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从“千渭之会”到“沣渭交汇”

发布时间:2017-03-12 22:41 阅读量:94 日记本:《个人日记》

印记:从“千渭之会”到“沣渭交汇 ”

杨广虎

上周末,阳光明媚,天气尚好,我一个人又一次回宝鸡故乡蟠龙塬(又名贾村塬)上 ,专门去了一趟桥镇附近的炎帝之母蟜氏葬身处白荆山,在这里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筒瓦,追溯到四千年以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建筑陶瓦,把中国用瓦历史提前了一千年,堪称“华夏第一瓦”。下午看完西府老街在“龙头”党崇雅故居蟠龙山上,遥望茫茫秦岭,俯视山城宝鸡,认真思索着“千渭之会”(史上又称为:“汧渭之会”)之地。历史就是一团谜,虽然关于“千渭之会”之处说法很多,但“千渭之会”应是千河、渭河二水交汇之处西夹角处长青镇一带及附近地区;虽然历史变幻莫测,在**里,这种河流走向、地理空间、历史格局让我不得不确认自己的推断。现在宝鸡市向东发展,一段时间荒芜寥落的“千渭之会”又开始要重演历史上的繁华。加之,最近,经专家初评,“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荣获“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获得179票,位居第一,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一认识。

从“千渭之会”到“沣渭交汇”,从秦朝到周朝,从生于我养育我的宝鸡陈仓到工作生活的古城长安,一路走来,我不停地触摸着历史,探求它的神秘。

人类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除了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外,还有西亚的两河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些地方自然地理条件都比较优越,尤其是河流提供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有利的灌溉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而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其它科学技术,创造出伟大的古老文明。中国也不例外,中华文明源于黄河;作为黄河最大支流的渭河,也有秦人的身影;作为渭河支流的沣河,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踪迹。从“千渭之会”的斗鸡台、代家湾、陈仓城、陈宝祠到“沣渭交汇”灵台、灵囿、灵沼以及丰镐遗址,都在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光辉历史。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这是《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里的话。现存最早的诗集——《诗经》,据传为周代史官所采集、后经孔子删改编撰而成。《诗经》大约是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黄河流域为主产生的一批诗歌,可能由于政治的或实用的目的,受到收集和保护。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又称“诗三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有一定的口传史料价值。

大禹治水没错,“丰水”是什么,是“丰地之水”还是现在的“沣河之水”?如果是“丰地之水”,“丰地”在什么地方?《说文》:“豊,行礼之器也。”古文“丰与“豊”是同一个字,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故“丰”本是盛有贵重物品的礼器。周王占卜问卦,周公制礼作乐,说明“丰”字具有重要的指代意义。只有什么时候汉字变迁,“丰”变为“沣”,我不得而知。至于“丰地”,那要看一下周人的迁徙史。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姬昌灭“崇”后,在沣河西岸崇国故地建立丰邑(史家亦称丰京),成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西周后来统一中国的出发地。朱熹认为,周文王“辟国疆广,于是徙都于丰,而分岐周故地以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且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周成王时,周公任相国,制礼作乐。“崇”即为“崇国”,夏、商、周都有崇国。周代的崇国可能在丰镐之间的关中地区,今长安、户县之间,户县还有过鄠国。

周人也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兴起于今陕甘一带。传说其始祖名弃,号后稷。弃死后,子孙世代为夏朝农官。因夏政衰,失官而奔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彬县间),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又传九世,因受薰鬻、戎狄的进攻,从豳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在那里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从后稷到姬昌,从豳地到周原,经历1200多年,迁徙多个地点,周文王灭了崇侯虎,在丰邑建都,周武王在灭商前,又把都迁到了沣河东岸镐,这是周朝的第一个都城。这里(关中八百里秦川)被誉为“四塞之国”、“金城千里”,西南北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东面一条通道,还有函谷关控制咽喉,可以说是进可以控制天下,退可以据关防守,地势开阔,平畴沃野,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周公把殷朝顽民迁到洛邑居住,另在洛邑营建王城,对洛邑监督,这里成了周朝的东都。周幽王是一个无道的昏君,为得到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因废太子,最后被杀,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邑(洛阳)成了正式的国都。

