文渊一生俭朴,从不取份外之财。宣德七年,文渊途经括苍冯公岭,永嘉县丞以黄金相赠,被文渊婉言谢绝,后来县人题其居届馆舍为“却金馆”。“文渊任温州如府六载,温州出现政通人和的兴旺局面,考绩以治行为浙东第一”,皇帝亲赐玺书,增秩二级,并晋升为刑部右侍郎。文渊离温州之日,行装萧索,仅旧书几箧,布衫数件,百姓一万余人号泣遮留相送,时人赞之为“行不载温州物,惟有民情满腹中。”当地曾立生祠和石刻《何公文渊画像碑》,以示纪念,《温州府志》把他列为明代名宦。正统六年(1441年),文渊因病告归。正统十五年(1450年),代宗继立。何文渊奉旨回京,任吏部左侍郎。次年,升吏部尚书。三年四月,加衔太子太保。四年,对贵州等地苗民起兵一事,意见与其他大臣不合,被给事中林聪弹劾下狱。未几,被释归故里。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位,削去何文渊加官。又因在景泰中易储诏书里“父有天下传之子”一语,系出自何文渊,英宗传命逮捕。何文渊被迫自缢,终年73岁。

因何文渊任过吏部尚书,被称为“铁面御史”,两袖清风,其第三子何乔新亦官至刑部尚书,故百姓立尚书老爷庙以祭之。至于是否有帮忙说项,使江西百姓免于修长城之事,在此,就不做臆测了。

6、康枣子王庙,臭椿树花的故事。

康枣子王庙位于藕塘村北,去丁桥村的路上,离新村址约两里路程。

康枣王乃是一棵树,因救过皇帝性命被封王。康枣子是南丰话,具体是哪类树却有争议。民间留传一个“臭椿封王,气破桑,笑傻杨”的典故,或知其来源。

话说当年朱元璋跟元兵作战,也曾一败涂地过。有回甚至只剩几个随从,饭都没得吃。勉勉强强摸到这三株树下,东倒西歪且苟延残喘一时。忽然一阵风过,熟透的桑葚落到他们身上,搁到嘴里一吃,赛过佳肴!于是起身采集桑葚,饱餐一顿,补充到能量,体力大得恢复。又忽然见地平线上烟尘滚滚,想是追兵来了,于是赶快撤离。后来朱元璋又反败为胜,率领大军路过昔日桑葚救命之地,但季节却是秋天,朱元璋没有什么植物学知识,见那臭椿树花落后结出的东西仿佛就是当年赖以活命的果实,马上指着它封为树王。

可见,藕塘康枣王庙祭祀的就是椿树。庙宇估计是明时所建,已破坏。现村民在原址上用简易泥砖修复,于每年春节祭祀。

7、哈公哈母庙,永保平安。

此庙位于藕塘村西北光头嵊(地名),去新村约两里路程。需先走一里多石头古路,再通过村旁小河,沿着上山之路走个几百米方可到达,一路上尽可欣赏山色与田园风光。

在村内整修之前,原庙建筑不存,谨以石头摆放记原址,好让村民有个祭祀之点。因其处于森林前沿,每次祭祀之后,总让人操心会否留下火种,引发火灾。

藕塘村民筹款整修之后,以简易砖搭建,内设一小神坛,不塑神像。庙名亦不可考,据塑神像师傅口述,称之为“杨大八公李大八婆庙”,藕塘村民则叫“哈公哈母庙”,来源亦难考究。

此庙神灵也于每年春节祭祀。

8、四神殿,国泰民安。

四神殿位于藕塘村上队唐长泉旧屋边,即李氏老房旁边,庙乃土木结构,单间,十来平方大,庙门正对李氏墙体。庙虽小,但供奉的神灵却不少。……

此庙神灵也于每年春节祭祀,作为春节祭祀的最后一站。

宝幢寺,金钩树下有神灵。

宝幢寺,位于村口东面,500米处的庵里,即狮里牌山脚下。相传此寺始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藕塘与宁都县丁氏合建。

丁氏为何要远辟他乡与人共修寺庙?一说寺庙为南丰县鼻祖唐氏淮公后裔兄弟始建,因兄弟迁居不同的地方,迁居后一段时间,各位兄弟还会如约朝拜,久而久之,只剩下宁都唐姓女婿丁氏代为朝拜,并愿意出钱修缮。二说宁都丁氏路过此地,见此山清水秀,视线开阔,为了给自己寻求一个远离世俗安生静修的地方而与藕塘村民合建。

寺内分三间,不设隔断。寺中心设高坛,中供三世佛,宝像庄严。前置四大金刚,个个刚健英武。左间主像为观音,右间主像为……左右墙为两木高架,上置三十六罗汉,各十八,形态各异,形象传神。

寺旁修一伙房,原为驻庙斋公食宿之所。现无斋公,亦无庙祝,仅为村民在佛教大型节日聚餐使用。远近村民许愿,升学求子,平安发财,皆来叩求,故香火不断。据传求子特灵验。

寺前一棵金钩树,年代久远,粗壮无比,垂云之枝,如同佛顶华盖。每到金钩成熟之时,树下吸引人无数。树旁有一片小竹林与池塘,绿竹叶与鱼儿互动,增添几分生气。

每年大年初一正午,远近村庄信男信女,都会在老一辈的组织下,到寺内吃斋,基本是以素面或米粉为食,伙食费用分摊。男女老幼咸聚,场面热闹非凡。信男信女们跪叩念经,为自己为家人虔诚祈福。

