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第四章》

发布时间:2017-07-05 17:51 阅读量:31 日记本:《个人日记》

在我的三舅爷孟福春的帮助下,馒头坊总算开起来了,父亲负责所有的技艺和出大力气活。那怕有个小毛驴,磨面也是轻松活,就因为没牲口奶奶只好带着15岁的母亲,11岁的姑姑及9岁的三叔没白天没黑夜的推碾子磨面。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100斤麦子只能出80多斤白面,还要出近十几斤的麸皮和几斤黑面。而这20余斤麸皮黑面便成了全家的口粮,连奶奶都舍不得吃白面馒头,仅管几个孩子馋得留口水,但谁也不敢那怕偷吃一口,只能是年节父亲才肯掰两馒头一家吃。

每天下午父亲会推个独轮车,装上几屉热腾腾的馒头走乡串户的叫卖,母亲和姑姑或三叔则在前拉纤绳。父亲说出去卖馒头走几十里路很平常,只要卖净了一家人就高兴的很,就拍下雨,因为农村土路黄泥粘车轴几乎寸步难行。这点我深有体会,下乡时从下公路到村里才一二里路,走不远就推不动了,恨不得把自行车扛在肩上进村。父亲晚年患脑梗后我们兄妹轮流伺候,每隔三四天就会陪老爸一整天,父亲总是兴致勃勃的叙述往事,我才得已洞悉父亲的人生脉络,成就这篇父亲的传记。

每每父亲谈到走四乡卖馒头时,我的眼前就会幻化出冰天雪地或暴雨滂沱,父亲艰难的推着装满馒头的独轮车蹒跚而行,15岁的母亲和11岁的姑姑在前拼命拉纤的影象,心会不免阵阵晞噓。

一年后家里的生活明显好转,每个人的脸色也滋润了些,村里人也都羡慕的不行。1945年父亲还被解放区评选为生产自救模范标兵,出席了周边五十多个村庄的庆功会,披红带花还奖了一头黄牛犊。

1946年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被灾年贱卖的几亩地和场院也被赎了回来。共产党的驻村工作队鼓励农民抓生产搞付业支援解放战争,村里成立了互助合作社,父亲还和几个人建了一个棉花加工作坊。父亲参加了青抗先,基干民兵,贫农联合会等各类组织,也曾带着村里的小青年打土豪分浮财。但上边有指示对地主不能打骂和人身攻击,没收财物也要保证其基本生活。父亲说共产党当时的政策非常得民心,不管穷人富人当时都从心里拥护共产党。

1947年解放战争打的如火如荼,大后方送子参军上前线是头等政治任务,几乎家家有孩子参军。父亲家18岁的二叔在天津学徒,三叔才12岁,于是村里想让23岁的父亲参加解放军。父亲觉得不管是地里活还是馒头房,没有自己这个强劳力根本不行,坚辞不去。为此和村里几个干部闹得很僵,还被吊在大队部两天一夜,后巧的是母亲临盆生大姐,此事才不了了之。但带担架队上前线则再无推脱可能,因此父亲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的打衡水,打太原两次战役。《待续》

父亲《第四章》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