我们不难看出,“丰地”便是“丰京”。《史记·正义》转引《括地志》云:“雍州户县终南山,沣水出焉,北入渭也。”“东注”,现在的沣河向北注入渭河,只是在快和渭河交汇的时候,由北向东拐了一弯道,形成了“沣渭交汇”的三角洲地带。周人的发源地“岐、丰之地”,有人提出,“丰地”为礼地(岐周遗址礼村),“丰水”为澧水,与渭水平行,在武功县东部注入渭河,此正应:“丰水东注”。《诗经》中有这句话:“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既然“崇”的位置确定了,“丰”应在现在的“丰镐遗址”,这一巨型都城遗址具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河流有改道的可能,但是大致方向不会改变。那时的沣河,“其源阔十五步,其下阔六十步(约合今100米),水深三尺”(《长安志》),河流水大,利于行舟,也容易造成泛滥水灾,治理是必须的。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沣水涨》中写道:“夏雨万壑凑,沣涨暮浑浑。草木盈川谷,澶漫一平吞。槎梗方瀰泛,涛沫亦洪翻。北来注泾渭,所过无安源。云岭同昏黑,观望悸心魂。舟人空敛棹,风波正自奔。”可见沣河涨水时之大。退水之后,沣、渭两岸田园村落遍地、四季风光无限,人们在辛勤的劳动过程中诞生了伟大、原始、淳朴的爱情。

《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炽热的爱情民歌。现在许多地方都在争说是《诗经》的诞生地,争论不休。《诗经》中写道:“经始灵台,经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魚躍。 虡业維樅,賁鼓維鏞。於论鼓钟,於乐辟雍。”一直以来在沣河两岸,民间流传着“沣河两岸的好苇子,大吉大羊的好女子”的歌谣,说明沣河芦苇茂盛景色宜人,岸边大吉村和大羊村的女性美貌贤淑闻名乡里。很巧,岐山民间也流传着一句话:“岐山锅盔岐山面,岐山姑娘真好看。诸村杨村堰河村,马王沙庄草场村,好货出在杨柳村。”从“君子”、“淑女”这种很有文化的贵族称呼、诗中所写的美景美女以及周以岐、丰、镐为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等历史史实,我觉得《诗经》的诞生地,应是主要以岐、丰、镐为中心、沣渭河两岸的八百里秦川关中大地,包括现在的西安、咸阳、宝鸡。至于合阳洽川,也有一些吻合之处,文学毕竟是文学,《诗经》不是文献资料,也因个人采集、选录等原因,不能完全作为历史的考证,只可参考。

祖咏在《苏氏别业》一诗中写道: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看以看出,沣水的清澈干净和其附近的园林景色。

历史有时候很相似,有水的地方就有川和塬,在古代由于水灾的凶险和难以预料和防治,都城就修在了离水不远不近、交通便捷、水位较高的位置。岐、丰、镐京基本修在河流上游三角地带、肥沃的冲积平原之上。“千渭之会”也罢,“泾渭交汇”也罢,都在寻求一种以此为据点(出发点)的战略扩张、一统天下。周国如此,秦也一样。西周时期,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从天水来到关中为周王室牧马。位于“千渭之会”上游、千河西北岸(现冯家山水库附近)的黄梅山,俗称黄米山,满山翠柏、槐树成林、青山绿水、景色奇特。又称马迹山、马脊山。山下有马迹泉,相传为周穆王西巡马死所葬之处。蟠龙塬上桥镇有一村庄,叫马塚,为黄土沟台地貌,当年应树木茂密,也相传为秦非子养马葬马之地。现在的关山牧场、张家川一带有万亩草原,实为养马的绝佳之地。可是说,秦非子这一秦族部落,养马基本就在“千渭之会”附近,主要在千河两岸。“千渭之会”还从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年)到秦宪公二年(公元前714年)做过秦人从天水东迁后48年的都邑。《史记·秦本记》:“三年(公元前763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秦在周宣王四年(公元前824年),居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其首领不过为西垂大夫。平王东迁,秦始被封为诸侯,在与戎人斗争中发展。平王九年(公元前762年),秦始于济、渭二水会合处筑城邑,是为平阳(今宝鸡陈仓东)。这是秦立国关中的起点。公元前677年,迁雍(今凤翔南),到了关中的西缘。以后,灵公居泾阳(今泾阳县境),献公居栎阳(今临潼北),都离丰、镐为不太远。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咸阳(今咸阳东北),才不再迁移,逐步建立大秦帝国。可以说,秦人是在不断总结周人建都的经验,先有“沣渭交汇”才有“千渭之会”。