(十)石拱桥

沿河进村,延绵长廊,山清水秀,步步皆画,一阵阵山风把树叶吹得朝一边摇晃,而翻动的树叶在阳光折射下,营造出一似是花非花的意境,英姿飒飒,孤芳自赏,如痴如醉。

再沿河流直上,一座以条石垒成的石拱桥呈弧形悬立藕塘唐妃江上,灵巧轻盈。观之,古桥长13米,宽4米,厚50厘米,桥侧没有栏杆,古迹斑斑,桥体并无修饰,但从缝中钻出一些杂草,营造出几分雅致。两岸树影婆娑,寂影飘渺;桥下溪水流淌,亦幻亦真,水墨丹青,营造出几分意趣,这就是被人称为“小赵州桥”藕塘古桥。该桥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为村进士唐之岳捐资建造。

站在桥上眺望,近处,阡陌纵横,菜地果园,农耕劳作,拨云见日,蓝幕白挂;远处群山起伏,群峰拔地,云雾缭绕。

四、藕塘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共同关心的乃是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而传承文明就在于深挖故事后面的人物,通过他们反映当时的社会背影。

(一)名人名事

1、明代唐妃,殉葬贵妃。

唐妃,名云燕,女,江西建昌府南丰人(今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人,唐兴之女),生于1438年,死于1457年,年仅20岁。

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被选送进宫。唐氏入宫后,极受代宗宠爱。《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清毛奇龄著)云:“(唐妃)尝乘马随帝游西苑,马惊妃堕。帝乃命中官刘茂,选御厩之最良者,时控习以待。”景泰六年(1455)四月,明代宗下令“增御花房”,为的就是讨唐氏欢心。景泰七年八月(1456)戊戌朔,唐氏为皇贵妃。景泰七年七月(杭皇后二月去世,六月下葬)开始,因为李惜儿的出现,唐妃失宠。景泰八年(1457),代宗死后葬于北京金山口,明朝藩王墓地。《国榷》和《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相同:“天顺元年二月革封号。郕王(景帝)死,群臣议殉葬。及妃(唐氏),妃无言,遂殉之,葬金山。”

唐贵妃选进宫的佳话至今在藕塘村广为流传。藕塘鼻祖鲤公之孙唐兴生下唐妃之后便外出投靠亲戚,后凭着一身武夫谋得锦衣卫一职。其母甘氏,南丰白舍镇下甘村人,长相美貌,心灵手巧、能歌善舞,为培养富有文化内涵的女儿唐云燕奠定了深厚的教育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唐云燕选进宫时,只有其母甘氏族人相送,唐氏族人未前往随送。据说是因为不知祸福,害怕其间存在的风险而避之。

(图片来源百度)

唐妃,身高1.62米,体态轻盈,身材袅娜,皮肤白皙泛红,丹凤眼、柳叶眉,瓜子脸,唇红齿白,婉丽优雅,性情容止。

2、明代唐兴,官至正二品。

唐兴,字宗柯,江西建昌府南丰人(今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人,唐妃之父),生于1417年,卒年不详。

据族谱“世系表”记载:唐兴乃藕塘唐氏三世祖,年轻时外出谋生,最后进入朝廷之锦衣卫。也就是说,其女被选时,唐兴并不在家。《明英宗实录附景泰实录》记载,景泰五年代宗赏赐唐兴田庄,锦衣卫百户唐兴所受景帝赏赐的几块庄田其实是有主的,土地主人不甘吃亏,跟唐兴死磕,事情越闹越大,最后,唐兴不得已,遂主动退还土地以息事宁人。之后,景帝又连续两次升了唐兴的官,从百户而千户,又从千户而指挥佥事。

《明英宗实录》天顺元年三月辛未(初八):“释都督唐兴,发河南充军。兴女得幸郕戾王,为皇贵妃,兴得赏赐无算。坐是下锦衣卫。上宥其死而有是命。”

3、清代唐之岳,殿试金榜。

唐之岳,号觐崖,江西建昌府南丰人(今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人),清进士,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殿试金榜。据记载,乾隆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758-1761年)任四川成都府知县、什邡知县(四川德阳市下属的县级市)。后调署蒲江县(成都市下辖县,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士民立善政碑勒石于县治头门及呈送万民伞回里。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直隶阶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担任官职。

唐元恺,唐之岳之孙,号虞门,居赣州,道光乙未恩科举人甲辰科大挑二等,选授南康府都昌县教论。

唐寅亮,唐之岳炎孙,居南丰县三溪乡黄连山,同治甲子科举人大挑一等,任四川乐至县知县,莅任有循声奉政大夫。

4、明代世三婆,孝心感动人间。

孝节牌坊故事女主人公名字叫世三婆,从小被唐火生收为童养媳。有没有完婚的时候,未婚夫唐火生就外出谋生,有幸加入了清军,但遗憾的是不久他便在一次征战中战死,撇下家中老父母和年仅16岁正值花季的世三婆。从此,生活的担子应压在了她的身上,一个柔弱的少女就挑起了赡养老人的重担。一直陪伴公婆去世也没有嫁人。后被一伙流窜到村里的土匪踹开了三婆家的门,看见美貌的三婆,要强行不轨,她以死殉节。这件事被地方上报朝廷,崇祯皇帝念其孝行节烈可嘉,大加褒奖,特赐立“孝节”牌坊一座。

