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和家兴门

发布时间:2017-07-11 23:09 阅读量:96 日记本:《生活札记》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此话不虚,刚给学生讲授了李密的《陈情表》,我下泪了。泪光中,秋寒草黄有妈妈的背影,缺月疏桐有爸爸的目光,夏热冬冷有父母的叮嘱。

“百善孝为先”,父亲时常告诫我们。家兴离不开家族精神,家和彰显着家族文化。家族文化,“孝”是核心。泪光中,一幕幕“以孝和家兴门”的画面浮现在脑海。

小时候,家以孝传故事多,一个个历历在目,那么的鲜活灵动。

我父亲爱看书,更爱给我们讲故事。民间传统的故事,经父亲绘声绘色地讲来,那么有趣,那么动人,像一粒粒种子种在了我们心田,生根发芽,生长。尤其是“二十四孝”的故事,永远烙在了我们心上。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现在我给女儿和学生讲这些故事,随口而来,了无所碍。卖身葬父的董永,感动了多少人啊。“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这些故事,父亲讲给我听,我再讲给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再讲给他的孩子听……没有穷期。

在“孝”上,父亲对我们兄妹三个是严厉的,甚至是严苛的。记得有一次,我和哥吵架,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谁知我一时抽疯,对哥哥骂了带爹带娘的话,结果挨了父亲一顿肥揍。我恨我父亲吗?不,一点儿也不。正是父亲的适时适当惩戒,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认识到了要对兄长父辈孝敬,更认识到了孝于家的重要性。如果不是父亲的严厉管教,我一次骂娘成功,以后就改不了骂娘咒爹了,甚至干更出格出位的事了,那可能会遗憾终身。感谢父亲!感谢严厉的父亲,是您把“孝”通过肌肤,送达我的心灵。

身教重于言传,父母奉养孝敬婆婆的事永远是我们的榜样。婆婆由于生病,在我的记忆中,很早就眼睛不好使了,一直在我家。慈祥的她摸索着走路做事的情形如在眼前。婆婆年老的时候,行动极其不便,去哪里都是我父亲背上扶下。婆婆牙也不好,吃东西不方便,母亲常常给婆婆做好吃的,每次都先尝过软硬咸淡,再亲手端到婆婆跟前,有时还一口一口地喂。这使得婆婆逢人便说媳妇儿多好多好,搞得别人羡慕不已。后来,我长大一些了,背婆婆的事就由我来做了。我知道,父母孝养长辈的事,也将由我“背”下去。婆婆过世时,父亲眼角的泪依然那么亮,照亮我的“孝”情;母亲的哭声依然那么响,触动我的“孝”心。

一路走来,我们家“以孝而和”,在邻里卓有口碑。

想着过去的事,想着婆婆,想着父母,我眼角又湿了。

后来,出门求学,他乡工作,回家、照顾是“孝”的践行。

2007年,我自学考上了西南大学的研究生。去不去念书?我犯难了。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不去念书了,有工作,尽管工资不多,养家糊口是不成问题的,更重要的是父母年事已高。于是我把自己的决定给父亲说,没想到被父亲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有机会念书,还是公费,不去,你对得起国家吗?多读点书,才能多为国为家献一分力嘛。我和你妈身子骨还硬朗,你不用管,尽管去念书!”于是我又去念书了,拖家带口的。但在我心底有一个承诺,假期一定回家陪陪父母。

读书三年,拥挤迢远的旅途上总能看到我们一家三口疲惫而永远充满热情的身影。最难忘的是春节回家,从重庆北碚回资中龙山乡老家,要转三次车走10来里路。携妻带子的,大包小袋的——孩子六七岁,读小学,得带书本文具;还要给父母带点东西——辗转曲折,每次都天黑了还不能回到家。但一想到父母那期盼的眼神,尽管天黑路不平,风急天又冷,但我们的心是暖乎乎的,无比的踏实。

工作了,但工作的地儿却很是偏远。但无论多远,回家的心是切的,孝敬父母是近的,近得触手可及。

我和妻子承孝敬老的历程中,有一个小家伙也亲历了,她就是我的女儿,她是一个懂事的让我和妻子都放心的孩子。为什么呢?2014年,她姥姥病了,远在新疆阿克苏新和县她舅舅家,没人照顾。我和妻子商量,让妻子去照顾,一去就是一年。她姥姥病情好转后,我妻子回来,打趣女儿说,我以后病了怎么办?女儿毫不迟疑,大声说道:“我照顾您!”妻子脸上已是泪光点点,我也是满心感动。

我们家和睦,因为有“孝”;我们家门兴旺,因为有“敬”。一件件往事,一点点孝情,让我们家家风纯朴,传承不尽。以孝和家,以家兴国,每个人都能创造奇迹。

以“孝”和家兴门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