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这是政府对民的好声音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李克强要求:政府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3月5日人民网)
众所周知,“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是本届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承诺。如今,李克强要求:政府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从公开三公经费范围还是力度,都超过以往,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首次披露。笔者认为,政府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这是政府对民的大实话、好声音,值得点赞!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多年来,压缩“三公经费”的呼声真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加之,由于遏止“三公”消费的相关规定失之于虚,制度监管缺失,为“三公”消费有恃无恐留下了制度缺口,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一直饱受社会质疑和诟病。从这次中央“三公经费”的公开数据可以看出,5年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逐年递减,可以说,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而且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执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共十八大后,新一届领导班子一再强调节俭,中央高层率先垂范。从压缩会议、精简文件、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大力整治“车轮上的铺张”、“会所中的歪风”、干部慵懒散漫等突出问题,“以严以细立威”的一系列新规制度效力传递到中国的“末梢神经”。“现在很多公务支出改革都是根据“八项规定”制定的,制度严了很多,而且必须落实。
“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削减“三公”经费既是大势所趋,又彰显了党政部门奉行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的决心。晒“账本”,晒出的是诚意,得到的是民心。当然,从完善制度角度,应该压缩;但是“三公”支出受到很多因素决定,也有可能出现波动。压缩空间主要是靠制度,而制度取向是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文/刘春霞)
“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这是政府对民的好声音的评论0条评论