5、清代李氏,守节一生。

李氏,女,生于1792年,死于1855年,享年63岁。15岁与唐云生结婚。婚后第二年,其父当兵参战,并在一次战斗中战死,只留下李氏在老家受寡。因为她长得貌若天仙,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男人垂涎。有些男人为了追求她,主动到她家为之劈柴挑水,但都被她拒绝。直到有一天,她遭遇了土匪的强暴杀害,她的事迹传播得越来越广泛。清咸丰五年(1855年),经当地官员请示,皇帝为表扬她出污泥不染的坚贞,恩准其建造贞节牌坊。(有关李氏故事,需进一步搜集整理)

6、历经沧桑的甘大女(土匪邹富成四姨太)。

甘大女,女,生于1911年,死于1951年,享年40岁。她出生南丰县白舍镇下甘村,嫁至藕塘村唐意情为妻,生一女唐水兰。后因她被南丰匪首邹富成看上,在藕塘村土匪唐万孙的策划下,她成了邹富成四姨太。后因邹富成被公判死刑,她又回到了藕塘生活。为此,她的一生曲折坎坷,饱经沧桑。(有关甘大女故事,需进一步搜集整理)

7、土匪唐万孙,反面教材人物。

唐万孙,生于1885年,死于1929年,享年44岁。当年,他带领一个由10多人组成的保卫班住扎于村前土楼。平时会与南丰匪首邹富成有勾结,频频流窜于其他村里作案,抢劫杀人,无恶不作,破坏新生革命政权,危害社会。直到1929年,由彭德怀元帅领着军队路过土楼对面的一座小桥时,他们当中有一位战士被土楼里射出来的子弹打死,由因激起了红军攻打土楼的念头。加上当地部分人的挑拨,说土楼不但窝藏有土匪,还有很多金银财宝。彭德怀才下令战士攻打土楼。在经过战士们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在第4天攻破土楼,后来才发现土楼里除了打死和跳井自杀的10多人外,什么都没有。

土匪出身的他,曾做过国民党的团总,当年把持村前土楼,用来抵抗红军。(关于他的故事详见附件5:土匪唐万孙)。

8、当代才俊,国之栋梁。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栋梁,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水平。自1989年藕塘村培养出第一位大学生以来,大家都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勇攀高峰。截止目前已培养了许多大学生(含大专、本科、研究生)。

高贵祥(随母姓,89届大专生)、唐金莲(女)、唐妙妙(女)、唐丰义、唐丰飞(北大研究生)、唐晓辉、唐连平、聂丽平、李俊、唐莎莎(女)、唐琴琴(女)。

(二)传承价值

1、旧制度的研究价值。讲好明代唐妃故事,对研究中国古代殉葬制度有重大意义。

2、精神文明的传承价值。通过修复承载着浓郁精神的人文遗址,有利于传承我们祖先在漫长历史中留下的文化信息,它承载着先人的激情、智慧和理想,构成了古今文化的一种标尺,是今人最值得珍惜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之一。

3、对遗迹文化的梳理、品读与吸收,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也是今人实现自我理解的一种尝试,晋人陆机云:“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正是《遗迹文化》的意义所在。

4、唐氏作为大家族,自古人杰,一定有他独有的教育方法,如家训:敦孝弟、笃宗族、和族党、睦夫妇、肃内外、崇节俭、谨交游、择婚配、时嫁娶、重祭嗣、修家谱。(详见附件3)

五、建议与设想

1、讲好唐贵妃故事,打造唐妃品牌,如唐妃蜜桔、唐妃故里、唐妃文化园,唐妃+,等等。

2、为了传承传统地道的文化,建议藕塘村改为“唐妃村”,讲好明唐妃故事,从选妃到殉葬可改编成话剧推广。

2、考虑到国道已经规划,建议把唐妃村纳入军峰山旅游区,形成一条相对完善的旅游线。

4、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抢修唐妃村古建筑,提倡房主自己修缮,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或者由政府收购来完成。

5、修建停车场和一些村间休憩所,条件允许修造入村门楼,重新规划一个适合于城里人慢游的文化与山水于一体的古村落。

6、唐之岳乃清乾隆年间进士,分别在四川成都府知县、什邡任知县(四川德阳市下属的县级市)、直隶阶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担任过官职。当年他虽偏居一隅,仍奋发上进的读书精神直到今天都应该大力弘扬传承,可以开发为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励志教育基地。

综合上述,考虑到本县自然山水风光不亚于其他县区,基于人文景观甚少的现实,建议从讲好藕塘故事开始,大力传承我县农村历史文明进程。

附件1:

藕塘村里有唐妃

南丰县博物馆 王永明

“唐妃村”即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距离县城六十余公里,该村在明代出过一位皇妃,姓唐,故名“唐妃村”;又因古时该村有九十九口池塘,84年版《南丰县地名志》“藕塘”村条目中说“池塘相连,如节节白藕,故得今名”,今名即“藕塘”。该村现在有村民75户,310余口。

据《唐氏族谱》记载,明洪熙元年(1425年)唐氏十九世祖鲤公迁入藕塘建村,开基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该村明清建筑栉比鳞次,有“唐氏宗祠”“司马第”“岭仔上”“土楼”“拾青园”“孝节牌坊”“八家老厅下”“响祠”“新屋”“大佛号”“巨大公厅下”“大厅下”“老厅下”等等。如今只有“唐氏宗祠”“司马第”等三栋古建主体构造较为完整。“唐氏宗祠”面积阔大,约600平方米,三进,两边有厢房;内有三块古碑记,现仅存其一,碑记介绍了祠堂于明万历38年及建设之始末;神龛上方原有匾额“大宗来燕”一块,为明末崇祯年间南丰知县刘日珽落款,十多年前遗失,现藏洛阳匾额博物馆。“司马第”分为“上司马”“下司马”两栋建筑而又连为一体,为清乾隆年间进士唐之岳(同治《南丰县志•选举》卷二十:唐之岳,乾隆二十二年蔡以台榜,殿试三甲。)所建,大小房间30多间,青麻石砌基,青砖为墙,屋柱粗壮,斗拱、窗棂、门楼雕刻较为精美,是当年村里最气派、最宏伟的民居。“拾青园”已倒塌一大半;“岭仔上”的房屋已不存,而“岭仔”(南丰方言说“台阶”为“岭仔”)还在,与唐妃故事有关。其余已无踪迹。