在和“千渭之会”相望的蟠龙塬上,出土了镇国之宝——何尊,它1963年出土于贾村镇陈家后院,1965年9月被博物馆发现并收藏,最初被称作“饕餮纹青铜尊”,直至1975年调北京展览时,才被故宫的唐兰先生(有的说是马承源)发现了底部的铭文122个字,印证了《史记》上关于周初营建洛邑的史实,特别是:“宅兹中国”四字,从此便身价倍增,“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这里,被定为国宝。因这件饕餮纹青铜尊的作者叫“何”,因此,这件青铜尊也就正式更名为“何尊”。

在丰镐遗址上也发现了许多夯土基址、制骨作坊、陶窑、墓葬、西周车马坑等等。周的先祖古公亶父居岐周,奠定了周王朝的基础,后周文王营建丰京,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周武王时在丰水东岸建立镐京。《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相隔沣水而望,合二为一,合称丰镐。《史记·周本纪》载:“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丰镐两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严格规划的都城,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城市,是周礼的诞生地。

文献、文物的不断出现,让我们不断重新打量着丰镐遗址。

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沣河孕育了周朝的文明,它和其他七条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奇景,千百年来滋润着这片黄土大地、关中古都。马相如《上林赋》中说:“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滈、涝、谓,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这众多缭绕的河道,既有利于人民生活交通运输的需要,又增加了长安的美景,改善了城市气候,方便了文人雅集,多少年来,为人们所称颂。

现在宝鸡从蟠龙山穿过行政中心至火车南站新修了一条大道,把“龙川古镇”和“千渭之会”串起来,拉长了城市骨架,在以渭河为轴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城市发展轴线。西安最近也规划了大西安空间格局“三带多轴多中心”,三带为:北山生态带、秦岭生态带、渭河生态带。多轴为:科技创新引领轴、古都文化传承轴、现代服务生态轴。多中心为:西咸新中心、大西安核心区、东部新中心。

“多轴”实际上是南北方向贯穿大西安的三条轴线,第一条轴线指位于西侧、以西咸新区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引领轴,主要沿沣河形成的南北纵贯西咸新区、高新区的城市发展轴,以商贸、科创、临空经济职能为主。第二条轴线处于中间位置,是指古都文化传承轴,也就是西安一直说的沿长安路的长安龙脉,南接秦岭终南山,中承西安历史轴线,北至大地原点,延伸至唐陵,传承大西安历史脉络,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职能为主。第三条“轴线”就是位于东边的现代服务生态轴,有说国际文化交流轴,其实也是一个内容,主要为沿灞河形成南北向联系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和曲江新区的国际文化交流、现代服务轴,以现代服务、文化、会展职能为主。将最终形成北望北山、南抵秦岭,渭河生态带贯穿其中的多轴线、多中心大西安城市空间格局。未来的大西安将以此布局为基础,带动和辐射整个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并以此助力大西安早日建设成为丝绸之路上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

跳出城墙,拿出我们先人当年的气魄!从“千渭之会”到“沣渭交汇”,我在历史中探求未来,沿丝路从长安到罗马,雄起的历史让我们骄傲!可是周秦汉唐之后,我们却被世界忘记!现在,渭河入黄河的交汇处秦晋豫“金三角”在行动,长三角、珠三角都是发达之地,难道还让我们的“千渭之会”、“沣渭交汇”继续贫穷落后、默默无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待时,世界需要我们去积极融入和平等对话。追忆历史,沿着沣河,让我们徜徉于“沣渭交汇”—— 诗经里· 沣滨水镇,感受与体验“醉美沣河,水镇生活”,通过“生态风景、文化创意、品质宜居”三大板块诗意再现,打造新长安大轴线上的区域人文生态名片。作为一名时代的见证者,我愿意为您朗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017年3月11日夜于长安安业坊

来自杨广虎个人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yangguanghu

印记:从“千渭之会”到“沣渭交汇”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