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整改去“顽疾”需“对症下药”
巡视整改去“顽疾”需“对症下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年下半年,十八届中央第十轮巡视对32个单位党组织开展专项巡视,同时对天津、江西、河南、湖北等4个省市进行“回头看”。(4月24日央广网)
巡视整改重在落实责任。巡视是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巡视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尤需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将责任层层传导。一方面要明确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一把手”具体责任。在推动责任落实过程中,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扑下身子亲自抓,带头负主责,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另一方要强化监督问责。对于落实整改责任不力的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除了明令限期整改,还须从严追究责任人责任,根据失责情况轻重采取相应处分措施,将问责结果运用到政绩考核、晋升上,作为推动干部“能下能下”的重要依据。
巡视整改贵在坚持问题导向。作为巡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问题整改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涉及到一系列动作,需要着重激发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关键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坚持问题导向贯穿于整改全过程各细节中。一方面需要巡视组灵活运用常规巡视、专项巡视、巡视“回头看”等巡视机制,聚集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剑指问题反复滋生、屡整未改的地方和单位,着力全面、细致、精准的发现新问题、老问题,并如实、全面、及时的向巡视对象反馈整改意见。另一方面需要被巡视对象如实全面记录收到的反馈,列出一份详实的问题清单,一一对照整改。既要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腐败和不正之风等问题的解决,扎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挖问题根源;双从严落实追责问责,严格依党内纪律规定对于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干部、落实整改不力的负责人进行约谈、诫勉,并及时予以通报、降职、免职等处分,形成强大震慑,促使党风、政风和干部作风持续好转。
巡视整改去“顽疾”需“对症下药”。巡视中发现的一些“顽疾”缘何难治?数年以来,中央巡视反馈和中纪委按期通报中,不难发现一些出镜率极高的“老问题”。“圈子文化不绝,好人主义盛行”,吃喝成风、乱收费、乱发津补贴等问题不一而足,污染了政治生态,败坏了党和政府形象;一些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责任意识不强,落实问题整改不力,缺乏担当,不作为甚至乱作为,让问题反复滋生。根治“顽疾”关键是要找到“病根”、开出良方。只要织密监督网、扎紧制度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就能彻底铲出腐败和不正之风得以滋生的土壤;只要强化廉政教育,促使各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始终保持忠诚、干净,始终恪尽职守,做到“守土有责”,必能去掉“顽疾”,营造政治生态的清风正气。
巡视整改去“顽疾”需“对症下药”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