有关藕塘的唐妃,坊间多误传为明崇祯皇帝的妃子,其实是明景帝代宗朱祁钰的妃子。为什么会有误传?大概是对“大宗来燕”这块匾的误读,误读的原因之一,不明白“大宗来燕”的意思,认为“燕”字极具女性色彩,就把它和唐妃扯上关系;之二,匾上有刘日珽落款,同治《南丰县志•秩官》(卷十九)记载刘日挺是江浦(今属南京)人,举人,崇祯年间任南丰县令,因而认为这块匾是刘日珽送给唐妃父母的,当然就把唐妃的时间定位在崇祯年间。而其实“大宗来燕”这块匾产生在唐妃170多年之后,其意思如下:“有百世不迁之宗者,谓大宗。……大宗是远祖之正体”,是对该家族的赞美;“来燕”,来自于“燕雀相贺”,即“大厦成而燕雀相贺”,为贺语或者说吉语。此匾是知县刘日珽赠给藕塘唐氏祠堂的,知县赠匾,可见该宗族当年的影响确实很大。总之,唐妃与该匾存在着间接的关系,而不是直接的关系。在刘日挺赠“大宗来燕”匾的170多年前,即明景泰年间南丰藕塘唐兴之女就已经成为明代宗的妃子了。(本人于201年7月中旬到了洛阳匾额博物馆考察“大宗来燕”匾。匾上款:文林郎知南丰县事刘日珽为藕溪唐氏大宗祠立。下款:崇桢十六年(1643)岁次癸未季春谷旦。该匾出自南丰。匾为明末南丰知县刘日珽赠本地藕塘村唐氏大宗祠。

一位民间女子,怎么能成为皇上的妃子?这和明代皇帝选妃的观念有关。《明史•后妃传》载:“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廷时,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亦以此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其目的在于吸取历朝后宫乱政的教训,而选择良家女子为妃(官宦人家女子往往联合家族乱政)。所以,明代皇帝大都有民间选妃的记载。民间选妃,程序复杂而且严格。《明会要》载:“洪武十四年,敕谕苏、松、嘉、湖及浙江、江西有司,民间女子年十三以上、十九以下,女人三十以上、四十以下无夫者,愿入宫备使令,各给钞为道理,送京师。”初选5000人,经过一个月“初试”、“复试”、“三试”等只剩下300人,最后,经过宫中“观察”,才入选50人,可谓千里挑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南丰藕塘唐氏一民间女子才有成为皇妃的可能。

藕塘唐氏女子是如何成为妃子的?这得从明代宗开始说起。明景帝代宗(1428—1457年)即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死于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钰的兄长)即位后,封朱祁钰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八月,土木堡之败,英宗被瓦剌掳去,朱祁钰受太后之命监国,九月即皇位。帝位稳固后,代宗和南宋高宗一样,不愿迎回被掳的哥哥英宗。在各方压力下,虽然最终迎回英宗,但是将他软禁在南宫达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一月十六日,“夺门之变”发生,英宗朱祁镇复位,代宗被废为郕王,软禁西苑,两天后暴死,享年29岁。

代宗在执政的前期阶段颇有作为,并不过于亲近后宫。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得他的性情大变。代宗只有一子二女,儿子朱见济,为杭氏所生。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代宗本着“父有天下,传之于子”的思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废太子朱见深,同时废黜力保朱见深的汪皇后,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立朱见济生母杭氏为皇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朱见济于景泰四年夭折了。这样一来,代宗不仅没了太子,甚至都没了儿子了。如此,代宗岂能不急!他的心思和精力开始着重在“生儿子”这件事情上。凡事都难掌握一个合适的度,中庸为难,代宗慢慢地开始热衷于猎艳,宠幸美色。

代宗大肆选妃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即景泰五年(1454年)。藕塘唐妃就是这一年被选送进宫。我们先对唐妃的家庭稍作了解。唐妃之父名唐兴。藕塘《唐氏族谱》毁于文革期间,但据村中父老说,当年族谱“世系表”记载:明洪熙元年(1424年)唐鲤从中塘迁来始建藕塘村,为藕塘唐氏始祖;唐兴,字宗柯,唐鲤之孙,为藕塘唐氏三世祖。年轻时,唐兴就外出谋生,最后进入朝廷之锦衣卫。也就是说,其女被选时,唐兴并不在家。当时县衙派人到藕塘选美女。家住“岭仔上”的唐兴生有一女,年方十八,据说长得极为惊艳。父母出于对女儿的保护,自小让她戴斗笠以黑纱遮面,极少人看到过她的真面目。这天听说县衙选皇妃来了,少女爱凑热闹,要去看。母亲担心出意外,不让她出门。她偷偷地跑出来,走到家门口的几个台阶处(即岭仔上,南丰方言称“台阶”为“岭仔”),可能因为紧张,摔了一跤,斗笠掉落。当她从地上款款站起来时,大家终于看清楚了她的庐山真面目,该女子真的是清水出芙蓉般的美女,面若桃花,肤如凝脂,身材婀娜,亭亭玉立。显然,她被选中,并通过了层层遴选,进入皇宫,成为代宗的妃子。这个故事在藕塘人中代代口耳相传,其细节姑且不论,但唐兴之女于此年被选为妃当为事实。

唐氏入宫后,极受代宗宠爱。《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清毛奇龄著)云:“(唐妃)尝乘马随帝游西苑,马惊妃堕。帝乃命中官刘茂,选御厩之最良者,时控习以待。”意思是说:唐妃曾经骑马和皇上游西苑,马受惊吓,唐妃坠落马下。皇上命令中官刘茂,选择皇家马厩中最好的马,时时驯服、训练以等待唐妃的再次到来。《明英宗实录附景泰实录》记载,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明代宗下令“增御花房”,为的就是讨唐氏欢心。更有甚者,有关史料记载代宗还封唐氏为“皇贵妃”。《明英宗实录》中说:“景泰七年八月(1456年)戊戌朔,遣旗手卫官祭旗纛之神。命武清侯石亨为正史、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之前皇妃只有“贵妃”这一封号,“皇贵妃”的封号是从唐妃开始的,是个创举,表明由于代宗的宠爱,唐妃地位高于其他贵妃。另外,《明英宗实录附景泰实录》还记载,景泰五年代宗赏赐唐兴田庄,并且说,锦衣卫百户唐兴所受景帝赏赐的几块庄田其实是有主的,土地主人不甘吃亏,跟唐兴死磕,事情越闹越大,最后,唐兴不得已,遂主动退还土地以息事宁人。之后,景帝又连续两次升了唐兴的官,从百户而千户,又从千户而指挥佥事。天顺元年三月辛未(初八)条载:“兴(唐兴)女得幸郕戾王,为皇贵妃,兴(唐兴)得赏赐无算”。可见唐氏于景泰五年入宫后,被代宗宠幸极深,并且恩泽其父唐兴。

那么,唐妃的结局如何呢?如果发展顺利,接下来刚好杭皇后去世,唐妃由皇贵妃自然上升为皇后了。然而,自古红颜薄命,唐妃的结局极为凄惨。首先,代宗在杭皇后去世后,更肆无忌惮地猎艳,把目光由宫女转向了妓女。此时以李惜儿为代表的一批妓女被召进宫中,代宗喜新厌旧,又开始宠幸李惜儿。关于此事,正史和野史多有记载,兹录数条为证。王世贞《凤洲杂编•上幸妖妓》:“景帝时召妖妓李惜儿入宫,武宗时狎晋阳妓刘氏号刘娘娘。”《明英宗实录附景泰实录》景泰七年七月乙酉(十八):“命伶人李安为锦衣卫百户。安姊惜儿自教坊司入侍得幸,故有是命。”《明英宗实录》天顺元年正月丁亥(二十二):“钟鼓司内官陈义……承旨选妓女李惜儿等先后进入宫中。”也就是说,从景泰七年七月(杭皇后二月去世,六月下葬)开始,因为李惜儿的出现,唐妃失宠。

失宠还是其次,唐妃更为悲惨的结局还在后面。唐妃的结局与代宗的命运是紧密关联的。景泰八年(1457年),明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攻破南宫门,奉被软禁的英宗朱祁镇升奉天殿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明英宗重新夺得政权后,废黜了明代宗的皇帝名号,废为郕王,赐谥号为“戾”(直到明成化十一年,即1475年,明宪宗朱见深复代宗帝号,谥景帝),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景帝终身为恶,死不悔改。英宗对失去帝位、软禁南宫8年的生活耿耿于怀,积恨难消,屡次下诏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代宗本来病体已然康复,却在被废黜的两天后暴病身亡。代宗是有疾而终还是被害身亡?《英宗实录》有近20处记载代宗疾病状况,从中看来,代宗之病逐渐沉重,终于不治身亡;而明代文人对代宗之死多有忌讳,都以“薨”概括,对怎么“薨”则从不涉及;值得注意的是陆釴《病逸漫记》对代宗的死因记载为:“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他认为代宗是被宦官蒋安用帛布勒死的,属被害而死。总之,史书记载不一,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代宗死后葬于北京金山口,明朝藩王墓地。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代宗如此,他宠幸的唐妃如何呢?先说说其他三位。

一、已废的汪皇后。《明史•后妃传》载,英宗想让汪氏为代宗殉葬,名相李贤说:“汪妃虽立为后,即遭废弃幽闭,幸与两女度日。若令随去,情所不堪,况幼女无依,尤可矜悯。”意思是汪妃虽然被立为皇后,不久就遭废黜,被监禁,幸而和两个女儿相依度日。现在如果让她随葬,实在是情所不堪,况且女儿幼小,无依无靠,尤为可冷啊。这样,英宗感动了,放过了汪氏。

二、杭氏于景泰七年二月,即英宗复辟前已经去世。

三、李惜儿。据相关野史记载,该女子颇有个性,不肯像其他后宫嫔妃那样只知道一味逢迎,她与景帝时有口角。景帝一怒之下,将李惜儿赶出了皇宫。也就是说,李惜儿在“夺门之变”前就离开了皇宫。

最惨的就是唐妃。《国榷》和《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相同:“天顺元年二月革封号。郕王(景帝)死,群臣议殉葬。及妃(唐氏),妃无言,遂殉之,葬金山。”《明史纪事本末(代宗篇)》:“郕王薨,祭葬礼悉如亲王,谥曰戾。妃嫔唐氏等赐帛自尽,以徇葬。”可见,唐妃在代宗死后已被革除皇贵妃的封号,作为小妾,没有人为她说话,于是英宗下令唐氏殉葬。《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嗣后皆无殉,自英宗始,惟景泰帝尚以唐妃殉。”明英宗临终前下诏废除了残酷的殉葬制度,因此唐氏极可能是明朝最后一位殉葬的妃子。

唐妃有史可考的履历极为简单:景泰五年被选进皇宫成为代宗的妃子,景泰七年被封为皇贵妃,景泰八年殉葬而殁,殁时最多不过20岁左右。

一位山间的美丽女子,有这么一段奇遇,又以这样一种残酷的方式香消玉殒,岂不令人唏嘘!

佳人已逝,唯有她当年摔跤的那几级“岭仔”沐着天雨,听着山风,在亘古的历史中静默着……(2017年6月11日于南丰完稿)

附件2:

殉葬:残酷的封建制度已成为历史

殉葬是古代丧葬常有习俗,虽然殉葬与陪葬不同,但只要涉及到人殉葬,自然存在某种强迫他人意愿的可能。

强迫女性殉葬的制度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殷墟卜辞中有杀殉女奴的记载。妇女殉葬者中也有墓主的妻妾。《西京杂记》卷六记载:“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秦始皇死时有上万名宫女和工匠被逼殉葬。《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但这种制度秦汉之后基本消失。

明英宗以前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时期,人殉是皇室公开的惯例,死于殉葬的嫔妃,总数达几百人之多。明太祖死后,共陪葬及殉葬40个嫔妃,除了两个死在太祖之前,最后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东西两侧外,其余38人都是殉葬而死。被挑选出来殉葬的宫女嫔妃共30余人。集体“自杀”是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戊午。先让她们在殿外用餐,吃完后带到殿内,彼时“哭声震殿阁”。殿内放了三十多张“小木床”,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的绳子,末端结圈,“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其中朝鲜女子韩氏临死时,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别,韩氏回头对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三十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死后有5个妃子殉葬(贵妃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顺妃谭氏和充妃黄氏)。为了对这些殉葬人有所补偿,下一任皇帝多半会给她们及她们的亲戚一些好处。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表彰其行。正统元年,皆追加赠谥。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而且“岁时侑食于本陵之享殿,俱得标名沾祭”,也就是可以分得皇帝的一点“香火”。至于其亲戚,有时也能得到优恤。有一首明宫词这样写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这首词中所提到的“朝天女户”就是得到优恤的殉葬者家属。

明英宗为什么要废除殉葬?在明朝皇帝之中,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是公认没有建树的皇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九岁登基,短短38年的生命之中,经历了被也先掳去的“土木之变”,两次当皇帝,一次当太上皇,一生都受制于人。当景泰帝去世时,他还安排了给他殉葬的嫔妃,似乎也没有要取消殉葬的意思。可到自己临终时,终于给明初以来的人殉制度画上了句号。

康熙彻底结束清朝殉葬制度?史料记载,清初皇室人殉制曾非常盛行。太祖努尔哈赤死后,有大妃乌拉纳喇氏、庶妃阿吉根、代因扎殉葬。康熙十二年(1673年)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中国帝王用活人殉葬的残酷野蛮的习惯是公元17世纪才真正结束。

殉葬诏书

大行皇帝爱新觉罗弘祁龙驭上宾,普天同悲,代传大行皇帝临终遗命,除中宫皇后,两宫皇贵妃外,但凡未育有阿哥之后妃,一律恩准随大行皇帝西去,服侍于九泉之下,此乃无尚荣耀。诏书颁布之时,即刻各自宫中上路。

殉葬后妃名册:宁馥庄贵妃、成夙贵妃、淑悫妃、元楚妃、令彤妃、文妃、荣妃、锦贵嫔、毓贵嫔、凌贵嫔、岚嫔、舒嫔、煦贵人、诚贵人、乐贵人、令贵人、慧贵人、洛贵人、穆常在。

继任皇帝爱新觉罗铭伦,亲自哀痛手书“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附件3:

唐氏家训

唐氏作为大家族,自古人杰,一定有他独有的教育方法,如家训(详见下文):

1、敦孝弟。父母之恩永世不忘,惰肢纵欲,致冻蚀父母之忤逆之子,天理不容;至于兄弟,同气异形,须休戚相关。勿听妻言而伤骨肉,勿争家产而弃手足,斯兄弟蓊而父母顺矣。不孝与不弟相因。若族内有不孝不弟之子,本房不得隐瞒,赴告公祠,治以家法,如再不悛,共同鸣官究之。

2、笃宗族。书先睦族,礼重敬宗。虽别派而分支,实同原而共本,宜推乃祖乃宗之意,常念一家一姓之亲。置义田以赡贫穷,思留奕叶;修家谱以联疏远,爱及云福。务期永息争兢,须要长关休戚。

3、和族党。五族为党,五州为县。人有亲疏,概给之以温厚;事无大小,皆处之以谦冲。毋因小失微嫌,遂至耗财结怨。庶相资相让,共成姻睦之淳风;无仵无争,长享盈丰之福泽。

4、睦夫妇。良缘素缔,佳偶天成。整服如宾,何曾之风流宛在;下妆答拜,樊英之雅范犹存。雨泽降本阴阳和,斯言可信;家道成由夫妇睦,此语非虚。宜鼓琴而戈雁。

5、肃内外。人之亲疏有异,门之内外攸分,亲者严,疏者宽。或男或女,固以杂坐为耻;非丧非祭,犹以授器生嫌。嫂叔姊妹之伦,贵词严意正;绣阁厅堂之地,宜掩面低声。惟家庭无秽污之行,斯族党有清高之誉。

6、崇节俭。天之生财有限,人之支用无涯。丰熟难期,漫诩篝车满足;骄奢易入,毋令钱谷空虚。衣服不可过华,惟求蔽体;饮食无容厚味,止取充肠。须流福泽于将来,更惜勤劳于往日。成由节俭,败由奢。

7、谨交游。诗歌伐木,易系同人。谈笑少良朋,渐染致身心之累;往来多好友,切劘为学问之资。闻香闻臭攸分,须严所入;为漆为丹有别,务审所藏。尚其注意端人,切莫攫情败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择婚配。礼垂合体,诗咏好逑,果是佳儿择配;须求淑媛,如玉娇女,相攸必选才郎。高门可结朱陈,宜详谱牒;薄族堪联秦晋,勿计聘仪。要严良贱之分,莫启参商之局。结坏一门亲,遗误三代根。

9、时嫁娶。男思有室,女愿有家,毋使衍期。古人壮岁是期,或生旷怨,今世童年为则,每损元阳。须裁礼制以适仪,毋逐俗流而逾限。

10、重祭嗣。丰姿虽古,木主犹存。卜日而启寝堂,宜严洒扫;因时以陈品物,务备丰隆。具醉兴歌,勿俾抱馁而之痛;莫衍致咏,尚其尽如在之诚。须追我列祖精灵,勿视为后人故套。

11、修家谱。祖宗择土金邑,创业之甚广,唐姓之渊源弥长,恐就湮于此际!故修谱于今时,我既修辑维殷,尔其珍重常看。藏诸柳箧,勿令硕鼠之伤;熏以芸香,莫共虫鱼之饱。

附件4:

唐氏祠规、祭祖与出殡通行仪式

一、言序

知单:前期五日,粘于祠大门,云某月某日,恭逢长至,令节礼宜致,始祖某祠下,子孙于前一日申刻习仪。是日黎明行礼,务须诚敬整肃。

谨此。

通闻:

敦请,前期五日,值年者具东云某月某日,长至大礼敦请、主祭、分献、通赞、引赞、读祝,其前一日申刻习仪,本日黎明行礼届期,早临是幸。

榜文,今将本,祠主祭执事人等开列于后。

中堂主祭,昭穆分献,通赞、引赞、读祝、执爵帛、痊毛血、司盥guàn巾、歌诗、司祚、礼生中堂二位。昭穆两边各二位,紏(tǒu丝黄色)仪用,老成辈职之,主祭分献先甲,而科、而生监爵,同则序分,以派先后轮流,由史而弟而子侄。仪注。

礼仪既备,钟鼓既成,序立,执事者各司其事,发擂,再发擂,三发擂鸣金,奏乐、主祭孙就位,分献孙就位,诸盥、洗所盥、洗授巾,复位。奉主出椟。

唱通:主祭孙,分献孙诣,寝室前请主陞。

座(同引唱),鞠躬、拜、兴、拜、上香、上香、灌酒、俯伏、上乐、工祝者、读告辞。

维:

今上御极(其)帝(其)年月(朔望)日(其)祭日(某)。

主祭孙(某)今以仲(春清明之日,冬阳至之始)有事于始祖,考妣暨列。列祖考妣,敢请神主出就,正寝恭申奠献兴(至正寝祝奉主就,祝盥洗启椟、祭者)。

鞠躬、平身、复位。

二、行迎神礼

唱通:主祭孙、分献孙,诣香安前行,迎神礼(引同)。

鞠躬、拜、兴、拜、上香、上香、灌酒、兴、拜、兴,平身,复位,止乐、歌迎神诗。

嗟嗟列祖,逌(yōu悠闲自得)骏有禴yuè祠,烝黉(hóng古代的学校)匪,今斯今是,用孝享其香,始升神之吊矣,绥suí我思成。

三、参神礼

通唱瘵zhài毛血,主祭孙,分献孙就本位前沗hóng神,拜、叩首,二三叩首、兴、拜、叩首;二三叩首,兴、拜、叩首、再九叩首、兴、平身。

四、初献礼

通唱:主祭孙诣寝室前,行初献礼,引唱同、果帛、兴、拜、上香、二三上香、府伏、止乐、读祝文。

维:

今上御极,某帝、某年某月,朔望日某祭日。

主祭孙某,敢昭告。

世祖考妣唐公讳,字府君。母某孺,人暨历世,列祖考妣之神,位前而祝。

曰,今以仲春清明之日,冬阳至之始,追维报本礼,不敢忘谨,以清酌庚,馐(xiū美味的食品)香烛果品之仪式,陈明荐,尚享、兴拜兴、平身、复位。

通唱:分献,孙诣昭穆,前行初南礼。

引唱:同鞠躬,拜、初献爵、献果帛、兴、拜,上香,二三上香,兴、拜、兴,平身、复位,歌初献诗。

吉蠲(juān除去,免除)为馑(jǐn荒年),旨洒欣欣,或剥或烹于豆于登,亚献礼。

享于祖考祀事,孙明报以介福子孙绳匕(勺匙取食用具)。

通唱:主祭,孙诣寝室前,行亚献礼。

引唱:鞠躬、拜亚献,伤馔(zhuàn饮食,吃喝)。

兴、拜、上香,二三上香,兴、拜、平身,复位。

通唱:分献孙诣。

昭穆前,行亚献礼。

引唱:鞠躬、拜、亚献爵献。箸馔,兴、拜,上香。二三上香,俯伏、止乐。读告文。

维。

今上御极,某帝、年某月,朔望日某。

左昭,世祖考妣,唐公讳,某字某府君、母,某孺人。

暨历世列祖。

考妣之神位前,祝日一阳,初复泰运,方新生,各有初义,资报本谨以。

清酌应馐xiū,香烛果品之仪式,陈奠蔫niān尚,享,兴、拜、平身、复位,

歌亚献诗,以兴嗣岁,跄匕尔殽(yáo同肴),将酒和旨,以妥以侑(yòu劝人吃喝),苾芬孝祀,上尔百福孙子,终、礼。

通唱:主祭,孙诣寝室前,行终献礼。

引唱:同鞠躬,拜、兴、平身、复位。

通唱:分献,孙诣昭穆前,行终献礼,引、同、鞠躬、拜,终献。爵献茶饭,兴、拜、上香。

二三上香,俯伏,止乐,读告文。

维。

今上御极,某帝、某年某月,朔望日某祭日某。

西献孙某,敢昭告于。

右穆桂,世考妣,唐公讳,某字某府君母,某孺人,既历世列祖考妣,神位前而祝。曰:惟木有惟水,有源祖功宗德,浩浩其天,追崇之典子。孙宜然兹,值清时、冬至。景色争妍,动我孝思,聊备牲牷,执事有恪,式礼莫愆(qiān罪过,过失),祖灵不昧,鉴此恭。虔佑我后人,亦世绵绵,尚享,兴、拜,兴、平身、复位,歌终献。

诗祭以清,酒烝卑祖妣,或肆或将,百礼既至孝孙,有庆介,以繁祉,申锡无疆,本支百世。助祭礼。

通唱,主祭孙、分献孙出诣更衣,所暂退,众子孙分班行礼,众子孙行礼已週(同周),各复原位。

通唱,主祭孙、分献孙就位,侑食礼,奏乐三关。

通唱,主祭孙,诣寝室前,分献孙诣,昭穆前行,侑食礼。

二句引接唱,同、鞠躬、拜。

主祭孙,执一斟酒,献酒、献果筯zhù,献胙zuò肉,献饭茶,兴、拜、上香。

二三上香,兴、平身,复位昭穆,堂奠献同,饮受胙礼,复位亦同。

通唱,祭孙诣香案前受胙。

引唱:同鞠躬,拜,饮福酒,受胙告例(声)。

答曰:例声,俯伏,止乐,读嘏gǔ辞,祖考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于尔,孝孙来尔,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永年,勿替引之。主祭者应曰,谨受命。

通唱,兴、平身,复位谢胙礼。

通唱,主祭孙诣。香案前行谢,胙礼,引唱同鞠躬。

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复位,送神礼。

通唱,主祭孙,拜兴、拜兴,平身、复位、止乐、歌,送神。

诗钟鼓喤喤,肃雝yōng和鸣,以假以享,终和且平,小大稽首,敬共神明于万斯,年濯zhuó匕厥。灵纳主归寝。

通唱,主祭孙诣寝室前,请主人椟,鞠躬、拜兴,拜、俯伏,止乐。

读告文,祀事既成,奉主归寝,佑我后人,长发其祥。兴、平身、赞,引主祭者奉主人槚,鞠躬,复位,彻馔zhuàn礼。

通唱,引唱同鞠躬,四兴、四拜、平身、复位、止乐,歌,彻馔。

诗笾biān豆静嘉,苾匕芬芬,礼仪既备礼禄,来成式礼莫愆qiān,时靡有争,子子孙孙,主祭孙分献,孙诣以莫不兴。

通唱,主祭孙、分献孙出诣燎所,执吊者奉帛,执爵者奉爵,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向外高揖三,化财,礼毕。

附件5:

土匪唐万孙

唐万孙,生于1885年,死于1929年,享年44岁。当年,他带领一个由10多人组成的保卫班住扎在藕塘村前土楼。平时会与南丰匪首邹富成有勾结,频频流窜于其他村里作案,抢劫杀人,无恶不作,破坏新生革命政权,危害社会。直到1929年,由彭德怀元帅领着军队路过土楼对面的一座小桥时,他们当中有一位战士被土楼里射出来的子弹打死,由因激起了红军攻打土楼的念头。加上当地部分人的挑拨,说土楼不但窝藏有土匪,还有很多金银财宝。彭德怀才下令战士攻打土楼。在经过战士们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在第4天攻破土楼,后来才发现土楼里除了打死和跳井自杀的10多人外,什么都没有。

土匪唐万孙在1929年被红军消灭在村里土楼后,土楼便被南丰首匪邹富成接管,导致政府的剿匪压力越来越大,但在抚州军分区等奉命进剿南丰李彬股匪,9月初,在采取“驱匪就范”的战术将邹富成股匪引入预设伏击圈内,使之陷入孤立无援境地,200余人举手投降。一个月之内歼灭南丰土匪400余人,缴获各种枪320支。1949年8月间,伴随着解放军解放南丰县,地方人民政权也相继建立起来了。但新生的人民政权刚建立就受到各种地方恶势力的疯狂反扑,开展剿匪反霸成为新生人民政权的首要任务。

土匪出身的他,曾做过国民党的团总,当年把持村前土楼,用来抵抗红军。(有关唐万孙的故事,需进一步搜集整理)

鉴于唐万孙所做的诸多事而言,村民对其看法褒贬不一。

作者新书“唐游记-诗画中国”文化旅游丛书10册,购书添加作者微信:tang11117777。别忘记帮我转发朋友圈,谢谢。

薄命唐妃,风雨藕塘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